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然一新的吴伯箫故居
——纪念吴伯箫逝世四十周年
吴修亮
吴伯箫是现代著名教育家,散文家。其故居位于济南市莱芜区吴家花园村。占地面积约320平方米,为一座南朝北土坯青瓦的农家四合院。是其祖父吴翰翔于清同治二年(1863)修建。
这是全村唯一一个座南朝北的四合房院落。因为故居南面原来是村里的墓地。过去盖房讲究“宁住林前,不住林后”,为规避阴宅,改变了院子的朝向。
解放后故居的南屋、北屋曾做过村学校,大队办公室,卫生室,生产队仓库等。西屋和东屋由吴伯箫三弟吴熙振居住,一九九0年前后,村里给吴熙振另划了宅基地,搬离此宅。故居由村里收回,进行保护。
一九九七年,故居被定为“莱芜市文物保护单位”。
二零一九年被定为“济南市文物保护单位”。并载入“济南市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
在吴伯箫逝世四十周年之际,故居修缮、布置工作及伯箫广场建设均已接近尾声。正准备迎接各位仁人志士参观指导。
第一展室:(北屋)吴伯箫生平介绍
吴伯箫,一九零六年三月十三日出生在一个半读半耕的富裕家庭。其祖父吴翰翔是著名乡贤,父亲吴式圣是教书先生,曾为县督学。吴伯箫八岁随父到城东五里的尚家故事村(今大故事)读书,次年后转入本村上小学。后来又到莱芜城里读高级小学。
一九一九年,十四岁的吴伯箫考入曲阜师范学校。(见曲阜师范学校学员花名册)。此时正值“五四”运动时期,吴伯箫参加了查日货,罢课游行等活动,并任学生会干事。在此期间,认识了著名进步人士、教育家、时任曲阜二师校长有泰山青松之称的范明枢先生,受益非浅。(吴伯箫曾写文章“范明枢先生” )。
毕业后,去南京报考东南大学等未果。后经莱芜老乡在孔府任教的王子英先生介绍,进孔府任孔子七十七代孙、末代衍圣公孔德成的英语教师。因此就有了 “万世师表师”的称号。(这里有一封孔德成给吴伯箫的信件。此信落款没有日期,据推测应该是孔德成七岁那年嫡母陶氏患病后,吴伯箫写信问候,孔德成给吴伯箫写了这封回信。信中除了问“平安”外,还有这样两句话“老师现在还读英文吗”,“我母亲的手已经好点了,请老师放心吧”。前一句是吴伯箫曾为孔德成英语教师的证明。信中提到的王老师即王子英。写信时吴伯箫正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也是正值五四运动之后、“打倒孔家店”时期,后面才有了“我曲阜不平安”之说,此信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印迹)。
吴伯箫在孔府教书期间,一直没忘复习备考。并于一九二五年九月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在此期间,吴伯箫积极参加进步团体,参与学生运动。在学习期间,多次在《京报副刋》《世界日报副刋》《现代评论》《世界日报周刋》《新中华报副刋》《华北日报副刋》等刋物发表多篇进步文章。
一九三0年吴伯箫与他人合办了《烟囱》油印小报,刋登进步文章,被有关方面捣毁,被报界称为《烟囱》事件。
一九三一年,吴伯箫到青岛谋职,任青岛女子中学训育主任兼英文教员。结识初三学生郭静君。
同年六月,北平师范大学毕业,九月到青岛任《民国日报副刋》编辑,兼任青岛大学教务处事务员,校长室办事员等职。结识了闻一多、藏克家、洪深、老舍、王统照等进步人士。
在此期间,吴伯箫写了大量的文章,多被收入《羽书》中。
一九三五年,吴伯箫调任济南简易乡村师范学校训育主任兼语文教员。暑假回青岛,与老舍、洪深、王统照、藏克家等在《青岛民报》创办《避暑录话》,吴伯箫在上面刋登了散文《边庄》《萤》《阴岛的渔盐》和新诗《秋夜》等作品。
这一年的十月二十五日,吴伯箫母亲去世,回家奔丧,在家待一个月。当时在故居西面一个叫“西场”的场园里,扎七个大棚,连出七天大丧。也是有史以来,吴家花园庄最大的一个丧局。孔府衍圣公孔德成派人吊唁,并送“福寿同归”挽嶂一幅。
一九三六年调任山东省教育厅第一科高教股主任。同年在济南与郭静君结婚。
