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初中生活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音符。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初中生活则是一个骤然翻起的浪花。如果说人生是一片湛蓝的天空,那么初中生活则是一朵漂浮的淡淡的云。 初中学生就像一片片小舟,在行驶的海上多了朋友的陪伴不会孤单; 初中学生就像一只只风筝,让少年的梦在蓝天上自由翱翔。当然,初中生活又像一个五味瓶,装满了追梦少年的酸甜苦辣咸。本文作者李健力老师,动情回忆了自己四十多年前的初中生活。所记述的几个小故事, 翔实生动,师生情谊深深,仿佛就在昨天。改革大潮涌,抚今思昔,感慨良多。

1978年夏季,我从白杨二区小学毕业升入白杨镇中。我们就读的是白杨镇中东校区刚刚建成的东院。其时,一群慒懂少年怀着无限的新奇和美好憧憬跨入了新学校。开学那年,我们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情,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中夹杂着酸甜苦辣,蕴含着那个时代独有的乐趣。几十年过去了,那一幕幕鲜活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令人难忘。

平操场
升入初中之前,我们在管理区小学上体育课的操场,其实只是南北两排教室之间不大的一片空地。要升入初中了,自然想象着会有一个像样的操场,应该是除了篮球架,还会有跑道什么的,虽然也没见过多高级的,但至少不会比上小学时的差!开学那天报到后,班主任老师把我们集合起来的第一件事,不是我们盼望的发新书、排座位,而是宣布从明天开始,全员参加义务劳动——平操场!原来我们新校区建设因为时间仓促,只是建成了教室和教师办公房,所谓学校操场还只是学校北边的一块南北落差十来米的斜坡空地!班主任给我们讲了半天,中心意思就是学校决定,发扬勤工俭学精神,全体师生自己动手,把那片斜坡地平整出来变成我们的操场!第二天,镇中几百名学生,各自从家里带来了架子车、镢头、铁锨之类工具,在老师的带领下,冒着八月的炎阳,轰轰烈烈地开始了平操场活动。几天后,一个像模像样的大操场被我们整了出来,然后装上了篮球架,修了跑道,还挖了个跳远的沙坑。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大家每每上体育课时自然都充满了自豪感。现在想起来,当时的我们也只是十二三岁的少年,也不知哪来的毅力和体力,竟然不叫苦不嫌累,甚至一多半的同学手上都磨出了血泡。如果放到现在,是完全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在那个时代,却一点也不值得大惊小怪。那时候提倡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我们教室后面的墙上就贴着这样的标语。这么多年来,每逢回到家乡,路过那个操场,在回忆那一段时光的同时,我总会想到一个问题: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

编桌斗
上管理区小学时,我们的“课桌”是用土坯垒的一排排平台。升入镇中后,我们才有了真正的木头课桌。尽管需要自带凳子,但比起坐了多年的土坯座位,大家还是欢喜了一阵子。坐上木头课桌之后,新的问题又来了。原来这些课桌也不知用了多少年,反正没几张完完整整的,桌面普遍不平或是裂缝大宽,大多数桌斗都用坏用掉了。于是就有了编桌斗这个项目。时值夏天,学校北边寨壕里树木参天,灌草丛生。也不知谁带的头,大家都去割了那种带有韧性的枝条,回来学着把自己残缺的课桌编制了桌斗,根据残缺程度不同,有的编了一面两面,最多的编了四面。闻着草木的清香,欣赏着自己的劳动成果,确实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由于选材的问题,时间长了,有同学编的桌斗还是坏掉了,这便有了某同学一学期编了好几回桌斗的典型案例。班主任老师说:“你成天抠掐你那桌斗,都快成编织专家了,干脆你回家编箩头去大街上赶集卖箩头吧!”

管煤火
冬天到了,就有了保暖和取暖的事儿。夏天开学的时候,我们入住的新教室其实是只有窗户框的,别说玻璃了连塑料纸都没有。眼看北风呼啸了,学校终于弄来了一些崭新的塑料纸,班主任老师领着几个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叮叮当当搞了两天,把没有遮挡的窗户给封上了。再接下来就是取暖了。上小学时候是没有取暖这一项的,到镇中上学,多了取暖这项福利。学校统一砌的煤炉,统一供的无烟煤,煤炉在教室讲台的一边,无烟煤及和煤饼的池子在教室内的后墙一角。煤炉的管理是同学们的份内事儿,由每天值日的小组轮流管理,这就叫管煤火。管煤火的人每天必是早来晚归的,早上于早读前要把前一天封住火的煤饼捣开,称为“捣火”,白天要时不时的添煤出渣保证煤火正常,晚自习后要和煤饼把火封住,称为“轧煤封火”。这一套看似不难,其实都是有技巧的,弄不好煤火都不旺了,甚至把煤火弄灭了。一旦弄灭了,再生火是很费事的,更主要的是会落下笑柄:谁谁谁把煤火管灭了!管煤火既脏又辛苦,经常有同学因为管了一天煤火,弄得一脸煤灰两手黑,成为大家取笑的对象,但这种取笑充满着善意,搁谁都不会在意。

作者简介:李健力,白杨二区人,国家公务员,机关干部,曾任县长秘书丶政府办副主任,上观乡长、城关镇镇长、县党校常务副校长等职,现在宜阳县人大常委会工作。

主播简介:田俊换,网名田添,宜阳县白杨镇人,白杨镇五区教师,人生信条“努力做好自己”。

(编辑:白杨写作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