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棠溪源的由来
相传,嫘祖姑娘整天摆弄着蚕丝,引起身为西陵部落酋长的父亲的厌恶。这天,赤日炎炎,酷热难耐,酋长回到家中,见女儿嫘祖还那里慢慢抽丝,勃然大怒,对嫘祖一顿训斥,她手拿丝团,泪流满面,冲出屋子,沿西草河岸向西跑去,几个姐妹见她孤身一人,便立即随行,她们走啊走啊,一口气走出四十多里,来到繁花似锦,茂林密布的蜘蛛山,攀岩石、拽草根、觅野果、饮山泉,心情渐渐好起来,她手牵一根藤萝,正向上攀爬,忽然,胳膊上像被什么东西粘着了,仔细看看,原来有一张硕大的蜘蛛网悬在面前。她灵机一动,突发奇想:“要是用丝线织成蛛网,穿在身上,既可以遮羞,又能保暖,那该多好呀!”,于是,她便与姐妹们天天观察蜘蛛怎么吐丝、怎么结网,观察蚕成长、吐丝、结茧的过程。经过三年的刻苦钻研,终于掌握了养蚕缫丝织锦的技术。她们高兴得手舞足蹈,乐不可支。
这三年,嫘祖姑娘最喜欢吃的就是红红、圆圆、酸酸、甜甜的海棠果。临下山的时候,姐妹们为她摘了好多好多的海棠果,摘了好多好多的蚕茧,带回好多好多的蚕宝宝。一行人唱着歌、跳着舞、采着山花、淌着清澈的溪流,吃着海棠果,像矫健的燕子飞回家乡。一路上散落的海棠核钻入松软的沃土,来年草木萌发,春暖花开,一棵棵海棠树像雨后春笋生长开来,转眼就形成了绵延数十里的海棠林。鲜花烂漫,果沉溪流,叶坠清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形成了风景独特的天下奇观——棠溪源风景区。这里泉水飘香,入喉甘甜,酿酒清纯,绵柔香艳;淬火成钢,质地特坚。又因此地铁矿丰富,临近棠溪河畔,成为战国时期韩国兵工厂首选之地。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酿酒、饮食业的快速发展。也成为棠河美酒的兴起之源。

跑马岭的来历
跑马岭原为无名之山,据说,宋仁宗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广源州蛮侬智高反叛,攻陷邕州,官军征剿,连连失利,朝廷震怒,派狄青前往平叛。狄青即刻出发,先以示弱计,诱敌骄纵,而后奇袭,一举破敌。次年春,凯旋班师。行至棠溪源,见这里石奇峰秀,林壑尤美,松翠泉清,海棠烂漫。狄青即命停下安营扎寨,中军帐设在山北村前。
次日,即命军士在山上修筑城防、城堡、练兵场。此后,昼夜在山上练兵,直至次年开春,才奉旨班师回朝。
当地人民为了纪念狄青在此练兵备战的壮举,将山北的村庄改为狄庄,练兵场称为跑马岭,把他们修筑的城堡命名为阅兵台。
千百年来,一直成为当地的美谈。据说,在寂静的夜晚,还能隐隐约约地听到山上练兵的喊杀声和铿锵有力的脚步声呢。

神秘灵异的娘娘庙
在蜘蛛山上有一座寺庙,人称娘娘庙。蚕神嫘祖在蜘蛛山养蚕缫丝,制丝织锦,使人类告别洪荒,开启文明,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嫘祖姑娘离开蜘蛛山后,人们非常怀念她,便在她居住的地方建筑了嫘祖庙(后来,嫘祖被轩辕黄帝娶为正妃,嫘祖庙就改称为娘娘庙),每年三月初六,烧香礼拜的人络绎不绝,求嫘祖保佑,求财祈福,解决疑难,攘除凶灾的人更是数不胜数,而且,多有应验。坊间流传:当年韩非北上求官,临行前,到娘娘庙求得一签:北进勿西迁,违则难转圜。