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说莒南》
文/王安国
【自然风貌】
一、世界上最大的天然卧佛---莒南天佛
七律·莒南卧佛(新韵)
仙山福地卧天佛,历尽沧桑故事多。
侧看俯身如猛虎,横观仰面似头陀。
霞光闪闪成云海,秀水潺潺汇水泊。
世界奇观添异彩,一山三景美名播。
莒南县城北三公里有座山名曰“虎山”,此山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能看到慈眉善目的天然卧佛,秀发飘逸的观音菩萨,威武雄壮的斑斓猛虎,一山三景,叹为观止。尤其是卧佛,身长3800米,头枕西南群山,脚抵东北明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狮鼻微翘,笑口常开,五官清晰,四肢分明,神态安详,栩栩如生,大有呼之欲出之感,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卧佛,我国著名的佛界泰斗茗山长老来此惊叹不已,长跪不起,并亲笔题写了“莒南天佛,世界奇观”。
二、北方的小九寨沟---无极鬼谷
七绝·无极鬼谷游(新韵)
无极鬼谷美名留,树密石奇涧水流。
九寨风光不逊色,先师讲道写春秋。
无极鬼谷景区位于莒南县朱芦镇,沟深林密,怪石嶙峋,奇花异草,溪水潺潺,百鸟争鸣,物种丰富,是一座天然的地质博物馆,号称“北方的小九寨沟”。传说此处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纵横家鬼谷子的静修之地,鬼谷子精通权谋之术,是天下权谋第一人,曾经在这里参道、悟道、布道,张仪、苏秦、孙膑、庞涓皆出自其门下,曾经向他们传授纵横阖闾之术,奇门遁甲之法,排兵布阵之道,他们后来都成为纵横天下的风云人物。
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天马岛
渔歌子·天湖(新韵)
滨海绿城伴莒都,马鬐山下起平湖。
通日照,贯江苏,丹青妙笔绘蓝图。
天马岛景区位于莒南县城东北16公里处,由马鬐山和天湖两部分组成,马鬐山主峰662米,天湖三面环绕着马鬐山,旅游面积46平方公里,其中天湖面积20平方公里,马鬐山面积26平方公里,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此建立行宫,宋代女英雄杨妙真也曾在此下寨抗击金兵,甘露寺、杨妙真摩崖石刻被列为国家级保护文物,是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区,国家级地质公园;天湖又称陡山水库,建于1959年,位于沭河一级支流浔河中下游,流域面积431平方公里,总库容2.92亿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兼有发电、养殖、旅游等多功能的大型水库,现为国家一级饮用水源地。
四、八亿年前奇石世界---甲子山地质公园
七绝·甲子山地质公园(新韵)
古寨沧桑映碧天,枫红果艳鸟鸣欢。
奇石峭壁今犹在,转瞬时光过亿年。
甲子山地质公园位于莒南县朱芦镇,总面积5.43平方公里,是一处以不同时代花岗岩遗迹地貌景观为鲜明特色的综合性小型地质公园,主要由形成于7--8亿年前的月季序列含角闪黑云二长花岗质片麻岩组成,公园内古树挺拔,怪石嶙峋,古山寨、古栈道遗迹依稀可见,是研究苏鲁造山带地壳形成演化的天然历史博物馆,2014年被授予省级地质公园。
五、天下第一壶---沂蒙日月壶
五绝·沂蒙日月壶(新韵)
清茶绽异香,两岸共芬芳。
水润乾坤大,壶藏日月长。
莒南县洙边镇是我国南茶北引第一镇,为了加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2010年6月6日,洙边镇以茶为媒,举办了‘沂蒙玉芽’茶文化节及海峡两岸茶叶产业发展论坛,‘茶为国之饮,壶为茶之父’,这尊日月壶就是这次论坛的标志性建筑,沂蒙日月壶和台湾日月潭相辉映,取‘壶外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之意,用台湾日月潭的水和大陆的沂蒙玉芽酿出浓香醇正的香茶,台湾乌龙茶和沂蒙玉芽茶息息相通,寓意‘茶和天下,天长地久’,这尊巨壶成为海峡两岸一家亲的永远见证。沂蒙玉芽日月壶除了具有观赏价值外还有丰富的实用价值,这尊壶也是一处重要的灌溉设施,高26米,直径11米,巨型茶杯杯口直径3.2米,杯高2.2米,蓄水能力400多立方米,可自流灌溉周围三千多亩茶园,壶名由中科院院士中茶所所长陈宗懋题写,2010年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命名为‘世界上最大的提梁壶造型建筑’。
