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相府”里的“博物馆”
文/吴同庭
天长古城“右相府”里的井陉窑文化博物馆,近日免费正式对外开放了。这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去了解“右相府”的历史,去了解“右相府”里井陉窑文化博物馆讲述的久远的故事,进而去探寻井陉历史文化的根脉,这是一件快意的事。我想,应该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穿越横垮绵河东西两岸清乾隆45年修建的大石桥,绕环城路,进大南门瓮城,前行30米,右边的东小巷就是古城“右相府”的所在地。“右相府”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为井陉人明晋王府右相李鸣世的府第。
李鸣世明隆庆丁卯(1576年)举人。中举后多次进京参加会试不第。遂放弃进取功名的念头,到吏部报备进入仕途。万历年间先后任山东齐东、高密、金乡知县,升东平州知州,继调授山西岢岚州知州,升山东济南府同知(相当于现在地级市的副市长)署临清州知州事。期间减课税、宽徭役、政简刑清,州民竖“遗爱碑”以彰其功。后为山西太原晋王府右相,进阶中宪大夫,官秩正五品。现存一些资料陈述李鸣世为晋王府右相官秩正二品的记载,应该是对明代藩王府左、右相不同时期设置、官阶、称谓糢糊概念而致。
许力扬老师是一位严谨的学者,他撰写的史料大都进行了认真严格大量的考证。在他编著的《井陉古今名人》一书中,对李鸣世任职的称谓、官阶是这样表述的:李鸣世在莒州任职仅月余,即调到山西太原,在明宗世第九代晋藩王穆王朱敏淳府担任右长史。但清雍正《井陉县志》、民国《井陉县志料》等资料中均记载李鸣世担任晋王府右相。实际情况是明万历间诸藩王府中已无左、右相之设。明洪武三年藩王府中设左、右相各一员,官阶为正二品。洪武十三年因丞相胡惟庸逆反案,朱元璋罢丞相一官。时各藩王府也免去左、右相,而把原来的长史司升为正五品,设置左、右长史,直到终明一代。由此可见,洪武十三年以后藩王府已无左、右相之设,藩王府中的最高机构为长史司。左、右长史即府中最高下属官,为正五品。由于职责仍然相当于洪武初年的左、右相,所以明代仍习惯沿称左、右长史为左、右相。
对李鸣世任职的称谓、官阶,许力扬老师的考证已经说的很清楚了。但为什么有人曾认为李鸣世的官阶为正二品呢?这就是因为现存史料均记载李鸣世为晋王府右相而不是右长史,而明洪武初年藩王府的左、右相确为正二品。所以有的人也就误认为李鸣世的官阶为正二品了。其实,查阅史料,明、清两个朝代,井陉人文官中一直没有出现过正二品的官员。
李鸣世作为明万历年间正五品官员,他有没有资格在家乡修建府第,他的住宅能不能被称之为府第呢?古代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一般像知府四品以上官员的住宅可称为府第,门楣的匾额以姓氏冠之为“府”。而五品以下官员的住宅只能称之为“宅第”,门楣的匾额以姓氏冠之为“宅”。按这一不成文的规矩说,李鸣世作为五品官员,他是没有资格在家乡修建府第的。可是他的住宅又为什么却被后人一直称之为“府”呢?
