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灵秀之家 灵秀师苑风 2022-08-14 00:00 发表于湖北)
笔者在上篇文中讲述了李贺之父母,这篇中将谈到其他家庭成员,即李贺之姐姐、弟弟与妻子。
李商隐《李长吉小传》说,李贺“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这说明,李贺确有一个姐姐,且嫁与王氏。李商隐没有提到李贺姐姐的名字,后世诸多研究者也没有提到李贺姐姐具体名字。
民国时,著名研究者周阆风依据李贺诗歌中从未提及这个姐姐,以为李贺与姐姐“情感似乎并不十分浓烈”,据此推断出嫁王氏的姐姐与李贺也不定是同胞姐弟。刘衍先生也依据李贺出生时,其父已年过半百,李贺后来还有小弟,推断李贺父母不是原配夫妻,李贺姐姐可能为其父前妻所生。
这说法有一定道理,但缺乏足够的论据支撑,因为从李商隐“(嫁王氏姊)语长吉之事尤备”看,李贺姐姐与他还是比较亲近的,唐代诗人在他们的诗歌里不提及他们的母亲、妻子、姐妹的不在少数,这是否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关,有待探究。
研究者李德辉考证,李贺姐姐可能嫁给了王参元。王参元进士出身,也是李贺的好友。李德辉说,“王参元为鄜坊节度使王棲曜之子、泾原节度使王茂元之弟。李贺父亲李晋肃为“边上从事”时,供职于鄜坊节度使府,与王家通婚,由宾僚而成姻娅。”
该事实可能有,但考证恐有错。“鄜坊节度使府”治所先在坊州(今陕西黄陵县东南),后在鄜州(今陕西富县),李晋肃做“边上从事”是在四川,不可能做鄜坊节度使府“宾僚”。最有可能的是,李晋肃为陕县令时,与鄜坊节度王棲曜有交往,陕县距离坊州、鄜州相对较近,有条件经人牵线,与王家通婚。
李商隐为什么能认识李贺姐姐,而获得珍贵材料写《李长吉小传》呢?原来,李商隐自开成三年(838),在泾原节度使王茂元部下做幕府幕,娶王茂元之女,成为茂元的女婿、王参元的侄婿,有机会接触到李贺的姐姐、王参元的妻子,听她讲述“长吉之事”,时间一长,所搜材料“尤备”,才能著成这篇传记。因为材料得自长吉的血亲,故可信度尤高。
李贺姐姐行迹史书上没见文字记载。但据非正史材料,其嫁给王参元,而李商隐有机会接触她,听她讲述李贺往事,写《李长吉小传》这难得的重要材料,应该说李贺姐姐是有历史贡献的。

再说李贺弟弟李犹
朱自清的《李贺年谱》上说,李贺弟弟名李犹,小李贺五岁。
从现存的李贺诗歌看,李贺与弟弟的关系很好。一者可能是弟弟小小年纪就异乡打工,养家糊口,自己心里有歉意,二者弟弟又是自己落魄失意时的倾诉对象。
《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是李贺写给将去庐山的弟弟的送别诗。其一:“洛郊无俎豆,弊厩惭老马。小雁过炉峰,影落楚水下。长船倚云泊,石镜秋凉夜。岂解有乡情?弄月聊呜哑。”大意是说,国家并无祭祀,自己这奉礼郎守庙小官无事可做,饱尝小官闲曹的贫困,如系在破马厩中的老马。诗人把小弟比做小雁,雁过庐峰、影落楚水,独飞无伴,可以想象到小弟漂泊的情景,孤身远行的人满怀愁思、凄楚不堪。该诗字里行间表现了兄长对弟弟的关心。弟弟小小年纪就出外谋生养家,当哥哥的颇有歉意。
其二:“别柳当马头,官槐如兔目。欲将千里别,持此易斗粟。南云北云空脉断,灵台经络悬春线。青轩树转月满床,下国饥儿梦中见。维尔之昆二十余,年来持镜颇有须。辞家三载今如此,索米王门一事无。荒沟古水光如刀,庭南拱柳生蛴螬。江干幼客真可念,郊原晚吹悲号号。”
大意是,暮春离别,感叹幼弟为贫所迫而辞家远去,母亲思念天南地北的兄弟,心里像悬线般牵挂两地,月光满床的时候,母亲一定会梦见自己远在江西的儿子。而诗人自己的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对镜自照,发现自己虽二十出头,却衰老了许多,离家三载,除了领取微薄的薪俸外,一事无成。此时此刻想到远在江西的弟弟,格外牵挂,野外晚角声,更叫人无限怅惘。由于诗人的性格内向甚至孤僻,当他遭遇挫折时,弟弟自然成为他的倾诉对象。