六、国家级湿地公园---鸡龙河湿地公园
七绝·鸡龙河湿地公园(新韵)
一河秀水荡清波,两岸花香景点多。
哪位仙姑织锦绣,抛出彩带绕城郭。
鸡龙河发源于涝坡镇鸡山,在板泉镇大白常村汇入沭河,全长37.9公里,流域面积307平方公里,因形状蜿蜒似龙,故名鸡龙河,鸡龙河湿地公园位于莒南县城北部,现为老城新城的分界线,总面积1277公顷,其中湿地面积619公顷,湿地率48.49%,水面最宽处259米,最窄处100米,平均水深1.87米,蓄水能力125万立方米,具有防五十年一遇洪水的能力。公园以湿地生态为主,融入莒南当地的文化元素,两岸物种丰富、形式多变的绿色长廊沿河而行,都市活力区、休闲观光区、湿地生态区、秀水园林区等四个功能区自东往西依次展开,五洲广场、桃红柳绿、日月广场、如意湖等小品节点点缀其中,形成一道靓丽多姿、功能完善的城市风景线。鸡龙河湿地公园有效的改善了莒南县城的人居环境和城市品位,成为莒南县城新的城市名片,现为国家级湿地公园,省级水利风景区。
七、全国最大的县级公园---卧佛寺公园
七绝·卧佛寺公园(新韵)
古寺仙山伴卧佛,鸡龙河水绕城郭。
莲湖宝塔相辉映,滨海绿城故事多。
卧佛寺公园位于莒南县城北,因园内有千年古刹---卧佛寺而得名,公园规划面积3400亩,是中国县级最大的的公园。公园始建于1995年,园内既有虎山卧佛、莲花湖、九顶莲花山等自然景观,又有卧佛寺、宝塔、五百罗汉洞、八卦阵、牡丹园等人文景观,既有树木葱茏、山势陡峭的九顶莲花山,亦有水面开阔、湖光潋滟的莲花湖,既有江南婉约秀丽、精致清灵之美,又有北方山峦起伏、雄伟壮丽之势,为县城居民旅游度假、休闲娱乐的理想去处。
八、白垩纪的恐龙世界——山东莒南恐龙遗迹地质公园
七绝·三龙山恐龙脚印化石(新韵)
水美田肥鱼米乡,恐龙足迹印沧桑。
时光隧道匆匆客,亿万年华故事长。
莒南县岭泉镇西邻沭河,土地肥沃,一马平川,是鲁东南的鱼米之乡,2003年,这里出土了恐龙足印化石群,经考古专家鉴定,此处为距今一亿年前白垩纪沙泥岩中的恐龙脚印化石,化石群在一条地震断裂形成的丘陵上,南北长500米,东西长100米,从脚印形状判断,有鸭嘴龙类、鸟脚类、禽龙类、兽脚类等多种恐龙,脚印清晰,纹理清楚。据国内古生物界“恐龙王”之称的中科院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赵喜进实地考察后认为,亿万年前,这里生存着各种各样的恐龙,是一个恐龙王国,蜥脚类、兽脚类食草、食肉恐龙的脚印深深印刻在紫砂岩上,如一幅幅凝固的历史画面呈现在人们面前,这里已经建设成集科学研究、旅游观光于一体,情趣盎然、功能齐全的三龙山科普主题公园。其恐龙脚印数量之多,种类之全,规模之大,山东省境内当属首位,在国内外也是罕见,具有非常高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
九、国家级精品水利工程---虎园水库
七绝·游虎园水库有感(新韵)
秀水仙山映碧天,花红草绿赛公园。
不知哪位丹青手,神笔描出锦绣篇。
虎园水库位于莒南县城北鸡龙河上游,建于1958年,1960年改称石泉湖水库,利用自然地形建成东、西两库,用连通沟梯级串联为一体,流域面积72平方公里,总库容6105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6.58万亩,年供县城工业和居民生活用水600万立方米,年均发电量7.38万度,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城区供水,水产养殖,及生态用水,文化旅游为一体的中型水库,是莒南县重要的饮用水源地,花园式水文化景观。
十、全国首个公益性花生文化博物馆———金胜花生文化博物馆
七绝·金胜花生文化博物馆(新韵)
花生世界大观园,博古通今品种全。
产业兴农谋跨越,动能转换谱新篇。
莒南县是“”中国花生之乡”,是全国最大的花生良种繁育基地、花生商品生产基地和出口贸易集散地,花生播种面积常年保持在40万亩以上,单产、加工、出口和贸易量在全国均名列第一。金胜集团是一家集花生产学研加工为一体的国家级龙头企业、中国好粮油示范企业,金胜花生博物馆就坐落在莒南县金胜花生产业园,总面积5000平方米,主要由花生小镇、花生文化馆、花生工艺馆、金胜文化馆和金胜产品体验中心五大板块组成,展馆立足齐鲁,放眼全球,围绕一枚花生的“前世今生”,寻奇揽胜,荟萃古今,以文铸魂,精准定位,突出展示了花生的种植历史、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以花生在全球的起源繁衍、加工利用、对人类文明和企业文化的影响等为脉络,借助声、光、电等科技手段,营造不同类别的展陈氛围,凸显历史与当代、现在与未来、艺术与自然的辩证和谐统一,生动再现了全球花生的分布繁衍历史,勾勒出了花生在乡村振兴链条上的重要作用,让观众系统了解到花生赐予人类的福祉。金胜花生文化博物馆是目前国内最大、功能最全的花生文化博物馆,是“”世界花生,花生世界”的一个缩影。
