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牛衣岁月
作者:孙云和
一 童年的家
回想起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活可以说是我的牛衣岁月。我家里姊妹6个,哥5个,姐1个。父亲,母亲共八口人,在当年也算是大户人家了。
我们姊妹六人开心快乐地生活,虽然物资匮乏,但是乐趣无穷。可是我看到爸爸、妈妈他们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后来我长大才明白了,父母为我们姊妹六人的衣食住行操尽了心。

我家当年住在安达县大同镇(当年大同行政区划归安达县管辖)。
爸爸在大同木器厂工作,妈妈在被服厂工作,爸爸每月工资49.60元,妈妈工资每月33.00元。全家吃供应粮。
因家里孩子多后来妈妈把工作辞了,专心来照顾我们。爸爸主外,妈妈主内,爸爸和妈妈用尽了全部精力,想尽了一切办法,安排家里的生活,用他们自己勤劳的双手解决全家的温饱。照顾我们姊妹六人。
妈妈每次做饭都是想很多办法,让孩子们都吃饱还不缺营养。等我们都去上学了,妈妈把家里的活干完后就拿着竹筐去地里挖野菜,掰些甜菜樱子回来后用水洗干净打水焯后切碎掺加在大饼子里。其一,这样做是为了好吃吗?不是,这样做并不好吃,主要就是补充一下家里每个月粮食短缺问题。其二,妈妈担心孩子们吃不饱,正是长身体时候饿到了影响成长。

家中大哥、二哥、我是老三,下面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每次吃饭妈妈都是让我们先吃,最后剩下什么妈妈吃点什么,妈妈总是最后吃。妈妈在我心中是吃苦耐劳,勤俭持家把我们照顾的体贴入微,我们几个子女得以快乐健康成长。妈妈的形象是我们家中最伟大的。是我心中的精神支柱。
妈妈在被服厂工作过,熟练服装裁剪技艺,我们全家人的衣服裤子和鞋都是妈妈自己动手做的,穿上都特别合适。那个年代家庭条件都不是很富裕,生活都有困难。大孩子的衣服穿小了,坏了,把坏的部分剪掉,给小的孩子改,改完后,穿上也非常好看。
妈妈心灵手巧,连我们背的书包都是妈妈自己亲手做的,比商店卖的书包都好看,把黄书包匝上红五角星。衣服,裤子坏了妈妈总是缝缝补补同时也匝上各种图案,同学们看到羡慕极了。邻居们看着我们家孩子穿的戴的也非常羡慕。

时间长了,邻居都熟悉了,分别到我家找妈妈帮忙,给她们裁剪衣服,坐棉袄棉裤。妈妈经常多次帮助邻里做衣服。做鞋妈妈更是拿手活,看人就知道鞋绑多大不夹脚,怎么做好看。妈妈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和邻居的关系相处的非常融洽。
那个年代,口粮是个大问题,城镇按工作岗位,职业供应粮食,成年人每月32斤粮食,不满十八周岁是28斤粮食。全家每月上半月有粮食吃,下半月就没有粮吃了,我家因男孩多女孩少,男孩能吃,在加上那个年代肚子里没有油水,吃大饼子每个孩子一顿都能吃好几个,每月供应那点粮食根本就不够吃。我们家和大多数人家一样都是用有限的粮食参拌野菜来满足现状,每个孩子都是长身体的时候,父亲、母亲还不忍心不让每个孩子吃饱,为粮食不足问题经常发愁。怎么办呢?爸爸、妈妈想了很多办法,忙时吃干饭,闲时吃稀饭,外加蔬菜充当粮食补充一下,比如烀土豆,烀窝瓜,烀胡罗卜充当主食。冬天吃二顿饭,夏天要到地里,采摘野菜补充粮食的缺口。
到秋收时节,生产队收完粮食,我们等到周日休息,全家出动去大地里捡麦穗,谷穗,翻玉米杆里是否有瞎玉米棒子,捡回去晒干脱粒加工后补充口粮。但是靠捡粮根本解决不了缺粮问题。

爸爸认识一个农村生产队队长,队长答应爸爸用农家肥换粮食,这下可给我们家解决了大问题。
爸爸带领我们哥几个在我家房后挖了一个很大的坑,我们周日出去拉手推车上大甸子捡牛粪、马粪、猪粪,回来后都放到挖好的大坑里,再到野外铲带土的草皮子,一同都放到大坑里加水发酵。
第二年开春就可以取出发酵的肥料去生产队换粮食了。这样就能基本填饱一家人肚子了。这就是我童年的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