后来,好友李斯作了秦国丞相,邀韩非同朝事秦,韩非欣然接受,因与李斯政见不睦,被李斯构陷,为秦始皇所杀。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天下大乱,皇室贵族刘秀起兵反叛,双方在昆阳(今叶县)展开大战,刘秀所在的绿林军势单力薄,刘秀杀出一条血路,去南阳搬兵,行至蜘蛛山,看到远处漫山遍野的莽军,心里惴惴不安,遂往娘娘庙求签:坤出艮庙中,乘马离向行。刘秀极其聪明,即刻催马沿棠溪河低谷向东北疾行,途中遭遇暂且不表,次日五鼓,到李堂村西南白庙中,躲过莽军追兵后,直奔东南,急行一百八十多里,赶到正阳搬来救兵,一举打败莽军。后来,刘秀称帝,着地方府衙大修娘娘庙。
明正德年间,磨镰场村李、宋两家世代为仇,经常争斗,然而,李家公子晓阳和宋家公子向善却亲如兄弟,二人同赓,年且十八。一天,二人相约,去山上打拳菜,他们相互搀扶,攀岩越涧,直至山巅,放眼望去,美景无限。向善只顾赏景,哪知一脚登空,滚落山崖,衣衫挂在树梢,落到一只猛虎背上,那猛虎被突如其来的情况吓懵了,顾不得巨疼,驮着向善撒蹄狂奔,向善也不知身下为何物,死死抱着,任由其奔跑,转瞬,跑出四五里,向善缓过神来一看,吓得面如土色,趁老虎越涧的机会,松手掉进河沟,跳过对岸的老虎忽然觉得身上猛然一轻,回头看看,也没发现什么,便放慢了脚步。这时,二十多个掂刀弄枪的土匪吆三喝四地走来,向善也顾不了那么多,大声呼救,几个土匪跳下山沟将他救起,裹挟着当了土匪。晓阳这边找遍了沟沟叉叉,不见人影,慌忙回村告知双方家人,他们一同找了个遍,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于是,宋家将晓阳告上官府,说是晓阳被向善推落悬崖,尸骨无存。因证据不足,官府遂把晓阳押入大牢,再予查证。宋家又到娘娘庙烧香礼拜,求娘娘明示。次日晚上,宋父做得一梦,见嫘祖娘娘在半空中说了一句:“汝子无虞,勿虑”。宋父半信半疑,两家忧心如焚,苦等月余,向善竟骑马而回。
清道光年间,遂平县吴房一家财主苏氏,十世单传,其子照玉婚后十载无子,急得一家人如热锅上的蚂蚁,虽多方延医,仍无子嗣。听人说,蜘蛛山娘娘庙十分灵异,苏氏忙徒步百里,厚置香表祭礼前来求嗣,礼毕,求得一签:十世单传世少有,必有六丁君莫愁。果然,儿媳六年,生了三个双胞胎。苏家高兴得乐不可支。遂于咸丰年间,斥巨资修建了娘娘庙。
由于娘娘庙神灵保佑,当地百业兴旺,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嫘祖娘娘为地方攘灾除难的事迹广为流传,方圆百里都前来进香,在文革初期仍香火不断。
金牛泉的来历
在棠溪源风景区西门向东五百多米处,有一个山泉,叫金牛泉。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玉皇大帝喜得千金,在春暖花开时大宴四大天王、各路神仙,大赦天下,举世同欢。并让天马、天牛、天鸡、天犬、杂役人等放假三天,让他们寻找前世之旅、美好去处开心游玩,大家都放松心情,飞临人间。一头金牛随大家来到蜂蝶翩飞,山花烂漫,芳草鲜美,峰峦叠嶂,清泉流韵,鸟语花香的棠溪源。山下,有一个村子叫油坊沟,村里只有四户人家,有个刘根的小伙子,老奶奶双目失明、母亲佝偻着身子,父亲是个瘸子,守着六亩薄田,无牛马车辆,只有一张老掉牙的破犁子。但刘根事亲至孝,勤劳善良,和睦邻里,为方圆百里的孝子。