十一、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新高地———茶溪川田园综合体
七绝·茶溪川田园综合体(新韵)
综合体里百花开,大展宏图创品牌。
小叶催生新产业,巢香招引凤凰来。
茶溪川田园综合体位于莒南县南部洙边镇境内,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涵盖15个行政村,丘陵起伏,水域纵横,洙溪河象一条玉带贯穿南北,金龙湖、葛家山水库像两颗明珠镶嵌其中,综合体内有有机茶园3万亩,茶叶企业15家,培育出沂蒙玉芽、齐儒红、济生春、碧芽春、金龙湖、蒙山春等国内名优产品,共同打造“莒南绿茶,北茶典范”地理标志品牌,阳光华沃集团、以色列艾森贝壳公司、蓝城集团等数十家企业,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临沂大学等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纷纷来茶溪川投资兴业,共谋现代农业发展大计。综合体内有天下第一壶、栗王及十三太保、山东省新华书店旧址、杏坛书院、金龙湖水景观、洙溪河湿地、书茶小筑、茶文化博物馆、青少年拓展训练中心、滑雪场等众多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茶香水韵,香飘九州”,茶溪川田园综合体是投资创业、观光旅游、亲子体验、休闲娱乐的理想乐园。
【文化古迹】
一、千年古刹---卧佛寺
七绝·卧佛寺(新韵)
秀水仙山伴卧佛,东来紫气绕城郭。
晨钟暮鼓平安寺,保佑人间喜乐多。
卧佛寺位于莒南县城北卧虎山前,因背靠天下第一卧佛而得名,为古代沂州四大古寺之一。相传南北朝时期著名高僧图澄大师率弟子游方讲学布道至此,发现了莒南天佛,遂在卧佛山下结庐为寺,祈祷天佛,名曰“卧佛寺”。唐朝开元年间著名高僧一行大师为修“大衍历”,重新奠基卧佛寺,栽一国槐,于天佛形成子午观测点,至今这株历尽沧桑的唐槐依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成为卧佛寺活的历史见证。卧佛寺面积不大,但大雄宝殿,卧佛殿,藏经楼,钟楼,鼓楼一应俱全。卧佛寺处在佛教南宗北宗交汇处,千百年来,香火旺盛,为鲁南苏北佛教文化中心。据民间传闻:“当时方圆五百里的所有寺庙主持方丈都由卧佛寺负责考核任命”,由此卧佛寺在佛教界的地位可见一斑。
二、天外来客---坪上铁牛陨石
七绝·铁牛吟(新韵)
天兵神将降凡间,静卧沙丘千百年。
不羡仙宫福贵地,甘留此处保平安。
莒南县坪上镇铁牛庙村村前的一个小院子内横卧着一尊硕大的“铁牛”,铁牛通体呈褐黑色,半隐半露,南北而卧,总长度140厘米,体积0.6立方米,重量为四吨。北端牛头高昂,似全神贯注凝视远方,牛首露出地面约70厘米,牛身中间部位略低,距地面上约40厘米,形成完整的牛背,南端又比中间部位略高,大约高出地面50厘米,为牛臀,整块陨石比例恰当,酷似一头“吉祥牛”。1985年经专家鉴定,此铁牛为“天外来客”,是世界上最大的石铁陨石,陨落时间大约在唐代,距今至少1200多年,该铁牛被当地百姓奉为圣物,自唐代就建铁牛庙祭祀,香火至今不断。是宇宙赐给莒南人民的一份丰厚礼物,也是大自然赠给中华民族的一块无价“国宝”,对于探索天体的起源和演化,研究行星内部的物质组成,以及发展宇航事业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勾践行宫---涝坡镇城子村老城头遗址
七绝·老城头(新韵)
金戈铁马写春秋,吴越相争战不休。
霸主雄风成记忆,空留此地老城头。
春秋时期吴越争霸,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后挥师伐吴,吴国大败,从苏州一直打到今天的即墨,公元前415年,越王勾践命人在莒国南马耆山前修建城池,作为他的临时指挥所和行宫。宋代抗金英雄杨妙真,李全夫妇也曾在此长期驻扎,抗击金兵。至今此地还留有金銮殿、官窑、老城头遗址,山前的小窑村就是当时的官窑,城子村还保留着一段旧城墙遗迹,2015年我们根据历史记载在旧城遗址处修建了这段老城头景观,让这段历史穿越时空,呈现在人们眼前。(关于这段历史长期以来都认为此城为宋代抗金英雄杨妙真于宋代1216年所建,本人认为应为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15年所建,这样这段历史就整整提前了1631年。)
