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一绝“周村芯子”
李孔涛
数百载娱玩,芯子婵娟。
非遗文化美图嫣。
娇媚千般她最俏,迷恋连连。
如梦虹霓仙,幻妙庭天。
三千粉黛下凡间。
流动舞台霞影现,天下奇观。
一、源远流长
山东周村是中国古代北方地区的商业重镇,自唐宋以来至明清时期,其商业陆续发展规模渐大,以大街、丝市街为首的商业街市纵横交错,商业街市分布完整,分工精细,配套完善,全国各地乃至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客商纷纷来此进行贸易,带来了文化交流和经济的发展,享有“天下第一村”、“旱码头”、“金周村”、“丝绸之乡”美誉。时至今日,周村大街原始风貌依然保存较好,青瓦红墙、灰砖土壁、布市银街、当铺药店、茶楼染坊、客栈古玩依稀可见往日之繁华。在这里有中外合璧的各种文化形态缩影;有系统的中国商业传统模式;有五光十色保留完好的各种时代风格的古商业建筑;有完整的至今仍在发挥商贸作用的古代商业街市—周村古商城。古色古香和独特历史韵味,被著名建筑专家阮仪三教授誉为“中国活着的商业街市博物馆群”。

“周村不是城,大街挺有名。锣鼓喧天庆元宵,芯子杂耍闹花灯。”这是流行于当地的一首民谣,四通八达,商贾云集,织造业繁荣,交通便利和商业流通带来文化的汇聚和融合,这是“周村芯子”等民间艺术产生和繁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凡国泰民安,太平盛世,(非典等疫情例外),周村人都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玩“芯子”,从十四到十六连续三天,尽情狂欢。全国各地客户、亲朋好友纷至沓来,外国友人、港台同胞汇聚周村万人空巷看“芯子”等节目。听,锣鼓震天响,看,一台台“芯子”就像一座座流动的舞台,凌空而来又飘然而来,韵味十足,百看不厌。“周村芯子”是民俗百花园中最艳丽的一朵奇葩,是一种古老、珍稀的民间传统杂耍技艺,唯周村独有,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作为齐文化、周村商埠文化和丝绸文化的综合产物,“周村芯子”集戏曲、杂技、舞蹈、表演于一身,在中国古代民间表演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具有较大的学术研究价值。1988年9月,央视以《古韵》为题,为“周村芯子”做了专题报道,前进社区为代表的“周村芯子”参与了拍摄,受到市区政府表彰。“周村芯子”中华一绝,闻名遐迩,在2008年便被命名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美丽传说
“周村芯子”之由来有几个版本,其中,跟大明三边总督大司寇李化熙(1593-1669)的母亲有关联之版本最有趣味。传说泰山奶奶即碧霞元君是周村长山人,三月十五是她的生日,据考证,周村之西泰山余脉长白山仍存在碧霞元君的行宫一碧霞祠,此系明代建筑。据父辈等老人讲,李老太太十分崇拜泰山奶奶,每年三月三,她都要挑选几个老成持重之人,背上泰山奶奶的面轴,快马加鞭奔向泰山。请了神灵后返至淄川和周村交界处,先有一人奔回李府报信。