这天,刘根父子在山下春耕,金牛看得真切,瘸子扶犁,小伙子拉犁,累得气喘吁吁,臂膀上磨出斑斑血迹,金牛实在可怜。便走上前去,将牛梭头套在自己脖子上,让刘根扶犁,利用两天时间,把六亩薄田耕耘一遍。刘根弄来青草,想让金牛饱餐一顿,哪知早已不见。原来,金牛已经跑到棠溪源里饮足山泉,正在吃鲜美的芳草。吃着吃着,天边彩虹飞架,祥云万端,凤凰于飞,金翅翩翩,钟鼓齐鸣,仙乐频传,此情此景,蔚为壮观。原来是无数神鸟为他的善举所感动,专门来此表演,以示嘉勉。金牛看得眼花缭乱,竟忘记了上天的时间。瞬间,美景消失,他准备撒尿后,快速归天,意犹未尽,错过了时机,再无升天之日。可爱的金牛,一泡尿了千万年,至今涌流仍不断。说来真奇,千万年来,无论阴雨连绵,还是连年干旱,金牛泉水从未干涸,成为当地的一大奇观。
古柏国千年根基在出山
在西平县出山镇焦之岗村西南,有一狭长的谷地,谷内有一座高大雄浑的古墓,中华民族的先祖之一柏皇氏在此安寝。
柏:出于柏皇氏。柏皇氏中有柏昭,为炎帝的师傅,其子孙受封于柏(河南舞阳县东南),其后以封地姓氏。
知道伏羲、神农、黄帝等“三皇五帝”,您可知还有位古帝柏皇氏,其活动地域主要在今河南豫中地区的西平一带。
西周初年柏皇氏被封在今河南省西平县,被称为柏国或者柏子国,属于“汉阳诸姬”的一个小国。春秋时期为楚国所灭。柏子国为传说,柏芝以柏木为图腾远,为古时三皇之首伏羲的大臣。柏芝协助伏羲治理天下立了诸多功劳,但他勤劳于天下而不居功,造福于民而无所欲求,深得伏羲的信任和百姓的拥护,被尊为柏皇。后当上东方部落的首领,所以史家又称他为柏皇氏。据传,聪颖与智慧的柏皇氏曾助伏羲发明太极八卦图。这些上古先哲的后代曾在西平县西部建立过一个柏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柏国被楚国所灭。
伏羲氏后,柏皇成为东方部落首领。《路史》中记载柏皇:“立于正阳之南,是为皇人山。”指明柏皇封立位置和居住地。而“正阳”当为“地中”,“地中”一般指黄帝定都之地新郑,而西平正是在新郑南方,且西平出山镇西南有一座山,经考证叫“始祖山”,即“柏皇山”(皇人山),后来念转叫“蜘蛛山”。八年前,河南省社科院有关专家学者在西平县出山镇老龙湾发现柏皇氏墓地,进一步佐证了柏皇氏故地在西平。
柏国,又称柏子国,始封于西周初年,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非常古老的一个诸侯小国。周武王灭商后,封柏高之后为柏子国,其地在今西平县西的柏亭。
民国二十三年《西平县志》载:“西平县为柏皇氏遗族徙居地。为豫州大陆之域,春秋时为柏子国。”西平有柏亭和柏亭桥,柏亭为柏皇氏、柏国的象征。《左传》:“江、黄、道、柏方睦于齐。”杜预为此注曰:“柏,国名。汝南西平县有柏亭”。西平旧有八景,其一为“柏亭春霭”,先后有明、清、民国多位文人、官员赋诗赞颂。现在,柏国、柏城以及带“柏”字的行政区划名、街道名、校名、商号名,在西平仍然比比皆是。西平历史悠久,自古以柏国著称。伏羲时代(距今7300多年)柏国重要部族首领柏皇氏是上古之帝,对中化民族的早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汉书》中被列为“上中”贤人,并衍生出中华柏姓这支重要族群。被称为柏皇的柏芝是柏姓族群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勤劳于天下而不居功,造福于民众而无所求,今人把柏皇的陵墓称为“老龙头”,位于西平县出山镇焦之岗村。