四、冲冠一怒为红颜---向国春秋
七绝·向都吟(新韵)
冲冠一怒为红颜,翁婿相争起战端。
昔日繁华烟雨落,空留这片旧城垣。
向国,春秋时期莒国附属国,姜姓,《春秋》记载,“禧公二十六年(前634年),公会莒子、卫宁速,盟于向。”现代史学家杨伯峻注释:“向,莒地,在今山东省莒县南七十里”,即今天的大店镇境内许家滩井村。《左传隐公二年》‘莒子娶于向,向姜不安莒而归,夏,莒人入向,以姜氏还’。意思是向国弱小,只好和莒国联姻,把向国公主嫁给莒国国君,由于夫妻不合,公主逃回了娘家,莒国国君大怒,带兵入侵向国,带回姜氏,后灭向,向国遂成为向邑,即莒国的一个州邑。如今在大店镇许家滩井村还残存着断断续续的古城垣遗迹和文物碎片,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这段两千多年前的金戈铁马和爱恨情仇。
五、两千年前的高乡侯国---莒南县城十字路
七绝·千年古镇十字路(新韵)
千年古镇觅封侯,南北通衢历史悠。
滨海绿城十字路,宏图再展写春秋。
魏黄初元年(220年)二月,开国大将夏侯惇被封为高乡侯,置高乡侯国,国都即现在的莒南县十字路镇,历四世,西晋泰始元年(265年)高乡侯国废除,共存在了四十年;宋金时期,因由此东到日照安东卫、西到临沂,南到连云港、北到莒县的纵横两条大路在此交汇成十字而得名十字路;公元1265年,莒州万户重喜奉旨修建十字路城,号称莒州南衙;民国九年(1920年)莒县知事周仁寿为加固城防,修筑十字路城垣,建成高九米,宽3米的土石围墙,建有四个城门,西门额书‘高乡故里’。十字路历来是兵家、商家必争之地,地理位置重要,商贸流通发达。1941年1月,莒南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标志着莒南建县的开始,因此有“新县古镇”的说法,莒南虽然是个年轻的县,但十字路却是一座老城,在几千年的历史上,这里虽没有县城之名,却有重镇之实,始终作为莒(国、州、县)的副中心。现在的十字路是莒南县城所在地,辖一个街道、十五个镇,总面积1752平方公里,总人口108万人,享有‘齐鲁红都,滨海绿城’的美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勤劳勇敢的莒南人民正以高昂的斗志,砥砺前行,开拓进取,为建设大而美,富而强的新莒南阔步前进。
六、山东水库之母---石泉湖水库
七绝·石泉湖水库(新韵)
卧虎山前小水塘,风云故事不寻常。
军民共建千秋业,青史留名四海扬。
1943年罗荣桓元帅带领一一五师和山东军区及后勤机关180余人进驻莒南县石泉湖村,为解决军民饮水问题,1944年春村党支部书记李义丰受‘牛蹄窝存水’的启发,带领村民凿山开渠,修建了这座面积不足200平方米的水库,解决了人畜用水问题,节余的水还可以浇灌农田。这座水库面积虽小,但在山东水利史上开了筑坝蓄水的先河,是山东省第一座人工修建的水库,1959年9月,时任山东省委书记的舒同亲笔题词‘山东水库之母’,成为石泉湖人民爱党拥军、整山治水的历史见证,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七、南茶北引活化石---十八祖
七绝·南茶北引十八祖(新韵)
南茶北引十八祖,落户玉芽文化园。
历尽沧桑多少泪,风姿不减正当年。
1966年,南茶北引宣告成功,从此结束了北方无茶的历史,莒南县创造了高纬度种茶的经验,形成了‘莒南绿茶,北茶典范’品牌,当时只保留下了十八棵抗寒单株,被茶农奉为‘南茶北引十八祖’,2015年,特在莒南玉芽茶文化苑建立了‘十八祖保护生态园区’,这十八位功臣历经五十多年风雨依旧生机勃勃,成为南茶北引的活化石。
八、六百年前的板栗王国---乾隆御封栗王及十三太保
七绝·栗王吟(新韵)
六百余年历史长,经风沐雨历沧桑。
十三太保披金甲,御授皇封老栗王。
在莒南县城南10公里的洙边镇洙溪河畔有一棵老栗树,高大仓劲,腰围4米多,相传为明朝洪武年间所植,是国内唯一一株树龄超七百年的栗树,民间传说,当年乾隆下江南微服私访,路经此地曾在树下乘凉,并亲口御封为‘栗王’,虽历经风雨,至今枝繁叶茂,春华秋实;离栗王不远处有十三株古栗树,仿佛是十三位披甲戴盔的武士,在忠实的拱卫着栗王安全,被乾隆爷御封为‘十三太保’。如今这里开辟为‘栗王风景区’,是名副其实的板栗王国,沿着洙溪河漫山遍野分布着3万多亩板栗,其中树龄300年以上的就有1200余株,还有‘龙栗’,‘龙虎栗’,‘情侣栗’等,千姿百态,各领风骚,展现给大家一个五彩缤纷的板栗世界。
