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连长的家眷》作者:诗云
精华热点


连长的家眷
文/诗云
一天,
连长把我叫到连部,
交代了一个特殊任务。
他的家眷要来部队探亲,
派我到车站接迎。

连长说,
家乡闹灾荒,
粮食不够吃。
要让她们娘儿仨个,
来部队
享受几天好日子。
听了这话
我心中有些茫然……。
第二天起个大早;
喂饱了小毛驴,
套上小驴车。
你可别小瞧,
骡马化的时代,
这可真是
连队得力的大家当。
为了舒适温暖,
刻意铺上两件皮大衣。
为保障安全,
挎上压满子弹的步枪。
迎着初升的朝阳,
吆喝着毛驴
兴冲冲
奔向林口火车站。

车站到营房,
要趟过两条沟,
翻过三道梁。
辽阔的麦地,
分布在两旁,
等待着春暖开播。
远处是深山密林。
人烟稀少,
野兽出没。
一路上
我猜测着
连长的夫人,
应该是个啥样子?
郎才女貌,
应该不是夸张。
正值英年
不敢说花枝招展,
也应是娴雅端庄。
两个孩子,
那自然是;
聪明伶俐,
活泼可爱。
将近中午,
赶到车站。
栓好驴车,
放些精料,
让它养足精神,
也好担当重任。
车站不大,
孤零零的候车室
连着站台。
没有围栏
四野空旷。
终于,
火车喘着粗气,
吐着浓烟,
爬上了站台。
虽姗姗来迟,
总算盼到了尽头。
依照连长的描述,
我紧紧盯住
过往的客流。
在匆忙的人群中,
比对揣摩中的印象。
真是目不暇接,
一个一个
像过筛子一样。
直到旅客走完,
火车缓缓离开。
站台上的人,
所剩无几。
却始终没有发现,
连长家眷的踪影。
仔细再看,
不远处的电杆下,
坐着一位年老的妇人,
花白的发丝散乱在头上,
憔悴的脸上堆满了倦容。
青色的粗布棉装,
包裹着廋弱的身躯。
面黄肌瘦,无精打采。
身边两个玩耍的孩子。
小脸蛋上;
横一撇竖一道,
眼屎和鼻涕,
已经爬上了额头。
虽然走过几遍,
总觉得不像,
也实在不可能。
看见我又一次走来,
那妇人赶紧起身。
有气无力的问到:
小同志,
你是哪个部队的?
孩子的爸爸叫张...。
我如梦方醒,
恍然大悟。
赶忙冲上前去说道
大娘?不,大嫂!,
我是张连长派来
接你们的,
快上车吧。
我扭过脸,
急忙把两个孩子抱上车,
放好单薄的铺盖卷
和两个小包袱。
吆喝着驴儿急奔营房。

怎么会是这样呢?!
一路上我反复问自己。
琢磨着,叨念着。
尽管毛驴撒欢儿,
山路颠簸。
两个孩子,
还是很快溜进了梦乡。
连长的夫人,
多少缓过劲来
开口道出了
一路的辛苦;
家乡闹饥荒,
庄稼欠收,
所剩无几的口粮。
留给了爹娘,
自己带着两个孩子
千里北上,
来找丈夫。
一个女人两个娃儿。
千里迢迢,车马劳顿。
两天两宿的路途,
已是筋疲力竭。
说的有些悲咽,
听着有些心酸。
令我又魂牵起
辽西的第二故乡;
十年九旱的荒凉,
吃饭靠着返销粮。
遇到大的灾情,
还有几家逃荒,
流落到遥远的北大荒。
贫困线上挣扎的岁月,
已不再是隐晦的状况。
温饱是他们
唯一的奢望……。
太阳渐渐低垂,
晚霞染红了山梁。
初春原野的清凉,
笼罩着暮色的苍茫。
开播的沃土,
翻露出黑油油的本色。
撒上落日的殷红,
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驴儿得得跑的忙,
用不得半点儿
催逼吆喝 。
因为它的心中明白,
在不远的地方,
就是它的家
那里会有
一顿丰盛的犒赏。

是的!
会有的,
一切都会有的。
面包会有,
牛奶也会有。
就在不远的前方。
谨以此文献给
过世的老连长张智力夫妇
2022.07.31.大连
审核:沈新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