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沂蒙母亲”精神海南行
----“新时代红嫂”于爱梅到访四野海南子弟之家
有一种精神,穿越历史云烟,历久弥新;有一种精神,历经血火淬炼,璀璨耀眼;有一种精神,追逐斗转星移,生生不息。这就是沂蒙精神。
2022年7月29日下午,八一前夕,临沂市政协常委、“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会长于爱梅一行到访海口水云一号“四野子弟之家”。随行的有:临沂市委原副秘书长、原市国资委主任、市人大常委、一级调研员陈广善,临沂市政协常委 临沂市工商联副主席、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副会长刘广宝,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理事刘涛,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理事姜秀兰等,并与解放海南大军后代联谊会(筹)、临高县红色文化研究会等四野子弟共同交流沂蒙精神红色文化的座谈。

于爱梅是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孙女,沂蒙红嫂张淑贞的女儿。从小受家庭的熏陶,坚定了她爱党拥军,永远跟党走的信念。自2004年从教师岗位退休后,于爱梅将全部精力投入弘扬和践行沂蒙精神上,自费走上了拥军优属的道路。十八年来,她走访了六十多支部队,看望了数百名老八路、老党员、老红嫂。2011年3月,山东省委组织部在沂南建立党性教育教学点,于爱梅同志主动担任新红嫂的义务讲解员。
“我是从小听着长辈们讲八路军的故事长大的。咱也得让下一代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得继续听党话、跟党走。”在与四野海南子弟交流座谈会上,于爱梅动情地说。
沂蒙精神的传承人
1939年,徐向前、朱瑞率领的八路军第1纵队进入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随同部队一起来的还有一批领导干部、工作人员子女和一些革命烈士子女。这些孩子中大的七八岁,最小的还不到3天。王换于领着家人一起建立起战地托儿所。看到烈士的孩子没奶吃,瘦弱不堪,她便让正在哺乳期的两个儿媳妇当起了孩子们的奶娘。从1939年到1945年,王换于先后收养的42名八路军子女全部健康成长。
“当时,俺娘俺婶她们在抚养自己孩子的同时还要照顾这些孩子,奶水不够吃。但奶奶说,这些孩子有些是烈士的后代,让咱的孩子在家吃粗的,把奶给这些孩子喝吧,咱可不能让烈士断了根。为此,俺奶奶有4个孙子先后夭折……”老一辈的故事于爱梅讲了太多遍,然而再一次说起,眼泪还是忍不住湿了眼眶。

座谈会上,解放海南大军后代联谊会会长、临高县红色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赵宏、解放海南大军后代联谊会副会长、临高县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萧海平、副会长刘晓红、彭飞等四野子弟大家听了于爱梅会长关于沂蒙精神的事迹,都非常的感动和深受教育。
沂南是沂蒙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沂蒙精神的主要发源地和红嫂精神的诞生地,被誉为“山东小延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等都曾在沂南战斗和工作过。著名的孟良崮战役,全国第一个统辖全省的抗日民主政权、山东省政府的前身——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及著名革命歌曲《跟着共产党走》《沂蒙颂》等,都诞生于此。在这片热土上,全县先后有30余万人次参军支前,牺牲1万余人,涌现出了“沂蒙红嫂”明德英、“沂蒙母亲”王换于等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模人物。勤劳朴实的沂蒙人民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伟大的沂蒙精神和红嫂精神,到今天依然成为我们传承红色基因,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的强大精神力量。

座谈会上,临沂市委原副秘书长陈广善向大家介绍于爱梅会长的光荣事迹,以及近年来临沂城市以“沂蒙精神”为改革开放的动力,取得了在政治文化、商贸经济等领域巨大的变化,并代表家乡父老欢迎父辈从山东参加革命、南征北战打到海南岛的四野后代到临沂观光旅游。
赵宏会长、副会长彭飞也分别向“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的客人介绍了四野海南子弟自组建以来,各方面开展红色文化传承工作所取得的一些成绩,表示海南四野子弟要向“新时代红嫂”的红色精神学习,认真学习“沂蒙精神”,把沂蒙革命精神做为海南自贸港红色经典文化宣讲的重要课题之一。
座谈结束时,“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于爱梅会长与“解放海南大军后代联谊会”赵宏会长共同签署关于两会之间加强交流,共同传承红色基因活动的合作协议。
作者:萧海平
供稿单位:解放海南大军后代联谊会
责编:荆杰
审核:王晓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