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罕第九
(本篇提要)本篇中心是通过集中记述孔子的生活态度,进一步阐发其思想观念,可以说是对前半部《论语》思想内容的梳理和进一步发挥。所谓生活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涵,包括生活观念、行为表现及其对待具体事物的态度等等,集中反映一个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
莫以一时得志逞英雄
【原文9•22】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这一章依然讲修养。稻、麦等庄稼吐穗扬花叫秀。“苗而不秀”意思是庄稼播种以后,虽然出了苗,但却不能吐穗扬花。“秀而不实”即:虽然吐穗扬花了,但最终却没有结出果实。这两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庄稼播种以后发了苗但却不能吐穗扬花的情况是有的;吐穗扬花了却没有结出果实的情况也是有的。
什么意思呢?这是孔子用庄稼的生长、开花结果的情形来比喻一个人学问道德的修养情形。有的人或者天资聪明,或者出身于达官显贵、书香门第之家等等,个人出身条件很好,看起来很有前途,但却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即使在某一阶段取得了一定成绩,获得了成功,但也并不意味着就能成就一番真正的事业,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追求,就好像播种下去的庄稼一样,幼苗长得很好,但却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够吐穗扬花,即使吐穗扬花了,也不一定就能最终结出坚实的果实一样。
孔子的这两句话揭示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取决于后天的努力。他告诫弟子,成才的道路很漫长,既不能凭借天资而自豪,更不能因为某一阶段的成功沾沾自喜,自命不凡!只有勤奋努力、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才能修得正果,最终成就自己高尚的道德修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

现实也确实如此。不仅象王安石著名散文《伤仲永》一文中所描述的天资才华出众、五岁便能指物作诗的神童仲永却因满足于一点小聪明而不重视学习,一生平平庸庸、碌碌无为的人大有人在,就是那些一时得志就自命不凡,放松自身修养,甚至得意忘形而放纵自己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不保晚节下场人也比比皆是!近几年落马的贪官污吏,其在位时,有几个不是以“成功人士”自居而骄横跋扈、不可一世,把社会良知、国家法令、民众监督等等不屑一顾?
所以,孔子告诫弟子,做人,要谦虚,要谨慎,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要知道天外有天,人上有人,切不可妄自尊大,因一时成功逞英雄!所以,接下来的一章,就是“后生可畏”:
【原文9•23】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后生可畏”的“畏”不是害怕的意思,而是不可轻视,值得敬重之意。这一章还是告诉弟子,不可妄自尊大,即使对年轻人也不能轻视,更不能倚老卖老,认为年轻人就一定不如自己。而且,语气近乎尖刻。他说,不能轻视比自己年轻的人。怎么能知道后来的一代人不如现在这一代人呢?一个人如果到了四、五十岁了却还默默无闻,没有成就,哪么这个人的一生也似乎就这样了,没有什么可以值得别人敬重的了!

其实,不仅后生可畏,“后世”也可畏!历史潮流总是滚滚向前,人类的智慧是一代更比一代强,人类社会更是在不断地进步与发展,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一定会比现在更理想——这就是孔子的社会观!以前的学者总将孔子描绘成一个古板、守旧的形象,“文革”中更是将其丑化为一个逆历史潮流而动的、顽固不化,认为今不如昔,主张复辟倒退的反动分子,这其实是极大地冤枉了孔子。事实上,孔子并不顽固守旧,其思想观念是进步的,甚至可以说是站在了历史文化发展的最前列,尤其是“后生可畏”所体现出来的今胜于昔的观念,很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值得敬仰!

【作者简介】史永峰,笔名:冷梦良,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兼学术部部长、宝鸡散文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讲师团讲师,出版有学术专著《论语通俗解读》和杂文集《阿Q重返人间》。《论语通俗解读》目前己被国家图书馆丶陕西省国书馆和北京大学丶清华大学丶浙江大学丶厦门大学丶西北大学等三十余所高校图书馆收藏并作为学研资料开放借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