蜘蛛山(始祖山)的由来
在中原腹地,伏牛山向东南延伸的末端处,舞钢市尹集镇南部及西平县出山镇西南部群山之中,有一座海拔520.8米,占地面积约4平方公里的山峰名叫蜘蛛山,因此山顶西部,有一块巨石形似蜘蛛而得名(当地人也多称其为蛛蛛山或蛛石山)。
同时,传说人类始祖女娲娘娘曾取此山五彩石补天;黄帝曾移驾此山,并在此娶下当地发明丝绸的慧女嫘祖为正妃;伏羲氏在此受蜘蛛结网启示,创造出网罟,教人天上能捕飞禽,地上可擒走兽,水里可捕游鱼,使渔猎数量大量增加。为此,当地人也称此山为始祖山和嫘祖山,通俗者直呼其为祖师爷山和祖始奶奶山。 至今,蜘蛛山附近村庄名称依然让人充满想象,如西侧小村名叫姨娘城,至今有民俗传说“蜘蛛山黄金十八锅,不如姨娘城一角多”。笔者搜集了关于蜘蛛山的部分民俗传说。
蜘蛛山顶修有古山石寨,石寨内修建有古祖师庙,据说庙内供奉有祖师爷和祖师奶奶。古庙院占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靠北一块大岩石上镌刻着“因果不空,万法皆空”;中部一列南北走向岩石中间,有一块形如龟象的岩石上,凿有一石臼,是古时寺院加工粮米所用。据说古庙始建于秦汉,院舍修有正殿、侧殿几十间,雕砖画栋,晨钟暮鼓,气势恢宏。传说1642年夏季,李自成起义军北上曾屯兵此地将寺院焚毁,如今千年古刹变成了废砖瓦砾堆积山顶,被一千多米长,平均3.5米高的古山寨石墙圈围着,沐浴着时空的风霜雪雨,荡涤着历史的滚滚尘烟。蜘蛛山虽然嵯峨有限,但峭岩幽壑、秀木怪石,奇花异卉,香草清溪,仿若鬼斧天工,神造地设,灵秀姿容非他山能比,登山一览,如临人间仙境一般。(白东亮搜集整理)。
伏羲氏圣山发明网罟
相传,8000多年前,人类始祖之一伏羲氏,率部落征伐到蜘蛛山,受山上蜘蛛大仙吐丝织网捕食飞虫的启示,发明出了网罟,教部落先民天上能捕飞禽,地上可擒走兽,水中可捕游鱼。使当时部落先民渔猎数量大量增加,有力的推动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和部落先民生活改善。

祖师爷移驾圣山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民间俗称祖师爷,是中国三皇、五帝古史系统中被列为“百王”之先的上古帝王。据传说他生于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北),今人考证生于河南新郑,长期活动于黄河流域,娶妻正妃娘娘嫘祖,繁衍子孙。 关于人类人文始祖黄帝,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记》中记载:黄帝曾“东至于海,登九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通荤粥,登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又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取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据史家考证,司马迁在史记中所写到的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陵则是现在的舞钢市、舞阳县和西平县地域。