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我画
——俞克勇
一幅好的山水画作品,应该凝聚着画家对自然,对社会的理解与认识,蕴涵着画家对观察自然、感悟自然和敬畏自然的胸襟与情怀。绘画是一门艺术,是一份对生活中美的叙述,更是一种心灵的涤荡和陶醉。我的山水画艺术,就是把山水的自然神韵和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融为一体揉进画里,通过精炼的笔墨程式,达到作品中“情、景、形、神”的高度和谐,从而表达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精神家园的向往。
我自幼受家庭熏陶,喜欢研习书画,至今仍有着初始学者的激情,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画画已融入了我的生活,也将是我人生的终极伴侣。
我喜爱宋画的严谨,元画的恬淡,唐画的意韵。对传统绘画倾沉日久,我学画初期,深受李成、范宽、李唐、马远、夏圭的现实手法的启示,后来又受黄子久、赵孟頫的尚意精神影响。记得二十多年前,我有幸得到清初画家龚贤的《溪山无尽图》模本,这幅宽不到一尺,长约七米山水长卷,山恋起伏、林木交错,烟云变幻,柔和的灰调子非常丰富,境界明快而寂静,这种安静、安逸的感受,非常符合中国古代对绘画品格和境界的总体要求,我仿佛经历了一次身体爽悦,心灵畅达的旅行。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有幸被推荐到解放军艺术学院深造,在这所高等艺术学府里,我打破自我,重塑形象,这对我今后艺术的发展具有里程牌的意义。近年来,我又受到张复兴导师的教诲,使我的作品融合现代意识,营造自我境界的表现,逐渐向空旷、和泛、平淡方向发展。
我注重外师造化的启迪。滇西南哀牢山的“神秘、憨实、博大、原始”,桂北山川的“空濛、 逶迤、清旷、葳蕤”,大别山的灵秀逶迤,太行山的雄伟壮观等,不同的地域风貌,别样的村舍庄园都是我撷取素材和创作的粉本,记得我在桂北三江侗寨作画,眼前的景象令我陶醉,阳光的斑驳弥散在青石和叶片上,每一片树叶都在摇曳着美丽的光彩,树木葱茏,山恋叠嶂,侗寨依山傍水,民族兄弟们在山水间劳作,这原始山川的淳朴气息,便是我心中一直寻找的那份静谧,仿佛间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赋予了生命,我内心被这瞬间的感触震撼着,脑海中便呈现出一副“苍茫、通透、野逸” 的壮观画面,我拿起画笔描绘着心中的景象。
我吸允着传统营养,但师古而不泥古意,我时刻告诫自己,作品要贴近现实生活,注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追求客观景象与主观意向的有机整合,使我的作品表现其物象之内的深邃与宏通,物象之外的虚幻与空濛,画面渗透着我对自然世界的心灵感知和真挚感情。扬弃传统的技法和经验,鉴别其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在线、点、面,黑、白、灰的交织中,使笔墨的表现与整体色调的高度吻合,在画面空间布局上,从虚处着眼,密处着手,留白处有意强调并精心设计,达到一个调整全局、相得益彰的作用,笔墨上力求‘骨法用笔’,‘墨分五色’,‘润含春雨,干裂秋风’的笔墨理念,熟练掌握了这些,作画时就能轻松进入“情驰神纵、超逸优游”的状态,追求画境的心灵旅游与身临佳境的真切感受,大幅度的提升了作品的内涵和境界。
我在创作实践中,把握山水画时代精神的现实表达,对客观山水形貌不作照搬式的复制和记录,在理想与现实、心像与物象的碰撞中,凝练艺术语言,升华艺术内涵,表达内心对自然物象的亲和力,在散乱的节脉中荡起形象的生机,以自己的由衷感受去升华生命对自然的感悟,使我的作品更加贴近现实,逐步形成一种自我风格的艺术形式,并用这种形式描绘现实山川。
注重直观感觉和体验,是现代山水画创作的必经之路,经过无数次成功与失败的锤炼,便能“临事制宜,从意适便”信手拈来皆得理法,激发了我的创作激情和艺术灵感。
山水画的艺术价值取向的选择,决定了我的审美趋向和绘画风格。作为一种审美追求,这种理想在山水、舟舍、林木和村落之间洋溢并回荡着,且饱满和充实在形式与笔墨之间,使二维空间内的符号组合极具有个性的生命形式,也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心理需求。我的作品中艺术语言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在写生过程中对现实性和意象性的理想化处理和解决,画面中运合着“抽象”与 “具体”的统一,“心象”与“墨象”的统一,“ “构思”与“立意”的统一。我在‘遗貌写神’的审美框架中,追求一种同构于“心象”的“墨象”世界的展示,一切手段的存在和调用,都是为了营构一种自我追求的精神境界,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体验,一种平和、清旷、雅逸的精神内涵,在肯定和否定中不断的成熟着自己的艺术风格,每创作完一幅作品,我都能享受着酣墨后解衣盘礴的畅快和愉悦感。
用笔墨当随时代的追问,来诠释生命与自然,造化与万物的交融,以理智的心态去把握艺术的表达情绪,笔墨交融下的山水意向和符号空间,充分的体现出文化使命意识和人文精神。皖南山水的苍翠葱茏与山岚叠嶂,状物描情与气润生动,都秉承现代山水精神的表达,值得肯定的是我的绘画观念、理想与追求,建立在走向生活的深处,走向文化的深处,走向自然的深处,以自己由衷的精神体验去升华生命对自然的感悟,因此,我的作品更加贴近现实,贴近当代人审美意趣和精神渴求,同时,作品作品还蕴含着“乡关何处”的精神追问与情感宣泄,在苍翠秀润的笔墨、意向、形式和符号之中浓缩着我对自然“天人合一”的永恒留念与遐思。 我坚信艺术跋涉无坦途,无捷径,唯有实打实的用心去钻研领悟,恪守“背靠传统,立足生活,面向未来”的开拓精神,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努力实现绘画艺术的日臻成熟。
2015年5月8日夜,写于继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