接驾场面热烈隆重,众人抬着鑾驾,就是没有轿顶的被称作“神台”的轿子,旂锣伞扇、鼓乐喧天、礼炮齐鸣。自此日至三月十五泰山奶奶生日,周村便开始一年一度精彩的社火祭祀表演。龙灯、狮子、竹马、旱船等应有尽有。大人们忙着活祭祀活动,李府子孙们却异常热闹好玩,李老太太担心特嘱咐:玩啥都可以,别玩高跷。偏偏怕啥来啥,小孩们对高跷情有独钟。踩高跷是技术活,不摔上几个跟头是玩不好的。李老太太自然拗不过小孩们的软磨硬泡,这烫手山芋自然也落到长子李重熙(1592-1664)身上,老太太说了,既要玩得尽兴,又要保障小孩的安全。李重熙心里苦呀,一旦有闪失,他责任沉重。他苦思了一天一宿,忽然看到蜡烛台,受点燃后蜡烛火苗之摇摆幻影及高跷的启发,于是他灵光一现,依靠周村发达的织机技术,将铁棍牢牢插定在类似灯台式的底座上,将孩童从足到腰和支撑他(她)的铁棍紧紧捆扎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装扮成各种戏剧人物,或站或坐或悬空于这些铁芯子上,身上宽大的彩服巧妙地将支柱遮掩起来。一眼望去,上边的小演员似乎是站在下面演员的手指、头顶、脚尖、手心,或是扇子、花枝、花瓶、酒杯、刀剑等小道具上。小演员们在“芯子”上随着锣鼓伴奏翩翩舞动,衣袂飘飞,远远望去,似在蜡烛灯芯上舞动。从此,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芯子”,就在齐鲁重埠周村诞生了。
三、小演员百里挑一
在“芯子”表演中最关键的还是演员,对小演员精心挑选,要求非常苛刻。首先,要八九岁身轻体健,扮相俊秀,不太胖,体重在30公斤左右。其次,踩芯子是一件“苦差事”,孩子从上“芯子”到结束需要大半天时间, 必须有一站一坐几个小时的吃苦耐劳之精神,上“芯子”前要少吃少喝,又长时间绑着难受,中间饿了只能用精美的小竹篮给他(她)们递一些奶糖和鸡蛋之类的食物,但不能喝水,因为演员无法入厕。其三,还得始终保持甜美的微笑,“一步三摇,高甩着水袖,大眼睛流离顾盼,引人瞩目。尽管如此,周村的小孩趋之若鹜,最大的梦想,一生大幸事,就是踩上一回“芯子”。谁家孩子能去踩“芯子”是一种荣耀,“一人上芯,全家光荣”,因为只有长得特别俊秀的金童玉女才能被选上。踩“芯子”这对孩子更是一种宝贵的经历, 站在高处的孩子,突然获得了一种不同寻常的视角,俯视人群,接纳着无数惊奇羡慕和更多暖暖的目光,孩子用一个特殊的视野记住了故乡。演员在上“芯子”之前,先是要上装,描眉画眼,精工细琢,刻画入微,一丝不苟。人物造型,大多选用人们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戏剧人物,就算八十岁的老太太,也能一眼看出穿着长袖衫捧着本书的是许仙;一袭白衣手舞双剑的是白娘子。

锣鼓喧天,旗幡猎猎。“周村芯子”在旗锣伞扇的簇拥下,在铿锵的锣鼓声中,台台“芯子”像巨龙一样在长街上起舞, 一行浩浩荡荡绵延数里。表演者在空中飘飘欲仙, 气定神闲,亭亭玉立。文的玉树临风,衣袂飘飘;武的金盔皓甲。威风凛凛。更引人注目是“周村芯子”“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之戏剧人物,其风姿绰约,三寸小金莲单脚站立,另一只脚则在后飘着。观赏“周村芯子”是一种高雅的文化艺术享受。
四、制作工艺
“周村芯子”是人们在元宵节驱除邪祟、祈福求祥的一种精神寄托,其艺术形式中融有工艺、装饰、杂技、音乐、舞蹈等。“周村芯子”与民间抬轿有点相似,其芯底是一个由正方形的木质框架构成的,四周根据“芯子”的内容不同或彩饰成亭台楼阁、或山川石桥、或花卉彩云等,也有用高档丝绸刺绣成各种图案。底座里面非规则地排放着大小不同的石块,起到增加芯底的重量和调节芯底平衡的作用,巧妙放置压箱石头,是检验芯子制作师傅水平高低之标准。