现存的一些资料是这样描述李鸣世的住宅的:右相府位于城内南门街东侧,正院坐北朝南,大门正开,内设屏门。迎面是面阔七间的“黑虎堂”,高大威严。铁角吞兽蟠螭脊,灰瓦覆顶。堂前有执事月台、黑旗牌、伞盖等物……。这样的陈设俨然是一个武官的摆设。而李鸣世没有任过武职,那为什么又要把正厅布置成武官的陈设呢?这还要从李鸣世的父亲说起。
其父李春芳由岁贡起家,入国子监读书。肄业后,以吏部听选监生的身份回家听候补官,十多年后步入仕途。历任祁县知县,保德州知州,太原府同知(相当于地级市的副市长),管理石州事,有声誉,州民为其建立生祠。后进秩山西宁武兵备道指挥佥事(相当于军分区司令员),官阶正四品。这就不难看出李鸣世建造的府第是以他父亲正四品武官的职级量身打造的。这样若在大门的门楣上挂上一个“李府”的匾额也就顺理成章了。直于后来为什么人们一直称李鸣世的住宅为“右相府”,那也就是人们对他的尊称了。
当时的“右相府”气势宏大,由三个主院落和其它附属建筑组成。正院东为管事房,西为客厅院。东西马道可达二门,碾坊、磨坊、水井俱全。惜“黑虎堂”为日寇占领井陉城后被拆除,遗址尚在,现仅存附属建筑和客厅院一处。客厅院为砖木结构的四合院,正房为前檐尖顶硬山式建筑,面阔18米,进深9.5米,为石家庄地区现存最大的古宅。据老人讲,旧时逢年过节的社火演出,如遇雨雪天气,便移至客厅院的大上房,表演如常。其它三面建筑均为尖顶硬山式。正房山墙的双鱼夺头砖雕,精湛工艺可见一斑,游此院依稀可辨当年盛景。从建筑的格局气势看,观此院便让人们可知什么叫宅院什么叫府第。
古城现存包括“右相府”在内的三处府第,他们主院的正厅分别被称为“白虎堂”、“黑虎堂”、“白虎厅”。有些人曾经错把这样的厅堂与《水浒传》中的白虎堂相提并论,认为是商议军事机密的地方。其实,这些厅堂也就是他们的主人在家乡短住或致仕后读书会客理事的场所,也就是现在住室的书房和客厅。因他们的主人都曾掌兵事,这些厅堂后墙处的巨大屏风正中,绘回首白虎或黑虎一只,人们便习惯的称他们会客理事之所为“白虎堂”或“黑虎堂”。
对于这些传承了四、五百年,在全国保存的也不太多的古建筑,也就是我们井陉的这些心肝宝贝,是必须要用心呵护的。为了做到保护和利用的兼顾,“右相府”引进了“井陉窑文化博物馆”。在古色古香、雄宏壮观的古宅大院去讲述井陉窑文化的历史,点燃人们去探寻井陉历史文化根脉的火花,应该是一个相得益彰的安排,会让游客感受一次非常惬意的旅程。
井陉自古被称为四省通衢,井陉窑就分布在它的古道旁,山水间。它近距离受到邢、定、磁州窑的熏陶,形成并丰富了自己的特色。既兼诸窑的长技、又有自己的独创,有了井陉窑鲜明的特点。举凡印、刻、划、篦、剔、绘、粘贴、揑塑、雕镂、金绘等工艺无不毕具。并在冀、晋、陕、豫四省窑冶圈内孕育了风格独具的井陉窑陶瓷文化。前些年发掘的井陉古瓷窑遗址为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河北省四大名窑之一。而天长的古瓷窑遗址保护区则为井陉古瓷窑遗址的核心保护区。根据在天长古瓷窑遗址出土的瓷器,经专家考证鉴定:天长窑址群距今最早者已达1400余年。应该说,天长古瓷窑遗址是迄今为止井陉发现的最早的古瓷窑遗址。这里出土的瓷器历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有,窑炉也有金代窑炉作坊。特别是出土的唐代莲花熏碗,白釉双鱼四系背壶,宋代的水波纹腰圆白瓷枕,金代戳印鹿蝶花纹叶式枕等,均保存完好,制作工艺精美,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为研究中国制瓷史特别是宋元制瓷史,增添了重要资料,具有重大意义。
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右相府”引进井陉窑文化博物馆就更具现实意义了。“右相府”客厅院面阔18米,进深9.5米的大上房为井陉窑文化博物馆的展室。东西廂房为工作人员的创意办公室和游客的休息室。临街倒坐的四间大瓦房为制瓷作坊。在展室的展柜里陈列着战汉时期至隋、唐、宋、金、元、明、清、民国各个时期不同的井陉窑陶瓷藏品100多件。那些隋代的青釉鸡首壶、五代的绿釉茶盏、金代的白釉点彩高足碗,还有那些不同时期的瓷枕、瓷盆、瓷花瓶……都会让人们心潮起伏,穿越时光隧道,去探寻那些年代的点点滴滴。
“右相府”的井陉窑文化博物馆是以展示井陉窑陶瓷文化为主的博物馆。博物馆依托天长唐宋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众多的名胜古迹,致力打造古陶瓷艺术品收藏陈列展。古陶瓷艺术品的研究、传播、教育、普及交流。古陶瓷艺术品的修复,复窑及文创产品的开发。为传承井陉的传统文化,打造古城的文化旅游添砖加瓦。
右相府”里的“博物馆”,一个珠联壁合的组合。到目前为止,这是古城唯一一处较为规范的文化旅游景点。纵观古城众多的文物古迹,如果把这些历史遗存保护修缮利用打造为旅游景点后,讲述的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有一段真实而动人的故事,在井陉应该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愿“右相府”里的“博物馆”这一组合,为古城的旅游带出一条道路。愿古城众多的文物古迹以新的姿态呈现给来到古城的游客。
2022年8月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