一九三七年调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校长(后改为鲁东公学,现并入鲁东大学)。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暴发,学校被迫停课。吴伯箫带领学生辗转鲁南等地。后不得已遣散学生。并于一九三八年四月,只身奔赴革命圣地延安,被编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后被派到晋东南前线工作。之间,写了《潞安风物》《沁州行》《响堂铺》《路罗镇》等文章。此后又参加了抗战文工团。并写下了大量的战地报道。一九三九年四月回到延安。并于一九四一年八月经陈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九四二年五月,以陕甘宁教育厅教育科长的身份,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其发言,受到毛主席的肯定。并荣受毛主席“努力奋斗”的题词。
一九四一年五月,吴伯箫从莱阳撤退时留给好友王统照的散文集《羽书》原稿,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这是吴伯箫正式出版的第一部散文集。
此后,吴伯箫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丰饶的战斗的南泥湾”“记王国宝”“十日记”“火焰山上种树”等多篇文章,并写下了《一坛血》《海上的遭遇》等散文。《丰饶的战斗的南泥湾》被收入中等国文课本。毛主席曾多次表扬吴伯箫文章写的好。
一九四五年十一月,辽东建国书社出版文学集,以吴伯箫作品《一坛血》命名。这也是第一部以他个人作品命名的文集。
一九四六年,吴伯箫调张家口华北联合大学任中文系副主任。在此写下了散文《出发点》。后调佳木斯任东北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同年《东北文化》创刋,吴伯箫任编辑工作。四七年四月,吴伯箫散文集《黑红点》出版。十月香港海洋书屋出版《潞安风物》(此书仅发行两千册)。
一九四九年七月,吴伯箫到北京,出席了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并被选为秘书长。
一九五0年二月,吴伯箫翻译海涅诗集《波罗的海》出版。
一九五一年,吴伯箫调任沈阳东北教育学院(后改为沈阳师范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党总支书记。并亲自为学院挂牌(校牌有郭沫若书写)。期间,在百忙之中,不忘写作,写下了《真理的发扬---庆祝毛泽东选集出版》、《让我们为新的一年欢呼》、《回忆延安文艺座谈会》、《颂灯塔》等文章。
二零二一年九月,沈阳师范大学庆祝建校七十周年,学校为吴伯箫等人塑了半身雕像,安放在学校“时代广场”汇文楼前。并寄来了沈师印象资料,和沈阳师范大学校徽、纪念章。作为吴伯箫故乡吴家花园村,为沈阳师范大学七十年校庆表示祝贺,特向校史馆捐献了纺车一架。
一九五四年,吴伯箫调入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任副社长,副总编辑。参加文学课本编辑工作。同时兼任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所长。五六年十月到民主德国参加“海涅学术会议”。期间发表了《难老泉》、《钢铁长虹》、《记海涅学术会议》、《谒列宁墓》、《记列宁博物馆》等文章。并先后出版了《出发集》、《烟尘集》、《北极星》、《忘年》等散文书籍。
文革开始后的一九六六年五月吴伯箫被隔离审查,并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期间,由于无法进行党组织生活,无处交纳党费,他自己缝制一红色布袋,每月将党费装入袋中,待日后补缴。表示一棵红心永远向党。
一九七九年,吴伯箫主持郭沫若研究工作,并亲自为《沫若研究》书刋题写书名。同年十二月参加“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并被选为副会长。
一九八一年十月,吴伯箫与作家冯骥才等赴英国进行学术访问,(冯骥才“雾里看伦敦”一书,祥细介绍了与吴伯箫等去伦敦访问的经历。)
伦敦回来后,感觉身体不适,去医院检查,诊断为食道癌晚期。
一九八二年八月十日病世,享年七十六岁。
遵照吴伯箫遗嘱,“死后不要给人民添任何麻烦,不通知亲友,不举行任何仪式,默默火化,把骨灰撒向家乡泰山。借机会,子女可朝东岳,登玉皇顶,看日出,眺望都没有到过的祖辈故乡……”。吴伯箫的骨灰由其长子吴光琦,次子吴光玮,埋在了泰山望海石(日观峰)附近,朝东,面自己家乡莱芜的方向,完成了他老人家的最后心愿。其三弟吴熙振看到八月十四日的“大众日报”刋发的讣告,才得知长兄去世的消息。