【历史人物】
一、明代重臣---白常王氏始祖王璟
七绝·一代名臣王璟(新韵)
四世名臣做大员,一双慧眼辩忠奸。
鞠躬尽瘁五十载,浩气长存千古传。
王璟(1447年---1533年),字廷采,号东皋,莒南县大白常村人,于成化八年(1472年)中进士,先后任登封知县、两京御史、南京鸿胪寺卿拜右俭都御史(处理两浙盐政)、保定巡抚、山西巡抚、右都御史、左都御史,进太子太保。在朝为官50余年,辅佐过宪宗、孝宗、武宗和世宗四代皇帝,后辞官回乡,不久病故,享年87岁,卒赠少保,谥号‘恭靖’。死后葬在临沂城郊(今解放路东首飞燕汽车制造厂),后迁至老家大白常村祖茔东侧,现称‘御封林’。王璟一生刚正不阿,不附权贵,不屈阉党,爱民如子,清正廉洁,忠心报国,是明代著名的名臣能吏,(后人给他总结了八个优点:忠心报国,关心群众,守正不阿,清正廉洁,为政勤敏,重视教育,经世致用,宽宏大度),是我们莒南县历史上官职最高的朝廷命官。据传他在正德(武宗)无子访嘉靖(世宗)期间曾主持朝政三个月,这更给他的为官生涯增加了神秘色彩,历代被后人所推崇,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王璟的传奇故事,为‘白常王氏’五世祖,当地人称之为“王都堂”。
二、抗倭名将---弃商从戎孙镗
七绝·抗倭名将孙镗(新韵)
弃笔从戎斗匪夷,倾囊相助做军资。
身经百役惊敌胆,热血忠魂祭战旗。
孙镗(1522年-1554年)莒州大铁牛庙村人(今莒南县坪上镇铁牛庙村),明代著名的抗倭名将。年少善骑射,胸有大志,明嘉靖32年到苏杭一带经商,时值倭寇掠犯苏松地区,官军屡战屡败,遂弃商从戎,散尽家资,招募乡勇,数败倭寇,声震吴中。嘉靖33年(1554年)春,倭寇突犯松江府,孙镗闻讯率兵数名,飞驰倭营,苦战一天,箭尽弓断,遭遇伏兵,落马坠河,壮烈殉国。嘉靖皇帝敕封为光禄寺(朝廷负责祭祀宴会招待外宾的机构,相当于现在的钓鱼台国宾馆)署丞(光禄寺的属官从七品,相当于现在副处级),赐孙镗御葬于大铁牛庙,建祠祭祀。
三、抗金英雄---“天下无敌四娘子”杨妙真
七绝·杨妙真(新韵)
英姿飒爽迎风雨,豪气干云上九天。
帅字旌旗行大义,驱除匪寇美名传。
杨妙真,益都人,著名的红袄军首领,号‘四娘子’,精骑射,善使梨花枪,号称天下无敌,在其兄杨安儿抗金失败身亡后招募其旧部继续抗金。嘉定九年(1216年)前后,杨妙真率部进占莒州磨旗山(今莒南县马鬐山),与素有‘李铁枪’之称的北海(今潍坊)抗金义军首领李全结为夫妻,合兵一处,屡败金兵,为南宋朝廷收复山东失地做出了巨大贡献,义军被南宋命名为‘山东忠义军’,杨妙真也受封为令人(南宋命妇封号,相当于五品官职)。杨妙真戎马一生,先后和金、宋、蒙古作战上百次,杀敌无数,威震敌胆,马鬐山城寨遗址至今还保留着摩崖石刻‘杨四娘子此山下寨’八个大字。后人在山北雕刻了杨妙真塑像,金盔银甲的英姿和身后的帅字旌旗仿佛在向后人诉说着这位抗金女英雄的传奇故事。
四、清末进士---孔氏之师庄陔兰
七绝·清末进士庄陔兰(新韵)
大店庄家进士郎,投身革命傲群芳。
文章书法冠齐鲁,孔氏之师四海扬。
庄陔兰(1870年--1946年)字心如,号春亭,山东莒州(今莒南县)大店人,清末民国时期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是一位山东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17岁中秀才,光绪三十年(1904年)考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诰封朝议大夫。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官费东渡日本留学,秘密加入同盟会,后参加辛亥革命,民国初,曾任山东省议会会长,国会参议院议员。1936年纂修《莒志》78卷,又为《临沂县志》作序。1936年起任孔子77代孙孔德成汉文教师,(当时孔府请庄陔兰赴孔府任教时提出三个条件:一不收取酬金;二自己不提请辞去孔家不能辞退;三想辞行时孔家不能阻拦)。1946年9月病逝于孔府,时年74岁,死后葬于孔林,成为孔林中唯一一个外姓人(据说抗战时期孔家皆外出避难,庄陔兰主动要求留下看守先师祖莹,直至抗战结束,孔家感念其功德遂破格把他葬在孔林之中)。
【红色文化】
一、中国第一个共产党领导下的省级政府---山东省政府(大店)
