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王展会长、张期鹏先生、阿滢先生,各位书友们,爱好读书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我受周力明老师的邀请参加今天的新书发布会,感到非常荣幸,表示深深的感谢,在此也非常感谢为周老师搭建平台,致力于文化传播的有识之士。
我与周老师认识,是在纪念莱芜战役胜利70周年,原莱芜市宣传部组织撰写莱芜战役故事《车轮滚滚》等系列书活动中认识的。后来在散文学会组织的活动中慢慢的熟悉了起来。给我的印象是:朴素真诚,大方谦逊。更重要的是,她写散文,是一个品位比较高的写作者。她的散文追求一种没有任何杂质的纯净,表达真实的情感,这一点很难得。时下有不少自我标榜者,但那多是苛责别人的理由,自身言行常常让人意想不到的作呕。当今世界“两面人”很多,官员中不少,文学圈、文化圈、文艺圈中也随处可见。周力明老师很澄澈,这实在是很难得。
她与我多次探讨出书的事,今天她的《花事倾城》终于问世了。我很高兴,这是她十年来执著的心灵律动;《花事倾城》的问世,圆了她一个做了十多年的梦,表达了她对内心那份选择的慰藉和坚忍。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能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静下心来,利用闲暇之余耕笔不辍,实难可贵。这点更值得肯定和赞美。
我看过不少人出的文集,大多给人以拾牙慧之感;或蹈空立说,架子大、内里空,有点说教之嫌。读起来像是搀了好几道水的酒,淡而无味。而读《花事倾城》如同散步,倒让我爱不释手,真有点倾倒的感觉,散发袭人的芬芳。
文学是人学。生活的常态需要记录,被忽视的身影需要描摹,底层的声音需要传递。作者以生活中的平常小事展现生活的美,人生的美,表达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总给人清新滋心之感。正像罗丹所言:不是我们的身边缺少美,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晴。通读全部书稿之后,我最大的感觉就是,所有作品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弘扬讴歌真、善、美贯穿于始终。她笔下的人和物、人和事,都是取之于身边,包括父母兄妹在内的至亲和朋友,他们都是普通人,但每一个人身上都具有一两点闪光之处。她的作品是以生命的体验方式化入文字之中,去解读生命的真谛;以善良之心,赏美的眼光,流淌的激情,去发现生命与生活之美;是心灵的颂歌、激情的浪花、真情的果实;处处捕捉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时时让美所熏陶,事事被平凡小事所感动;把温情富于平淡,自然忘我地表现生活的真善美,给人以启迪,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读来另有一种特有的味道。我一直认为:散文可以放开写,平常说话就是散文,微信留言就是散文,我们平时的招呼就是散文,散文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自由书写”,关键的关键是走心。遵从内心,遵从良知,写出人的尊严,写出普通人一直保持的或者曾经有的尊严。生活有那么多的未知,有那么多的惊讶,有那么多的柔软的心,有那么多的大爱,当然也有那么多的大恨之处。散文的空间无比广阔,只要走心,只要盯住人。因为散文就是人文,是人之文。散文要有烟火气、尘埃气、人气,散文说的不是套话,不是空话,说的是冒热气的人话。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从这些作品中,我欣喜地发现周力明驾驭语言的能力和优势。她的文字没有多少华丽的词藻和句子,大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娓娓道来的普通语句。但是用在她的文章里却又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使文章顿然生色,文章的妙处作家刘恒杰的序中提到了不少。这,还需要读者自己细细品读,我不已赘述。
看完《花事倾城》,我沉思许久:每个人在大地上只过一生。世界那么大,生命又那么短暂,我们该去寻找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去牢牢地抓些什么?怎样设法让我们的生命延长?让生活丰富多彩?《花事倾城》给了我两点启示:一是我们要用美丽的眼睛去发现这个世界。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其中,这个世界虽然天天都在不断地演变着,但是总有一些不变的美,在闪烁着永恒的光芒。只要是良知、善良未泯,正义、爱意永存的心灵就会有它的反光。 二是这个世界的美,正是像周老师一样的人,凭着自己的天赋、灵性和梦想,凭着自己的清新、精致和纯净的文字,富有情趣和摄入魂魄的镜头所创造出来的。用心体察、细细咀嚼生活,让生活更有“味道”。如果我们每个人,都静下心来,倒空自己那装满欲望、庸俗、虚伪、势利、冷酷、阴险、狡诈、凶残的杯子,让安宁、祥和、欢愉、热情、诚信、善良、博爱、崇高充盈我们的心田,美就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身边也就绝少不了美。
文学是从生活当中来的,但并不仅仅是生活的复制,创作者必须有想象力,有深情,有思考,有热爱,有投入。如果只是写写生活,写写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和感悟,那还是不够的,还不能算是进入大散文的范畴。苏东坡说:“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大散文还需要创作大的题材,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还必须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起到文化的先知、先导作用。作家冯骥才对读者说:“你看过雨果、歌德、萨克雷等人的绘画吗?只有认真地阅读他们的书又读他们的画,你才能更整体和深刻地了解他们的心灵。我所说的了解,不是指他们的才能,而是指他们的心灵。”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更需要人们接续文脉、弘扬风骨,通过弘扬时代新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精神力量转化为亿万群众的生动实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充沛的精神力量、坚实的文化支撑。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学艺术是时代的号角。文化是一种意识,而意识只有在碰撞中,才会产生更多灵性的火花,燃烧照亮这个时代。那就需要广泛的接触社会,深入的了解社会,广泛的结识不同门类的有识之士,在这里可以发生思想的碰撞,来延续中国文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每一个伟大的时代,就是一群平凡的人因为发生伟大的碰撞,而让那个时代变得伟大。春秋战国如此、唐宋如此、觉醒年代亦是如此……。
一个人,如果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的话,我想早晚有一天,一切都会参透,变的通透,成为优秀的作家。那么,我们一定要做到:“六到”——眼到、耳到、心到、脑到、手到、脚到”。眼到就是要读要看,耳到就是要听要闻,心到就是要投入感情,脑到就是要进行思考与论断,手到就是能将“胸中之竹”化为“手中之竹”的表述能力,脚到就是要实地探查、亲身介入。最好的状态是六到浑然合一。
这样,我们的根就越扎越深,我们的心越飞越高,我们的文越写越好。
谢谢大家!
魏佑湖
投稿加编辑微信:zxq1391033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