《示弟》是诗人病归昌谷后向弟弟的倾诉诗。“别弟三年后,还家一日余。醁醽今夕酒,缃帙去时书。病骨犹能在,人间底事无?何须问牛马,抛掷任枭卢!”诗人说自己久别归来,与离家时没有什么两样,病后侥幸生还,百感交集。在他看来,求取功名就好比掷五木,只要掷出去了,又何须问好坏与成败。诗人向弟弟表达的不是一种达观心态,而是另一种方式的对自己境遇的愤激之辞。
除弟弟李犹外,李贺的诗歌中,分别提到二兄、十二兄、十四兄。如《奉和二兄罢使遺马归延州》《秋凉诗寄正字十二兄》《潞州张大宅病酒,遇江使寄上十四兄》。
台湾学者余光中先生在《从象牙塔到白玉楼》一文中,说李贺有14个哥哥,这缺乏足够的证据。朱自清先生在《李贺年谱》中说:“见诸诗者三人,曰二兄、曰正字十二兄、曰十四兄。”朱自清认为这十四兄,当是李贺的族兄。“知为族兄者,以贺与诸人迹甚疏,诗语亦不亲切故。”与阎崇璩先生《李长吉年谱》的说法相同。这两位的说法应该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也就是说,这二兄、正字十二兄、十四兄都为同族兄长。

最后,说说李贺的妻子
杜牧在《李长吉歌诗叙》中,引述李贺逝前将平生所著托付的挚友沈子明的话,“贺复无家室子弟,得以给养恤问。”意为李贺临终时,身边没有妻子儿女陪伴照顾。李商隐的《李长吉小传》内容为李贺的姐姐亲自提供的,记述李贺临终时,在场的只有母亲、姐姐,也未提及李贺的妻子和子女。
据此,不少研究者认为李贺一生未婚,没有妻子。其实,这是一种误读。
有专家推定,元和二年(807)春天,十八岁的李贺离家去洛阳前结了婚,因为他去洛阳后,紧接着赴长安应考,然后落第归家。这时他已是有妻子的人了。因而推定他去洛阳之前结婚,还是比较合理的。
李贺诗歌中有不少婚后生活的吟咏,如《美人梳头歌》与《后园凿井歌》,仔细品读,完全可以感知。
周阆风先生《诗人李贺》中说:“《美人梳头歌》诗写得那样的细腻入微,我断定这一定是李贺在燕尔新婚之后,以他妻子梳头,作模特儿而着意描写的。”姚文燮评此诗云:“状美人之晓妆,奇藻茜艳,极尽形态,顾盼芳姿,仿佛可见。”全诗未见一个“喜”或“爱”,却表现了诗人对娇弱美妻的深爱,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后园凿井歌》则是以民歌的调子、清新的笔触,直接写出对妻子的爱。“井上辘轳床上转,水声繁,弦声浅。情若何?荀奉倩。城头日,长向城头住。一日作千年,不须流下去。”诗人以辘轳和井架的不可分,比喻夫妇的相依为命,以“水声繁”喻感情深长,以“弦声浅”喻人生短暂。既然如此,那么自己就要像荀奉倩那样体恤妻子,希望太阳不要落山,让一天的光阴如一千年,永不昏黑,天长地久。
李贺在他以后的创作中,也有叙写夫妻之间情感的诗作。他的《出城》,抒写的就是落第之后的苦闷与妻子对他的关心:“雪下桂花稀,啼乌被弹归。关水乘驴影,秦风帽带垂。入乡试万里,无印自堪悲。卿卿忍相问,镜中双泪姿。”大意为,自己被人中伤,不得中进士,古道萧条,内心寂寞,落魄归来,心情更为沉重难堪;丈夫归来,妻子自然高兴,但当看到丈夫难堪的表情,妻子已猜中八九分,然又不便多问,深怕丈夫更为痛苦,妻子问也不是,不问也不是,于是转身佯装照镜,想不让丈夫看到自己同样的痛苦,然而李贺从镜中便看到妻子泪流满面的娇影。
另外,李贺的《始为奉礼郎忆昌谷山居》中,“犬书曾去洛,鹤病悔游秦。”“鹤病”,典出于古诗:“飞来双白鹤,乃从西北方。十十五五,罗列成行。妻卒被病,不能相随。”“鹤病”,正指妻病,显然,这是李贺始为奉礼郎想起家中得病的妻子了。
原来,杜牧《李长吉歌诗叙》和李商隐的《李贺小传》中,说李贺无“家室子弟”,是说李贺临终时无妻子在侧,并非说李贺不曾有妻;李贺去世时妻子已亡,且无子嗣。当时小弟李犹在外谋生,也未及奔丧。从李贺在长安写的《题归梦》中,我们推测,他的妻子很可能是他在长安期间去世的。因为那首诗的结尾两句是:“劳劳一寸心,灯花照鱼目。”按照古人的惯用法,鱼目比喻鳏夫,因为鱼目是不闭合的,而死了妻子的人,常常晚上愁闷不能入睡,因此鳏字从鱼。
这是李贺的早亡之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