“周村芯子”根据规模和故事需要,用一到三个孩子扮演故事中的人物,高悬空中,看不出立脚之处,从底座中央通出的是一根直径3-5厘米的铁棍条,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芯子”,它支撑着绑在“芯子”上的小演员之重量。其具体流程:铁条由下而上沿着人物的身躯从手部伸出,延伸至上边扮演者的腿、腰部等,使人看不出真假。从手部伸出的铁条装扮成树枝、酒杯、剑尖、花束等道具。绑“芯子”,是代代相传的老艺人的绝技,也是保证表演是否完美的最重要一个环节。女孩的腋下及腰部被护杆撑起,以确保安全, “芯子”抬起后护杆才被拿开。铁条被巧妙装扮成花枝等饰物,关键的连接处甚至就是一把酒壶,一个花瓶。抬“芯子”的与上面的孩子要配合默契,利用抬杠的颤性和孩子的长袖舞出韵味和节奏,远看随风起舞,近看就在心尖上颤悠……整台“芯子”还配有各种机关和配重,分量不轻,“周村芯子”有大小之别,小芯子每组抬芯子8个人,外加8个换班, 本文以一台大芯子为例,有16个人抬芯子,16个人待换班,再加1个吹哨的,4个拿护杆的,5个锣鼓班子,2个推幡的,4个扯幡的,3个推招子的……基本就是一台大戏的规模,而且伴随着“芯子”往往还有秧歌队、高跷队、舞龙和舞狮等助兴的队伍,阵势壮阔,热闹非凡。最火的一年,周村出了70多台“芯子”,各村各街道包括一些单位企业都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像武林高手过招一样,暗中比拼竞争,谁也不愿露怯,那真是大街小巷满堂彩。
五、基本组织形式
“周村芯子”是一个综合艺术体: 一是展示了周村丝绸, 二是传播了民间文化, 三是促进了商贸活动。“周村芯子”抬着的一架装饰好的舞台,上面有化妆的演员造型和表演。每台“芯子”都有不同的队伍, 根据内容不同有各自的名称, 有固定的组织形式,一个吹哨子的,四个拿护杆的,五个锣鼓班子,两个推幡的,四个扯幡的,三个推招子的。“周村芯子”分为单人芯子、双人芯子、三人芯子、多人芯子等,其中“双人芯子”是“周村芯子”艺术发展的高峰,它比“单人芯子”复杂得多。一对演员,是由两个金童玉女来扮演,二人一上一下,完全依赖中心那条铁棍的扛杆作用支持着。演员浓妆艳抹,高高在上,空中表演,惊险生动。

“周村芯子”表演队伍由四部分组成,最前面是招子(名旗), 招子就是矩形或三角形的小旗子,写着芯子的名称;“旗”上写明“芯子”表演队伍的名称;“络”用丝绸编织而成,饰以各种吉祥物,高挑在空中;“伞”用丝绸制成,此“伞”不同于一般的伞,在周边垂下一块绸子,迎风飘荡;“扇”用精美的丝绸和上好材料扎制而成,象征玉皇大帝左右打扇侍童。其次是悬絡(花幡),悬絡是芯子的标志,要用上好的绸缎扎制,主要由飘带和花节组成,层层嵌套,有的上面还缀有小镜子,远远看去光芒四射,耀人眼目;其三是锣鼓跟进,锣鼓开道,以各种民间曲调为主,有“凤点头”、“急急风”、“四点头”等,手法有快长槌、慢长槌等。最后才是“芯子”压阵。
六、内容题材丰富
“周村芯子”大都来自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经典剧目,如《人面桃花》《碧波仙子》《白蛇传》《西厢记》《吕布与貂蝉》《八仙过海》《贵妃醉酒》《罗成卖绒线》《珍珠塔》《锯大钢》《黄英》和聊斋故事等, 例“天仙配”中的牛郎织女,牛郎站在像方桌似的一米见方绘制的“芯子”底座上,织女站在牛郎肩担的担子上,八个化装的汉子抬着往前走;“劈山救母”三圣母站在沉香斧子上;“贵妃醉酒”杨贵妃站在唐明皇手托的酒杯上;“西厢记”红娘站在张生单手托的棋盘上;“梁山伯与祝英台”祝英台站在梁山伯打开的百折扇面上;“追鱼”鱼精站在鱼缸上。再例如《黄英》就来自《聊斋志异》中的一则故事,有一种菊花叫“醉陶”,此花名就是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一家姓马的,历代爱菊,到了马子才这一代,更胜过于前辈。一次,子才在金陵买了两株菊花佳品,回家路上遇到了一位英俊少年,骑驴紧跟着一车前行,少年自称姓陶,车内坐的是姐姐黄英,因她住不惯金陵,想移居他地。于是,在子才的邀请下,姐弟俩住进了马家南院。陶家姐弟经常把子才扔掉的残谢菊花种到自己住的南院,今日种下,隔日开花,姿色绝美,香气袭人,前来买花者不断。不久,马子才的妻子病死,娶黄英为妻。陶弟天天和子才在菊圃饮酒,一日,陶弟喝醉,在回屋时,不小心被菊花绊倒,即化为一株菊花。子才急忙告诉黄英,她急出,拔菊放入衣下,待天亮时,见陶弟在地上酣睡。由此,子才这才知道黄英和陶弟都是菊仙。一日,陶弟又醉酒,倒地化菊后再未能转回。黄英说我弟弟没命了,立即掐一段根,回屋精心护植,不久开花,飘出浓烈的酒香。后来,人们把这种菊花叫“醉陶”。 从这个角度看,说“芯子”是艺术中的艺术也不为过。“芯子”队伍出动时,鼓乐喧天,彩旗飞舞,壮观绝伦,大街小巷人潮涌动,观者人山人海。

