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子罕的变通点点赞
作者:苑枫 朗诵:枫韵
当今“变通”这个词儿很时髦,报刊媒体露脸频率高。然而,啥叫变通,怎么变通?老实巴交的老百姓办事相处都是一本老直帐,一是一,二是二的习惯了,拐弯抹角的心眼少,要变通就得脑瓜活分点,转几个弯,转几个圈儿,不大会变通。可是,官场却颇为流行。近年来在反腐战线常听贪官自述:挪用公款那是变通一下,因为那是“挪”,而不是贪;收受礼品是给送礼者的面子,礼尚往来。至于吃吃喝喝纯系联络感情,……诸如此类多半冠以变通之名。于是大凡手中握有实权的大小官员们都效法开来。变来变去,通来通去,把钱财物,贵重珠宝之类的变到自己手中去了。诸如送礼吧,手拎大包小包的送,让人看着了,那就送贵重珠宝,或者送钱,不易被发现。当官的不好意思明目张胆的收,那就送个存折,有的趁逢年过节,小孩子生日,上学,甚至直接给官员子女交留学生的学费……真的是堂而皇之的变着“戏法”似的(变通)。其实不管怎么变,一个字“贿”,一个字“贪”。万变不离其宗,其实这变的不仅是钱财,而是人的心地(本质),有人戏称之为“变通术”,且习以为常,甚至见怪不怪。遗患无穷,真的是罪莫大焉!

按说古人讲究礼尚往来这个美好的传习,不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名声。当人们把这个礼变来变去,变了味,变了色,变了质。那岂不就是真的“礼崩乐坏”了吗?如果说郑袖接受秦使张仪礼物,那么安禄山给干妈杨玉环送礼也是如出一辙,至于明之严嵩、清之和珅……一个个富可敌国,这贪脏枉法的变通术谬种流传,遗患至今啊!

人们常说学坏容易,学好难。岂知祖上讲究变通者早已有之。就说远自春秋·宋国有个人在开凿石料中,偶然看见一块亮晶晶的透明石头,他觉得这玩意挺好,好玩好看,啊呀,是不是宝贝呀?于是拿给一个做玉石的人看看,匠人一搭眼,赞口就说:宝石,宝石,它太贵重了。宋人回到家心想:这宝石这么贵重啊,我留着也没有用啊,还不如送给有权的大官,兴许讨点好处呢?

于是去了京城,找到大夫子罕,说明原因,出示宝石。子罕一看这石头果然与众不同,但子罕拒不接受。宋人跪拜于地,请求子罕收下,子罕无奈地说:你的好心我心领了,“你以玉石为宝,我以不贪为宝”。可是宋人还是恳求说:我是一个平民,地位低下,人们都知道我有个宝石,我怕因为宝石招来杀身之祸,献给您也是为了自己的平安呀!子罕见状不忍为难他。于是留下宋人在家住下,一日三餐供着。过几天子罕找来一位京城制作玉石师傅,经过打磨雕琢,果然是一块价值不菲的宝石。子罕一时犯难,经过仔细思考把玉石拿到市上卖掉,兑换成钱,全数交给宋人。告诉他:把钱拿回去,孝敬老母,好好过日子。你也安生,我也放心。子罕请人把石头雕琢成玉,再变成钱。这岂不就是“变通”了吗?这变的是为民,变的是不贪的千古清廉佳话。

按说不贪廉吏也有很多。人们熟知的范蠡,包拯,尤其是被康熙皇帝授予“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 古已有之,今亦有之。
让我们为子罕的不贪且变着法为民着想的“变通术”点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