距古轩辕台之南约二百公里,在黄帝后的一个时期,有一处柏子国的地方,因中华文明的人文始祖之一,黄帝二代柏皇氏的后裔封迁地而得名。据《舞钢志》记载:“春秋时期传说中的古帝柏皇氏后裔封于此地,称柏国,柏国故地在今尹集镇谢古洞村和出山镇焦之岗一带。鲁僖公五年(前655)《左传》中始有柏国记载。柏国后为楚所灭”。按《汉书》等典籍的记载,这个地方到了西汉高祖4年(公元前203年)置县,始命名西平,治所柏亭(今舞钢市尹集镇谢古洞村,已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设有铁官。隶汝南郡现舞钢市辖境大部属西平县。论起古西陵就是西平的来历,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县、故柏国也,汉曰西平……其西吕墟,即西陵亭也,西陵平夷,故曰西平”。
民间传说祖师爷建都新郑,移驾西陵蜘蛛圣山娶西陵氏女嫘祖,原因是黄帝率部族在征讨中原时听说蜘蛛山一带群山是南顾江淮北扼黄淮的中原战略要地,又有一奇女聪慧过人,破天机抽蚕丝发明了丝绸制衣,开采蛛山石制磨加工禾黍成齑粉度苍生,便慕名从轩辕之丘(新郑)移驾到蜘蛛圣山,娶下慧女嫘祖,立为正妃,嫘祖也被当地先民尊称为姨娘。后来,嫘祖协助黄帝在蜘蛛山又发明出造车、造船、纺织、服饰、文字等大量发明创造。蜘蛛山南坡,距山脚一公里处的尹集镇苇子园村有一个村庄叫姨娘城,村北土城旧址尚存,传说是嫘姐姨娘出生居住地,现已被舞钢市确立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蜘蛛仙大战东海龙王
传说天地洪荒时代,蜘蛛山下有一个龙宫直通东海,是东海龙王在内地的行宫,龙王携家带眷常来此地休闲,由东海万年大龟结队每日驮着给养供应其吃喝。黄帝移驾迁居蜘蛛山,万民随往惊扰了东海龙王。于是东海龙王龙颜大怒,决定发大水淹没蜘蛛山,将黄帝及子民赶走。大雨倾盆下了月余,大地一片汪洋,蜘蛛山被大水淹的只剩一个山尖,岌岌可危。蜘蛛仙为了保护黄帝及子民,发动满山蜘蛛排队吐丝缠住山体向上抬升,就这样地上水涨山升,与龙王大战了七七四十九天,终将龙王累垮战败,保住了黄帝及其子民,蜘蛛仙也由于劳累过度,战后化成一块百吨岩石,数千年来一直守护山顶。现在蜘蛛山岩崖,从下到上有分节状态,传说就是蜘蛛吐丝缠裹而成的原因。
女娲娘娘取蜘蛛山五彩石补天
蜘蛛山岩系结构属背斜南翼地层由中、上元古界和下古生界组成,多为细红沙岩型普通硅酸岩石质,可在西山和北山处,出现有彩色花岗岩和彩色石英岩、玄武岩的岩石及岩石层。西山坡铁佛爷沟一带有红色宝石矿体,矿石外裸露出红绿玛瑙美景图案,自然奇观成谜。当地百姓传说是天地浑元,盘古开天后,伏羲之妻女娲娘娘在这里采五彩石补天开石处。传说这种五彩石是蜘蛛仙产下的卵,粘合性强,女娲娘娘取此石运到天空自连成一体,堵住了天洞窟窿。至今留在山坡上的五彩石,大块的有几吨几十吨重,小块的也有几十公斤或几公斤,多为长圆蛛卵形状。

黄湾河女娲娘娘抟土造人处