“周村芯子”是故人,其凝聚了艺术、情感、世道和人心,成为人民热爱的老朋友、老相知,甚至就是民众的一部分,所以千百年绵延,长盛不衰,这就是那些美好民俗的力量所在。“周村芯子”耳熟能详,一看就明白。或青衣长褂, 或华衣彩服、或风度翩翩, 都粉黛额眉,宛如仙女下凡,栩栩如生。引得现场观众连声叫好,让现场气氛陡然升温。一抬“芯子”不用道白,不用唱词,不用琴弦伴奏和舞台背景,就把一出戏一个神话浓缩成最简洁的符号,既是一幅活灵活现呼之欲出的经典造型,也是一个移动变化游走街巷的活舞台,好的艺术,总是高度精简和浓缩,每出“芯子”在戏剧锣鼓点的伴奏下,古装小演员或站在吕布的画戟上,或站在许仙的纸伞上,或站于晶莹剔透的鱼缸上,惊险巧妙、美丽动人, “芯子”是周村传统文化的奇葩,历久而魅力不减。
作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周村元宵节民间艺术展演活动已成功举办了12年,成为周村人民节日生活必不可少的文化大餐。“周村芯子”是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大染坊》《旱码头》等具有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的“芯子”,令人耳目一新。每次举办元宵节民间艺术展演活动时,吸引中外游客和观众20余万人次。
七、亟待传承发展
生活富裕了,文化生活必须跟上,既要让百姓喜欢感兴趣,又要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让文化深入人心。“周村芯子”,舍我其谁?华丽登场:听,威风锣鼓敲得震天响,看,非遗“芯子”展出空中绝技……鱼贯缓行,险中求趣,令人惊叹叫绝,喜闻乐见。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周村芯子”这一传统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受到极大冲击,周村地区虽然一直保留着这项活动,但规模已日渐萎缩,目前处于濒危状况,亟待保护、继承和发展。1985年,中央电视台“中华一绝”节目曾专题报道过“周村芯子”,在提高周村知名度的同时,给古老的中华民间艺术增添了丰富的内容,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交流和商业经济的发展。 2004年,是周村开埠100周年,“周村芯子”等一些古老的扮玩形式逐渐恢复生机,在给老百姓以精神享受,传承民族文化、挖掘其内涵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商业和旅游业发展。 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2008年“周村芯子”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周村芯子”虽然有独特的地域文化与雄厚的物质基础为依托,但银子与文化少一样都不行。前几年,和平社区的芯子总指挥王承富老人曾说,”凡是参与社区芯子表演的村民,每人每天都能得到100元的劳务费,现在的年轻人没有愿干这种活的,一台芯子就400多斤,这些年轻人很多都没干过农活,这么重的体力活他们恐怕也干不了。”王承富坦言,他有一种担忧,等他们这一代干不动了,“芯子”就不知道找谁来传承了。
和平社区相关负责人樊红英曾言,两台芯子总共要占用约100人,按照传统方式,芯子表演从正月十二玩到正月十五,仅仅3天的时间,大约要花费5万元左右,“对居委会来说,这不是一笔小的开支。
“周村芯子”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新一代的周村人中,真正了解或喜欢“周村芯子”的人却不多。周村区文化局一名工作人员说,受到经费等因素的影响,“周村芯子”文化出现萎缩迹象,目前又没有专门的公司来经营这种文化产业,芯子的发展路在何方?这是需要思索的问题。“周村芯子”怎么保护和传承呢?就是发展,让“周村芯子”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表演项目,这样,中华一绝,“周村芯子”才能有效传承与发展。





图书出版
文学、论文专著、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
国内单书号、丛书号、电子音像号、
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出版、印刷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
征稿进行中
13325115197(微信同号)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