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词名篇与秦皇岛(167)
李攀龙《塞上曲送元美》
作者:学 贵
主播:月亮泉
(文坛领袖李攀龙画像)
明代中期,边事屡起,北方的鞑靼(dá dá)多次入侵,直接威胁国都北京。这首送别诗,是李攀龙送友人王世贞(字元美)赴边塞时所作:
白羽如霜出塞寒,
胡烽不断接长安。
城头一片西山月,
多少征人马上看。
燕山寒影落高秋,
北折榆关大海流。
马上白云随汉使,
不知何处不堪愁。
大意是:
寒风凛冽,一队队战士奔赴战场,箭筒里插着迅速传递紧急军情的白翎书,似乎凝聚着寒霜;东北边境的异族侵扰边关,那报警的烟火在相连不断的烽火台上一个个燃起,直抵京城。
每当边城城头上斜挂那一轮西垂的冷月,天明以后,一场恶战又会在前线爆发,戍守边关的将士们人未卸衣,马未卸鞍,他们正焦急地翘首等待着京城的决策到来,想念着家乡的亲人。
秋天的燕山山光峦影;到山海关脉断,却见大海洪波涌起。
骑马前行的王世贞白云相伴;不知道哪里不堪忧愁。
诗开头两句给全诗笼罩上紧张的战争气氛。用战争特有的镜头——羽书、胡烽,极写边事严重,句式急促,紧迫之感跃然纸上。古时军事文书插上鸟羽,表示十万火急,须像飞鸟一样迅速传递,故称羽书或羽檄。“霜”字既形容鸟羽之白,又烘托塞外之寒,而且还暗含形势险峻的意味。
“城头”两句承前而来,又移步换形,节奏由急促变舒缓,内容从战事转抒情。月亮是边塞诗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月照边关,使塞外景色壮阔而悲凉,朦胧而凄清,月夜静美,颇具边塞情调。多少征人骑马奔赴塞外或巡逻边境中,抬头凝望高悬的明月,既思念家乡,留恋美好人生,又准备为保卫祖国大好河山而誓死战斗。诗句既带有雄豪悲壮的格调,又有一种缠绵的情致。诗人故意于此设下不和谐音符,借助艺术辩证法的力量,以静显动,创造出一种物我相融、表里一致的境界。
“燕山”四句同样蕴含这种味道。
李攀龙诗刻意规模唐调,乐府诗尤多割剥古人字句,但此诗却是诗韵铿锵、笔调凝练、意境雄阔、风格劲(jìng)健。诗学王昌龄、李益等人的边塞诗,音调悠长,寄情于景,颇得唐人边塞诗之遗响,是七子学盛唐的代表作。诗中没有正面描写边塞战争的激烈实况,仅用相关特写镜头,烘托渲染气氛,展示马上征人凝视城头片月,胸怀报国思乡之情的心境,蕴含无限情思,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有感于此,得句如下:
送别佳作蕴含深,
音调悠长撼人心。
遥想盛唐边塞派,
昌龄应赞李于麟。


作者:李学贵,秦皇岛市政协第八届至第十届委员会秘书长、党组成员。曾任秦皇岛碣石暨徐福研究会顾问。主编《秦皇岛市政协志》、《秦皇岛市政协文选》,结集诗词文《岁月如歌》,《人物/诗词与党史——庆党百岁百期》在京津冀头条专题连载,博得广大听众、读者青睐。

主播:王庆阳,网名:月亮泉。退休前曾任秦皇岛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卫生学校、华北煤炭医学院秦皇岛分院党委书记。个人专著《养正新论》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结集诗词文《岁月如歌》。热爱生活,喜欢用诗文记录身边的人和事。喜欢用朗诵,为多个平台主播,用声音倾情传递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