七绝·山东省政府和一一五师司令部旧址感吟
(新韵)
红都沃土小延安,谱写风云锦绣篇。
戮力同心驱匪寇,忠魂热血染青山。
莒南县素有‘山东的小延安’之美誉。1945年8月14日,山东省政府在莒南县大店镇成立,这是全国第一个共产党领导的省级政府,旧址位于大店庄氏庄园,占地面积五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一万八千平方米,抗战时期八路军一一五师司令部、中共中央华东局和华东军政大学都长期驻扎这里,成为抗战时期山东乃至华东地区重要的指挥中心,十万沂蒙儿女和三十万抗日军民血染沂蒙,因此被誉为‘山东的小延安’。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二、中华抗日第一村---板泉镇渊子崖村
七绝·英雄渊子崖(新韵)
东洋匪寇犯家乡,拿起刀枪斗虎狼。
烈士英魂埋故土,泱泱沭水祭忠良。
1941年12月20日,1200多名日本鬼子在汉奸梁化轩引领下突然包围了渊子崖村,面对穷凶极恶的强盗,英雄的渊子崖村民奋起反抗,在村长林凡义的带领下发的组织起来,拿起铡刀棍棒,利用有利地形,和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战斗从上午八点一直持续到下午四点,日本鬼子才把村围墙炸开一个缺口。敌人进村后开始了疯狂的屠杀,在这关键时刻,中共沭水县第五区区小队在区长冯干三带领下闻讯赶来,将日寇吸引到村东南岭展开激战,期间村民趁机撤出渊子崖村转移到安全地带,战斗持续到傍晚,区长冯干三和52名区武工队员全部壮烈牺牲。此次保卫战共歼灭日寇112人,147名英勇的渊子崖村民献出了宝贵生命。战后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给予高度评价,称该村为“村自卫战的典范”,1942年,中共滨海专署授予渊子崖村“抗日楷模村”称号,1944年沭水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村北设立了烈士纪念塔。渊子崖保卫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农民奋发抗战的杰出代表,是沂蒙精神的真实写照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将永垂青史,彪榜千秋。
三、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十字路街道石泉湖村
七绝·石泉湖村(新韵)
有山有水有灵泉,建设农村走在前。
爱党拥军标史册,紧跟时代再扬帆。
石泉湖村位于莒南县城北虎山脚下,背靠灵山,怀抱秀水,一股清泉从村边缓缓流过,是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世外桃源,现有村民180余户,多为李姓,别看这么一个小山村却在新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留下了非凡的足迹。1943年,罗荣桓元帅带领一一五师和山东军区,及后勤七大机关180多人进驻石泉湖,从此这个小山村成为指挥千军万马抗击日伪的司令部,成为爱党拥军的模范村、堡垒村。村内至今还保留着罗帅饮马处、将军博弈台、山东水库之母等遗迹。解放后,在村书记李义丰带领下1943年修建了山东第一座水库,1952年又修建了第二座水库,此后又相继修建了第三座、第四座水库,尤其是第四座水库,建在扁山山峪,蓄水量6100立方米,解决了周围几个村子人畜饮水问题,还满足了下游不少村庄农田灌溉需要。在兴修水利的同时,石泉湖村还积极开石造林,绿化荒山,保持水土,修建梯田,1957年,国务院授予石泉湖村“水土保持的榜样,山区建设的典范”。1959年10月,山东省委书记舒同主持召开了全省治山治水现场会议,并亲笔题词“山东水库之母”。1960年,石泉湖村建成“全国第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样板”。时光进入新时代,勤劳的石泉湖人民紧跟时代步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设美丽乡村。大地乡居、网红草原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休闲体验,成为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2019年5月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主持召开了全省乡村振兴现场观摩会并观摩了石泉湖村,石泉湖的名字再一次响遍齐鲁大地。