蜘蛛山西山脚下有一个村庄叫黄湾,是舞钢市尹集镇苇子园村的一个村民组,现有人家12户,46口人。这个村庄的名字,是由当年女娲娘娘在此挖山中黄泥抟土造人所得。相传女娲娘娘随伏羲氏移驾蜘蛛山,由于这里地广人稀,从事农桑、渔猎者甚少,还要进行部落征战,用人成了当务之急。于是女娲娘娘便在西山脚下,黄湾河地段挖采黄泥抟土造泥人。泥人分男女造好后,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的日暴月露,星相天地灵气润化,便长出了真人的五脏肌肤,泥人变成了活人。但这些泥人还有泥塑外壳体貌不能行走,最后女娲娘娘将这些泥人统一放到黄湾河中净身,洗去身体表皮黄泥污尘,出水便成了肉身体貌,穿山跳涧,行走自如的真人。由于女娲娘娘在此洗泥人,这里河水变黄,从此人们称此地为黄湾。

鬼谷子修学传道北山崖
传说鬼谷子生于春秋时周景王12年,即晋平公之戊辰年(公元前533年),姓王名栩,道家称王禅老祖,号鬼谷先生,被世人尊为兵家、纵横家鼻祖。经多方史籍考证,其出生地和居住地为汝阳县云梦村,位于紫罗阙南壁之云梦山下。王栩生性聪明,十岁就读了《礼记》、《乐记》、《易经》、《韬略》、《黄帝内经》、《汤液本草》等众多书籍。他勤奋好学,才智超群,星象八卦,三韬五略无所不通,为后人留下很多传奇故事。传说他有门徒上千,他的弟子在军事和外交方面多有建树,如孙膑、庞涓、苏秦、张仪、尉僚子、毛遂等人。他撰写的《鬼谷子》成为历代政治家、军事家必读之圣经。
据西平县志第13页记载:传说鬼谷子曾修学传道蜘蛛山北山,在北山岩崖上留有蝌蚪文石刻,山下设有教场。笔者在十多年时间中,遍访周围村上老农贤士,十多次登山攀崖寻访,至今也没有找到蝌蚪文石刻的准确位置。却找到了传说中鬼谷子住过的石棚,以及刻在石棚壁上和石棚外的岩画。岩画中人物,经有关史界和书画界人士判定为春秋战国时人物画像,其恬静姿态栩栩如生,工笔洗练非一般人能为。当地百姓传说棚外画像就是鬼谷子王栩本人(作者:白东亮)。
中华名剑出圣山
蜘蛛山不但传奇故事多,而且矿产资源也比较丰富,已探明山中储有石英岩、玄武岩、金矿石、铁矿石等,特别是山北坡铁矿石储量大,春秋战国时这里就是我国冶铁重地,棠溪河就发源于蜘蛛山北坡,棠溪剑就产于此。现在古棠溪冶铁遗址已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舞钢志》记载:舞钢市“辖境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属韩国,称合伯(—作膊),是韩国的冶铁重地,以生产龙渊(龙泉)、合伯等剑著称。”《战国策》中记载:“韩之剑戟皆出冥山、棠溪、墨阳、合伯、邓师、冯宛、龙泉、太阿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暮,革抉拔芮,无不必具……”
今天古宝剑成为承传历史文化的圣物,在舞钢和西平都有厂家生产铸造,成为旅游者、史学研究者和宝剑爱好者竞相收藏的纪念品。
蜘蛛山“天书”
千百年来,蜘蛛山以其神奇人文传说而变得神秘尊圣,在众多传说中蜘蛛山“天书”与“藏金九缸十八锅”也特别引人入胜。
传说所谓的蜘蛛山“天书”是指位于此山北坡,半山腰处一道岩崖底部,一块长约50多米,平均宽约3米的大石板上,长着许多不规则型龟裂石纹。其中有一处约2.4米长,0.8米宽的地段,龟裂石纹特别稠密,纹饰线条均匀美观,传说是当年黄帝在圣山蜘蛛山发明文字,造书契所刻写。

蜘蛛山藏宝的传说
“藏金九缸十八锅”——传说蜘蛛山是一座宝山,当年黄帝居此时曾将聚收天下的黄金,装满九缸十八锅埋藏在这座神山之中。当时的缸据说是每个缸需要千人才能抬起的大缸,锅也是一次能容纳千人饭食的大锅,可见蜘蛛山中埋藏黄金有多少。千百年来当地人代代相传“蜘蛛山金子九缸十八锅,不在这坡在那坡”的民谚。