吴伯箫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长期从事教育事业和文学创作,特别是作为教育和文化部门的负责人,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信在吴伯箫精神感召下,伯箫文化一定会在其故乡的土地上继续发扬光大。
据统计,吴伯箫先后有十九篇文章在不同时期,被不同的省份编入语文教学课本及中学生课外读物中。最著名的就是《记一辆纺车》和《菜园小记》。
吴伯箫一生留下了大量的珍贵遗物。这里展出了部分吴伯箫收藏的名人书信、日记、手稿等。
第二展室:(东屋)为身后纪念及故居修缮
吴伯箫去世后,文学界、教育界人士写了大量的纪念文章,沉痛悼念、深切缅怀这位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散文家。
吴伯箫与臧克家,王统照,叶圣陶等一大批文学家,结成了一生的友谊。吴伯箫去世后,臧克家非常悲痛,含泪写下了“五十二年友情长”的纪念文章。以缅怀这位凝结一生情谊的挚友。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七日,全国文联,作家协会等,在莱芜召开了“全国首届吴伯箫散文学术研讨会暨伯箫杯散文大奖赛”,并对故居进行了初步修复。
以后,由于长期疏于管理,故居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引起文化界,广大读者的关注。经多方努力,终于在二零二零年八月十日吴伯箫逝世38周年之日,在吴家花园村委的主持下,故居得以动工修缮。在此期间,很多领导,文化界人士、专家莅临指导。吴伯箫研究资深专家,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张欣(子张)亲临现场指导工作。并捐献珍藏的部分资料和图书。
第三展室:(南屋正房)吴伯箫与莱芜吴氏家族
吴伯箫父母亲居室。这里展出了吴伯箫的世糸图。
据古嬴莱芜吴氏族谱记载,莱芜吴氏始祖于明洪武二年,自河北枣强迁至今钢城区颜庄镇南港村,传至吴伯箫这一軰已二十代。莱芜吴氏在莱芜是名门望族。七世祖吴来朝,字义庵,以"生平取法圣贤,孜孜好学,不慕显贵"而闻名于世。万历年间,由岁贡选任山西荣河县知县。由于吴来朝勤政爱民,政绩卓著,荣河百姓特地从山西运来建筑材料,在莱芜东关,为其建立了一座“吴公生祠”,俗称“荣河遗爱祠”。并用山西的土为其塑像。他的长子吴鸿渐以选贡任直隶卢州通判;次子吴鸿洙,进士,官至浙江参政;三子吴鸿功,进士,官至陕西参政;孙吴暐,进士,官至陕西按察使;孙吴晖中万历四十年壬子科举人;孙吴㫛举崇祯丙子乡试。自此享有“一门三进士,父子五登科”的美誉。因吴来朝累受封典,所以人们都称他“吴封君”。 毛主席曾称赞吴来朝为古代劳动模范。
吴家花园吴氏是明朝崇祯十六年“癸未之难”后,由十一世祖吴迪从城东关迁此建村,因东面岭上开满了一种野花,形成一天然花园,便冠以姓氏,取村名为“吴家花园”。
吴伯箫的近代家庭,是从其太祖父吴嘉苞起,步入书香门第。
第四展室:(南屋配房)吴伯箫出生及婚房
吴伯箫在这里出生。并在一九二五年迫于父母之命,与口镇片镇庄的刘氏在这间屋形式上完婚。由于他自始至终不同意这桩包办婚姻,新婚之日离家出走,辗转奔赴延安,走向革命道路。后虽经包括吴伯箫在内的亲属一再劝刘氏再婚,但刘氏重于名节,终生未改嫁,在此度过余生。
第五展室:(西屋)莱芜文化名人及花园村文化状况
莱芜自古就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而闻名于世。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产生出许许多多政治、军事、思想、文学、史学等方面的杰出人物。
明清两代,以吴来朝、亓诗教、谭性教、程云、潘绍烈、张梅亭等最为出名。现代更是拥现出了吴伯箫、吕剑、王毓铨等为代表的很多诗人、作家。创作出版了大量的名篇佳作。为繁荣莱芜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吴家花园,作为吴伯箫的家乡,自古就是人才辈出,重儒学、讲礼教,清朝就有“不讲‘礼’的去吴家花园”的美誉,是远近闻名的“秀才村” 。现在更是注重教育,且成绩显著,现有本科以上学历人员102 名,其中博士生4名,研究生23 名,无愧名人故里,散文故乡。
吴伯箫故居,正以崭新的面貌欢迎各界人士光临!
投稿加编辑微信:zxq1391033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