四、山东省第一个团支部---筵宾镇金沟官庄村团支部
七绝·忆山东省第一个团支部(新韵)
峥嵘岁月忆当年,重任如山扛在肩。
流血牺牲皆不怕,我们都是共青团。
金沟官庄村位于莒南县筵宾镇,1946年12月24日山东省第一个团支部在这里宣告成立,这也是全国第二个团支部。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和后备军,在党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发动青年拥军支前,义务劳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发挥了积极作用。1990年3月20日,共青团山东省委决定在莒南县金沟官庄村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山东省第一个团支部纪念标志。整个纪念碑的造型像一个山东的‘山’字,中间主碑像一个阿拉伯数字‘1’,象征着山东第一的意思。2006年12月,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莒南县第一个党支部---板泉崖党支部
七绝·记莒南县第一个党支部(新韵)
沭水泱泱润莒南,星星之火可燎原。
投身革命新生路,热血忠魂载史篇。
1932年春,共产党员刘谐河受中共临郯县委的指派,来到板泉完小任教,以教师身份为掩护,秘密开展地下工作,先后发展了王任之、薛汉鼎、李伴农、夏林、杨家祥等进步学生入党,于1932年12月17日成立了莒南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板泉崖党支部,第一任党支部书记王任之,这是鲁东南较早的党支部,到1937年抗战爆发前,已发展党员33名。1937年11月,党组织派王任之、薛汉鼎、高立明、夏林、杨家祥赴延安抗大学习,板泉党支部书记由李伴农担任,到1939年春板泉党支部转为临沂五区区委,党的活动坚持了7年之久,从中走出了大批共产党员,很多以后成长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其中王任之后任临沂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受到毛主席、江泽民、胡耀邦等国家领导人多次接见;薛汉鼎和毛泽民一起赴新疆工作,后担任云南省曲靖地委专员;杨家祥一直从事部队通讯工作,后任新华社副社长;李伴农后任青岛二中党支部书记,青岛市教育局顾问。2007年春临沂市委批准在板泉完小旧址修复了中共板泉崖党支部纪念馆,由中组部部长张全景亲笔题词,2007年4月被临沂市委宣传部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六、《铁道游击队》原创地---岭泉镇马棚官庄村
七绝·马棚官庄村(新韵)
天上传说御马监,不知何故降凡间。
人人都是丹青手,共绘蓝图赋美篇。
七绝·马棚官庄村(新韵)
一弯清水绕村间,爱党拥军意志坚。
抗日名篇原创地,紧跟时代再扬帆。
马棚官庄村位于莒南县城西北10公里,始建于1368年,宋金时期抗金女英雄杨妙真带领部下在村中养马驯马,留下了许多马棚,因此而得名。抗日战争期间,著名作家刘知侠曾在此驻扎并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抗日名著《铁道游击队》;1944年,为纪念本村和邻村在抗战中牺牲的83名烈士,村民自发捐款修建了抗日烈士纪念塔;2020年全国文联副主席冯巩主持在该村开启了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启动仪式,成为新时代文明精神的启航地。目前重点打造了马棚官庄村史馆、刘知侠及《铁道游击队》原创地纪念馆、山东抗日根据地宣传文教工作展览馆等三个纪念馆,建设精品民宿五十余栋,现代农业创业园500亩,村内建有沿河水利风景区,观光走廊、红色记忆广场、银杏林广场、五谷丰登、风调雨顺、马棚马厩等众多小品景点点缀其中,秀水环绕,四季花香,村民安居乐业,一派新农村的祥和景象,现为国家AAA级景区,山东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山东省首批景区化村庄,临沂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七、毛主席亲笔批示的典型——涝坡镇高家柳沟村、坊前镇王家坊前村、坪上镇厉家寨村
