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
作者: 席海亮
父亲是彬州市义门镇罗店村人,如今七旬有二,在家务农,一手握锨把,一手提笔杆,酷爱书画五十余年,方园几十里颇有名气。最近几年奔走于城乡内外,用手中的笔大力宣传乡村振兴新面貌,成为彬州市一道靓丽的风景,先后被彬州市电视台和咸阳市电视台跟踪报道。
不信你看,一幅幅乡村振兴的墙画,线条流畅,如行云流水,落笔凝香处,淡淡墨吐绿,一起描绘着泾河两岸的美丽画卷;你再听,一阵阵笔歌墨舞的旋律,收放自如,似春天的舞台,微风吹过处,点点梅花笑,一同讴歌着大美彬州的时代新风。无论你徜徉于美景如画的乡间小道,或是漫步于热闹纷繁的各大社区,都会发现许多栩栩如生、色彩斑斓的墙体画,让人们对父老乡亲爱得更深,对风土人情想得更远。你可知道?这些艺术之花浸透了父亲浓浓的汗水。
尤其是在城关镇瑶池头村主干道旁画墙画,他不顾腰肌劳损,也不怕灰尘扑面,更顾不上饥肠辘辘,始终对着画中的人物仔细端详,如醉如痴,嘴里的唾沫咽了一次又一次,连喝口水的时间都腾不出来。慢慢地笔下的人物瞳孔亮了、线条美了、骨骼结实了……难怪前来围观的人赞口不绝:
“这个人画的太好了!”
“看衣着不像美院的,估计是咱县文化馆派来的。”
“你看画的农民多像咱村上的人啊”几个孩子跑过来调皮地摸一摸画面上的人脸,还要做几个鬼脸……
父亲年龄大了,在架子上有点晕,我便去帮忙,亲身感受了父亲画画的辛苦和投入。
当时那个墙体在瑶池头附近火车路下的涵洞里,足有两层楼高,上面火车震动声如雷吼,两边大小车疾驰而过,下面脚手架摇摆不定,我利用假期时间,跟上帮忙,始终用双手紧紧地扶着架子,睁大眼睛看着父亲一手端着颜料盘,盘子上还放着几支笔,稍不注意就会掉下来。到现在我一想起来还心惊肉跳,连过路的人都说好险啊。可是父亲很老练,手中调色盘里稀释的颜料,竟然没有向外流一点点,而且调色盘上放的笔也没有掉下来。

画了几个小时,我都站累了,可父亲一直没有停下来,豆大的汗珠从父亲布满皱纹的脸上淌下来,慢慢地淌到了干裂的嘴唇上,他连忙用舌头舔了舔那来之不易的咸咸的汗水,仔细端祥着画中的大小人物,听着围观人群的赞叹,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因为这幅画是父亲根据周边地形和人物活动的场面提前创作的,既有火车疾驰过,又有河水缓缓流,更有行人匆匆行,看到这里,热乎乎的泪水很快模糊了我的双眼,我赶紧用手擦了擦,生怕流到嘴里。隐隐约约听父亲在上面说:“不要朝上看,小心东西掉进眼睛里。”我的眼泪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掉到了架子上……
画完这幅,又去画那幅。因为今年乡村振兴宣传任务重、时间紧、标准高,所以在父亲勾线条一点也不马糊,画眼睛一丝不苟,像农民点瓜种豆;画动作骨骼结实,像挥舞着镰刀割麦;画服装用墨饱满,似乎大碗喝酒三碗还嫌少;画的面大气,仿佛农村人待客出手大方;涂的色彩鲜艳,好比煎汤面出锅色香味俱全,画出了彬州人的热情,也画出了彬州市的特色,受到了有关领导和当地百姓的好评。
夕阳西下,画已完成,肚子咕咕叫,去附近的食堂饱餐了一顿,寻思着早早回去休息。忽然听到父亲大声说:“吃饱了,接着干,还有任务呢。”
“什么任务?天快黑了,明天再画吧”我有点困了,赶紧反驳了一句。
“明天领导就要来这里检查,还要在社区院里的墙上写上几幅宣传标语,我答应人家赶今天弄完,说话要算数。”父亲斩钉截铁地说。
“哎,天那么黑,字那么多,写完都啥时候了”“𣎴用担心,车灯就能照亮,办法总比困难多”“好吧”我们轻车熟路,又开始忙活了……
父亲老了,但初心不改,不想丢掉2018年获得的“书香家庭”的称号,更不想丢掉多年来的信誉,所以答应人家的事情就得准时准点、保质保量完成,这样才睡得踏实睡得放心。乡村正振兴,墙画夕阳红。在父亲的努力下,借着灯光,用一笔一画表达着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用一点一横为乡村振兴助力加油,既用行动彰显了书香门第的风采,又用成果证明着宝刀未老的魄力。随着小区楼上的灯光一个个熄灭,天上的月亮也回去休息了,但总有几颗星星舍不得离开,睁大眼晴久久地注视着他的手起笔落,欣赏着他的落笔生花,默默地为他点赞,为他照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