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填《念奴娇 致敬移民先祖》词的缘由
路良基
如果没有洪武赶散,也许就没有移民先祖之说。
所以,了解 洪武赶散是在怎样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就显得尤为重要!明史亦有记载。朱元璋在打败张士诚,并在金陵缢死张士诚,做了皇帝之后,还不解恨,便殃及池鱼,才有武力驱散苏州市民之举。因为张士诚统治苏州十二年之久,朱元璋打败陈友谅之后,挥戈东下,朱元璋麾下大将常玉春围攻苏州城长达十个月之久,于1367年才攻下苏州城!进城之后,进行大肆屠杀,并在金陵缢死张士诚。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称帝后,朱元璋认为,张士诚得到苏州士绅商贾支持,驱赶苏州豪门大户势在必行!
祖辈口传,军队入苏州城,苏州有九座城门,被关闭八座城门,只打开一座城门,然后军队放火烧掠驱赶市民逃出城,再进行武装押送。其惨烈不亚于一次屠城!
现在,在阜宁、盐城等地,凡来自苏州移民家谱中,都记载同一件事,“洪武赶散时来自苏州阊门”,并无细节记载。我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苏州出差,曾探寻阊门旧址,还有一条街叫石路。我当时突发奇想,名曰石路,应是姓石、姓路祖先曾居于此。但凡苏北移民都称祖先来自阊门,我又很困惑,苏州九门,怎么都来自阊门?各家又没有具体门牌号码。阊门朝西,通虎丘方向,当时商业繁华。我猜想,人们口传的阊门,实际就指苏州。还有一种解释也较合理,都是从阊门逃离出来后被武装押送的。这就印证了当时祖辈口口相传的“洪武赶散”时,关闭八座城门,只留一城门让人逃生之说。
至于先祖们被武装押送苏北黄海滩涂,是走水路,还是走陆路?是车船押送,还是徒步押送?历时多少天?这仍是迷团,我至今未查到相关史料。
当然,在朱元璋集团的决策者们看来,击溃苏州城的士绅商贾大户,以解心头之患(实际上是解心头之恨),除用武力,沒有更好的省心省力而又简单的办法!
洪武赶散,明史书没有细节记载,更没有诏令要开发苏北黄海滩涂之说。那么赶出城的市民流放何处?这应是早计划好的,无疑流放黄海滩涂是最好去处。这是一片无主荒滩苇地。这样做,不是为了开发黄海滩涂,只是流放无辜市民、渲泄皇帝心头之恨的一种处置举措。后来这部分难民,为求生存,子子孙孙,不得不在这里年复一年地拓荒。这就是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虽然客观上开发了黄海滩涂湿地,但这不是朱元璋统治集团的初心!
我记得,我小时候还随祖父、父母春天垦荒,大人们用手中的锛锄或大锹,向荒滩宣战!草根暗藏地表,盘根错节,成年人一锛凿下,只能破土半寸左右,而开荒人的手一会儿就有血泡!我只能拾掇新翻出土里的草根。可以想像五百多年前先祖垦荒又会是怎样的情景?
父亲曾讲一个故事,他说,你们知道路滩庄屋基地始初是怎么垒成的?是“老太”(第几世祖记不清楚)用箕畚一箕畚一箕畚的土堆积起来的。可见当时生产力之低下!有一次,“老太爷”去湖塘捕鱼,久久不归,“老太”不放心,就拿着铁火钗去找“老太爷”,正好看到“老太爷”在湖底(水已干)与身高三尺左右的毛人(估计是猩猩)相僵持,“老太爷”用的木棍一端在自己手里,一端被毛人拽着,毛人一边笑着,一边向“老太爷”靠近,“老太”发现“老太爷”已被吓得神情麻木,便急忙从毛人背后悄悄下湖塘,使出吃奶力,举起铁火钗,向毛人头部劈去……终于打死毛人,救出“老太爷”。这虽是囗囗相传,也非空穴来风。因为那时移民先祖拓荒滩涂的生活是没有文字记载的,犹如史前文明。从这些传说中可知先祖生存环境之凶险!
我们还可以想像,当时能逃出城的人仅是一部分,在押送途中死于疾病和饥荒的,又要减员一部分。在黄海滩涂不能适应艰苦环境,被自然淘汰 的又有相当一部分。能克服天灾人祸,生存下来的移民,肯定是一小部分,他们是幸运者,必定有强大的遗传基因。但他们生存过程是空前艰难困苦的,他们沒有任何社会福利保障,在刀耕火种的年代,他们只能匍匐在自然之下,更何况,黄海边,茫茫芜秽,是鸟类的家园,麋鹿故乡,也是豺狼等大型食肉动物出没的场所!先祖们只能与鸟兽为伍!
我想起了在中国某沙漠腹地,有一个劳改农场,犯人流放在哪里,并无人看管,他逃不出去,因为茫茫沙海,逃亡者必死于途中。国家也并不是让这伙人去开发沙漠!
现在,有些史学家脱离历史背景,纯从黄海滩涂被开发这一角度评价历史上“洪
武赶散”有积极一面,这对移民先祖来说,是不公平的。对朱元璋统治集团来说,也是蓄意美化的!今人评判历史,首先应尊重史实。
当然,真的为了完成人口迁徙,统治者还是有招的。例如,为了加强统治贵州省,朱元璋下令进驻贵州军队就地安置屯垦,这样做比“洪武赶散”要进步,要文明,因为少了血腥味。
我很想多读一点史料,探寻当年先祖们被驱赶、被武装押送以及在“新家”艰难生活的场景。但史书无详细记载,因为朝迋史官与地方史官都不敢秉笔直书。路氏家谱只是概念化的一句,“洪武赶散,来自阊门”,其余一片空白。也许当时有“纪律”交待,不准谤议朝迋赶散移民事,否则,灭门九族!先祖惊魂落魄,讳莫如深,口不敢传也!故而史官与当事人都“集体失忆”。
几次修谱的序言全是外姓所谓名流写的。家父生前在八十年代末曾给我看家谱,那是在暑假期间,三妹婿顾克江当时也在家。我读了部分序言,大失所望,连文通字顺尚未达到,还谈什么记述族史?我当时因一颗补牙断裂,磨破舌头,不便讲话,难与家父交流。但心中一直遗憾,路氏大家族史上实在缺少文化人!解放前,修家谱,一族之大事,但不曾想到,却留下许多憾事!
今作《念奴娇》词,并非心血来潮,而是多少年来一直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的念想,搞清楚自己是从哪里来的!移民先祖,是朱元璋与张士诚两大军事集团斗争的牺牲品,失败者张士诚的遗老遗少成了胜利者朱元璋的弃臣!史料缺失,很难搞清楚那段真实历史细节。今天倘能努力地用文学的形式纪念那段历史事件,以此表达对移民先祖的祭奠、致敬,也是莫大的慰藉!
附:
念奴娇 致敬移民先祖
路良基
水乡故土,旧传言,洪武赶散隅浦。兵火苏州,阊壁断,难忘驱离时遽。海畔飞鸿,豺狼出沒,动物相陪住。茫茫芜秽,兽禽为伍谁诉?
从不呼地号天,筑泥坯草屋,以遮风雨。矢志拓荒,霜雪季,除棘斩荆先祖。戴月披星,荒滩献宝藏,可盈仓庾。同心桥畔,子孙耕读修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