20世纪50年代正是农业合作化时期,毛泽东主席先后于1955年4月、1955年12月和1957年10月对地处沂蒙革命老区的莒南县王家坊前村兴办农业生产合作社、高家柳沟村创办计工学习班、厉家寨村整山治水改造自然的三个农业先进典型做出亲笔批示,并批转全国推广学习。一个普通农业县的三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在三年之内分别受到伟人亲笔批示,这是十分罕见的,堪称中国之最。
1、高家柳沟‘识字班’
七绝·识字班(新韵)
未嫁姑娘识字班,巾帼能顶半边天。
读书劳动学文化,样样争先走在前。
上世纪50年代,莒南县高家柳沟村办起了农业合作社,但由于社员文化水平有限,缺乏计工员,合作社的账目管理、出工记录、公物管理遇到难题,为了解决计工员问题,该村团支部就用业余时间组织青年参加识字班,学习文化,特别是合作社日常生产生活中常用的汉字数字,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解决了合作社计工员难题,同时还激发了青壮年学习文化的热情,成为全国农村扫盲学习的一面红旗。因为参加识字班学习的多为未婚女青年,所以“识字班”慢慢就成了未婚姑娘的代名词,“识字班”迅速响遍沂蒙山区,齐鲁大地。1955年春天,《人民日报》全面介绍了高家柳沟村青年团支部创办计工学习班的经验,1955年12月27日,毛泽东主席在《莒南县高家柳沟村青年团支部创办计工学习班的经验》一文中写下了长达800字的光辉批示,称赞“高家柳沟青年团支部做了一个创造性的工作------这个经验应当普遍推行。”该村团支部成为全国唯一受到过毛主席批示赞扬的农村团支部。
2、王家坊前村集资办社
七绝·集资办社(新韵)
党员点火众人烧,办社集资干劲高。
自力更生齐努力,欢歌笑语入云霄。
1953年,莒南县王家坊前村共产党员张三善、史明松带领15户农民组织成立了初级农业合作社,到1954年已发展到33户,但在春季生产时遇到了生产资金和生产资料不足的难题,面对困难,共产党员王同昌带头组织社员向合作社投资投物,解决了合作社资金物资短缺问题,保证了春耕顺利进行。1955年4月12日山东《农村工作通讯》12期刊发了《莒南县委关于新建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动社员投资的情况报告》,不久毛主席看到后就在这个材料上做了亲笔批示:这个合作社的经验也证明,适当的,不是过多的,并且是在启发社员有了充分觉悟后,对于贫苦社员又加以照顾等项条件下,发动群众投资,解决合作社生产资金不足的困难,是完全可能的。
3、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
七绝·愚公精神(新韵)
当代愚公干劲欢,荒滩土岭变良田。
整山治水修公路,誓把穷乡建乐园。
“穷山恶水种地难,既怕涝来又怕旱,沙石盖子旱龙岗,锄地叮当响。棒子煎饼两手捧,地瓜稀粥照人影。”这段顺口溜是厉家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真实写照。穷则思变,1951年起村党支部书记厉月坤就开始带领乡亲们开山劈岭,拉开了厉家寨人整山治水的序幕。经过一次次实验探索,先后通过叠地、深翻、二合一、三合一的方式,把1000多块零星小地削整成118块大地,扩大耕地面积192亩,仅1965年就平整土地2400余亩,到1957年厉家寨粮食亩产达到五百多斤,提前十年实现了全国粮食发展纲要的目标,创造了山区粮食亩产的奇迹。1957年10月9日,毛主席对厉家寨整山治水,科学种田的先进事迹作出批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从此厉家寨成为全国农业战线一面光辉旗帜。
作者简介:王安国,山东莒南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诗词研究会会员,《中国乡村》编审,《沂蒙诗词半月刊》总编。诗作见《中华诗词》《中国诗词》《中国诗歌报》《中国乡村》《诗词中国》等书刊和网络平台。作品收录在《当代中国诗人精品大观》《全国诗书画精品选》。曾获全国第四届、第五届百家诗会一等奖;2021年“翰墨风华”全国诗书画大展赛一等奖;2021年“四海杯”海内外诗联书画邀请赛金奖;2022年“国都杯”全国诗书画印交流大赛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