传说谁能读懂蜘蛛山“天书”,谁就能找到藏金。另有传说嫘祖娘娘随黄帝征讨四方,统一天下后,黄帝成为“天下共主”,在河南新郑建起都城,嫘祖当时也成为天下第一的娘娘。百年后嫘祖驾鹤仙逝,按其遗愿回葬到蜘蛛山故乡之中,即现今蜘蛛山西坡的姨娘城村。黄帝及子孙感其伟大功德,当时用了超过蜘蛛山藏量多倍的黄金物品做陪葬,故在当地又有“蜘蛛山藏金九缸十八锅,没有姨娘城的一角多”的民间传说。
苏东坡圣山得赠金
蜘蛛山藏金数量究竟有多少至今无人知晓。当地民间传说宋朝才子苏东坡,公元1055年5月,即宋仁宗至和三年,在其父苏洵带领下,同其弟苏辙一起到汴京赶考,途经此地时,父子三人花光了盘费被困在蜘蛛山。一天晚上,苏东坡在山南坡一石板上睡觉,睡梦中一位白发白翼仙人到他跟前,向他讲出两句诗:“三山夹一岭,金子有两桶”,并在他睡的头部向北指了一指。
苏东坡醒后,反复默念此诗,回忆梦中情景,后来他幡然醒悟,急忙脱下自己身上的长衫,从自己睡的头部向北量了“三衫”,接着又量了一“衣领”,结果发现石板上有一块方桌大小的岩石,方方正正地镶嵌着,四周有手指粗的裂缝,苏东坡找来父亲和弟弟及当地石匠,将此石凿开后,果然有两小桶黄灿灿的金子埋在下面。苏东坡父子三人得了金子便向北去汴京,结果父子三人金榜题名,并且苏东坡被仁宗钦定为宰相人选。

关爷坑的传说
(作者:田春雨)
关爷坑中的小岛,当地村民称之为“圪”。
初冬寒意浓,古村古迹多。
近日,听闻西平县芦庙乡潘老庄村正在修建文化园、修复古迹、打造传统村落,笔者一行来到该村,近距离感受了这座古村浓郁的文化气息。
位于西平县西部的芦庙乡潘老庄村,距县城约70里,位置偏远,但文化底蕴丰厚。明朝名臣王诰返乡赋闲时曾在此读书、休养。据传,王诰执事督察院右都御史时,为朝中同乡一潘姓官员开脱罪责,免了潘家灭门之灾,潘姓官员就把村庄和良田赠予王家,以表感念。
潘老庄的古迹良多,古意浓郁。村西棠溪河畔有操练兵马的跑马坡,村东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石牌坊。村中,有万历丁酉年(公元1597年)创建的关王庙、清代古宅以及关爷坑、“圪”等古物遗迹。如今,跑马岭操兵练马的场景、古老的石牌坊皆已湮没于历史烟尘中;关王庙遗址上,潘老庄文化园正在筹资修建。
“以前,关爷坑水波荡漾,‘圪’与岸之间有栈桥相连,‘圪’上还建有八角阁楼,夏天踏过栈桥依阁而坐,凉风习习,十分惬意。”潘老庄村民王洪喜说,“关王庙前边就是一座坑塘,村民俗称关爷坑,其中耸立着一座小岛,精巧别致,被百姓俗称为‘圪’。”
关王庙西200多米隔着几户人家,有一座古老的传统建筑。“这座两层楼房结构的古宅建于清代,距今有200多年历史,民国时期曾进行过修缮。”芦庙乡宣传干事陈富立说。
在天中大地、在华夏各地,像芦庙乡潘老庄这样颇具文化特色的村庄又有多少呢?如果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及时进行修葺整理和传承保护,建设传统文化村落,“点、线、面”打造乡村文化旅游线路,构建区域性乡村旅游经济圈,实现“传统文化搭台,唱响乡村振兴”的愿景也就指日可待!(记者 丁 振 通讯员 田春雨 崔宝轩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