

中篇小说《儿女婚事》(2)
秋志强和魏抗战是好朋友
文/刘玉伟
俗话说,儿大不由娘。梅丽华在家里想了又想,如今儿女婚事父母既当不了家,也做不了主,说的重了怕他们接受不了,说的轻了他们又不理,当父母的真的是左右为难,只能在一旁干着急。
梅丽华一边想一边掉眼泪,她的老伴魏抗战走了进来,他是工务段的工会主席,刚刚从段长秋志强家里过来,他们两家几十年里交情一直都很深。
秋志强生于1947年,他父亲生前在火车站上班。他们家出身不好,他的爷爷在河南老家是个小地主,家里还顾有长工和短工。他父亲在西安上大学毕业后,就到火车站工作了,从技术员到工程师,再到副站长。他母亲生前也在火车站上班,还是一个会计师,他母亲是西安人,也是一名大学生,他姥爷解放前在西安还有自己家的商店。
秋志强就因为家庭成份不好,在铁一中上学时,一直加入不了团组织。但是,他聪明好学,各门功课的成绩在班上都是名列前茅,也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欢。他经常想的是,上大学凭得是学习成绩,而不是家庭出身,他只要学习好,能考上理想的大学,今后就一定会有出息!
1966年的“文革”让秋志强的大学梦破灭了,他父亲也被当成走资派而受到批斗。1968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他也被学校革委会列入不能下乡的名单之中。他为了能够下乡,还写了血书要和家庭一刀两断。好多年以后,他才对魏抗战说,那血书就是用鸡血写得,只有秋志强三个字,是他咬破了手指写得。
秋志强和魏抗战是好朋友,魏抗战是校红卫兵广播站的负责人,秋志强写得保证书,就是他在广播上向全校师生读得。秋志强的言行终于感动了校革委会的领导,他们同意了他和魏抗战一起下乡。
魏抗战比秋志强大两岁,他们家是贫农,他的父亲从小就和村里的老乡,从河南逃荒要饭来到西安谋生。他的父亲在西安站过柜台,蹬过三轮车,最后也到了火车站。他从干装卸工到当上车间主任和党支部书记,也是勤勤恳恳地干了一辈子。
魏抗战从小就老实本分,脑袋瓜子也没有秋志强聪明,他因为上学晚,从初中到高中,都和秋志强在一个班。他学习刻苦,有一股子不服输的钻劲,年年都是三好学生。他到了高中以后,不仅仅是班长,还是年级的团支部书记。他高中毕业那年,学校还准备保送他上西北大学,“文革”也让他的大学梦化为乌有。

魏抗战和秋志强他们两家人住的很近,他俩上中学后,几乎天天都是结伴同行。他俩从龙首村走到太华路,经过朝阳门、中山门、东门,再走到太乙路就到他们学校了。那时候家家都不富裕,大人们上下班骑自行车的都很少,孩子们上下学也都是在走路。
魏抗战和秋志强每天上学时,爸妈都会给他们坐公交车的钱,他们都舍不得花那一两毛钱,都节省下来不是看电影,就是买课外书籍。
魏抗战上高二时,有一个星期天就买了两张《朝阳沟》的电影票。他对豫剧和秦腔都很喜欢,但秋志强对戏曲不感兴趣。魏抗战高高兴兴地去叫秋志强,秋志强却说:“你一个人去吧,我想在家多看一会儿书。”
魏抗战一听就急了,说:“我再说最后一次,你去还是不去?你要不去,我就把两张票都撕了!”
秋志强一见魏抗战生气了,就赶紧拉住他说:“你千万别撕,一张票两毛钱就能买四个烧饼,那可是我们俩一中午的饭钱呀!”
魏抗战笑着说:“瞧把你吓得,你就是不去我也不会撕的,这电影才上映,到电影院门口,不用喊叫就会有人要的。”他又上前搂着秋志强说:“我是想让你轻松一下,考上考不上大学,明年才是关键!”
“文革”开始后,魏抗战和秋志强还一起去外地串联过,他们先后去了武汉、南京和上海,最后还去了北京,刚好赶上毛主席最后一次接见红卫兵。他们在其它地方时,除了住宿和乘车不要钱外,吃饭还要自己掏钱。他们到北京后才知道,在北京连吃饭都不用自己掏钱,一切都是免费的。
魏抗战还从其他红卫兵口中了解到,好多人在北京一住就是一个多月,他们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去天安门广场见毛主席。虽然说每次清晨四五点钟就要起来,然后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到天安门广场。但是,大家还是兴高采烈,因为可以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每个人还会有面包和苹果吃,这在那个时候,可是一般老百姓享受不到的。
魏抗战和秋志强在北京也住了半个多月,他们除了去故宫、颐和园和各个公园外,最多的还是到各大专院校去看大字报。他们来到北大和清华时,秋志强流着眼泪对魏抗战说:“魏哥,这里可是我做梦都想来的地方啊!”
(未完待续)

刘玉伟,2022年7月22日于西安市大明宫铁路小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