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塘根笺言精选

遇见,是一种美丽的情怀。它如一缕阳光,可遇不可求,总不经意间让人怦然心动;它如一场秋雨,不用躲避感叹,总不知不觉让人潸然泪下;它如一首老歌,不必刻意掩饰,总能触摸心海,揉碎往事。遇见是缘分,如秋叶与秋风;遇见是灵犀,如清泉与山涧;遇见是感动,如诗如词如曲。遇见,是灵魂与灵魂擦亮的火花!
我不认为麻木、僵化、世故是成熟,真正的成熟应该具有生长能力,因而在本质上始终是包含着童心的。一个人在精神上足够成熟,能够正视和承受人生的苦难,同时心灵依然单纯,对世界仍然怀着儿童般的兴致,他就是一个智慧的人。

人活于世,取悦别人,只是一种生存的需要;让自己开心,才是最佳的生活态度,更是毕生的修行;让自己开心,不是一味反对别人,而是学会更好地做自己,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从前,有位诗人写了许多诗,但是却无一人欣赏。诗人非常苦恼,便向禅师请教。于是,禅师便指着窗外的植物问道:“你瞧,那是什么花?”
“夜来香。”“它为什么是白天不开花,却要在晚上开花?”诗人摇摇头,表示不知。禅师便说:“夜晚开花,并无人注意,它开花,只为了取悦自己。”
诗人顿时开悟:“我知道了,一个人,不是活给别人看的,而是为自己而活,要做一个有意义的自己。”
取悦自己,懂得去欣赏自己,脚踏实地地走着自己的道路,每天都过得充实,待到功满花红之时,自有光芒万丈。最后会发现,取悦自己,活出自己的精彩,世间一切美好都会靠拢。
周国平先生曾对成熟有这样的描述:许多人以为的成熟,是被习俗磨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实际。其实,那不是真正的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消亡。悦人者众,悦己者王。宁愿一生孤独,也不愿随波逐流,懂得让自己开心,才能遇到更好的自己。

两个人非常渴,喝同一口水时,一个用黄金杯,一个用陶土杯。前者觉得自己富贵,后者认为自己贫贱;前者得到虚荣的满足,后者陷入无谓的烦恼。他们都忘了,自己需要的是「水」,而不是「盛水的杯」。生活亦如此,快乐源于知足,烦恼生自欲望。活得是否快乐幸福,取决于心态,而不是虚荣和不必要的占有。

一个人要生活得开心快乐,就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心态决定心情,心情不好,生活就会失去活力,心态不好,心情就是浮萍一片。我们自己的生活,要自己来做主,心态不好,就是把自己的心情,交给别人来掌控。
《黄帝内经》中有言:“静则神藏,躁则消亡。”一个人,保持着心平气和、心态稳定的状态,则能藏住精神,收敛气势。就能避免心浮气躁,心绪不安,也可避开紧张焦虑的心态。一个人若是懂得藏住自己的情绪,藏住自己的心思,藏住自己的欲念等等,修炼久了之后,就能打造出一种恬静的生活氛围和状态。
“藏”的智慧,在于藏身、藏神、藏心。藏身,就是避免跟过杂的人接触,避免外界对自己过多的干扰和影响。藏神,在于不过分消耗精力和心力,回归到平静的生活状态里,安心静神地做自己。而藏心,在于让心不超负荷地输出,减少没有多少益处的折腾。如此,过好这一段“藏”的高质量生活,也就能够给自己创造一种高质量的人生。
古语有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人最难能可贵的,就是懂得收敛自己,糊涂做人。一旦招摇了,祸患就来了,真正有智慧的人,都知道藏器于身,待机而动。秉持着一种收敛自己的智慧,既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烦恼和困难,也能够让自己做到蓄势待发。大智若愚的人,平日里喜欢内敛做人,却能在关键时刻,化险为夷,甚至涅槃重生。如此,才能在静处寻找到方向,找到力量,让自己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开阔。

心情不好时,要经常问自己,你有什么想不通?有什么看不惯?如果你觉得不愉快了,就看看窗外,有无限的风光,看看广阔无垠的天空,也学青天不关门。人生没有绝望,只有想不通,人生没有尽头,只有看不透。新念何必理旧梦,一朝一夕皆来生。转个念就是希望,回个头就是来生。

时间在变,人也在变。背不动的,要放下;伤不起的,要看淡;想不通的,可以不想;恨不过的,要抚平。人生,就是一个修炼的过程,何必用这一颗不平的心看待人和事,作践了自己,辜负了岁月。

人生的快乐与悲苦,与得失纠缠,与是非相伴,与成败共生。快乐的真谛,多不在得到的欣喜,而在失去后的坦然。再好的东西,你抓得太紧,终会累的。曾经的拥有,要记得感恩;错过的美丽,要懂得放手;精神的高压,要学会承受;直白的生活,要倾心去爱。当你领略了失去之善,避开了钟情之苦,快乐方至。

决定情绪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对事情的认知。一个人智慧不够,才会生出无边烦恼和忧思。唯有提升智慧,让内心澄明通透,方能活得高兴,拯救不开心。中国有句老话:“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人要在事上磨炼,才能增长见识,有所成就。
苏轼一生不顺,从北到南,一路贬到海南岛,大半辈子都在漂泊。初入仕途的苏轼,父母妻子相继去世,悲痛之余,又遇官场险恶,不得已,苏轼避祸密州,他说:“弃置当何言,万劫终飞灰。”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仕途无望,他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无论再大的不公,再多的痛苦,他却把人生过得像诗一样。他曾在《题西林壁》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正是他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
《旧唐书》有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生如局,如果你深陷其中,只会迷茫不知所以然,难得自在和洒脱。此时不如抽身事外,用旁观者的角度审视人生,方能轻松破局,活出云开月明。当一个人过不去的时候,不妨从困境中跳出来,拉长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往远看,这时,一切挫折都会变得微不足道,一切悲喜都会成为浮云。但若是深陷其中,定然难以自拔,对于其中的恩怨得失,也就很难洒脱。
人生百年,往远了看,所有的劫难都会烟消云散。就天地宇宙而言,也可以小到忽略不计。难的时候,只要跳得出去,它就可以让我们保持清醒。不会顾影自怜,也不至于自伤自叹。一个人智慧不够,才会生出无边烦恼。只有往远看,内心才会澄明通透,人生自然就平静从容。智慧是情绪的克星,是烦恼的终结者。当一个人具备了足够的智慧和境界,情绪才能稳定,内心才会愉悦。不为人忧,不为事扰,活得高高兴兴,就是对自己这一生最好的交代。

人生的幸福,一半要争,一半要随。争,不是与他人,而是与困苦。随,不是随波逐流,而是知止而后安。争,人生少遗憾;随,知足者常乐。最怕该争时不争,该止时不止,总在纠结中痛苦着……随遇而安,随缘而止。

人,不经历一些事,就永远长不大;心,不受过一次伤,就永远不坚强。只有经历过,你才能淡定从容的处理事情;只有受过伤,你才能小心翼翼的谨言慎行。
有经历的人,做事稳重,受过伤的心,才有防护。
没有经历,就没有成长,没有伤害,就没有坚强。
感谢经历,让我们成长,感谢伤害,教我们坚强!

一个人的外在,决定了是否想了解他的内心;但是一个人的涵养,可以直接否决他的外在。在每一个生活细节里,都藏着你的良好涵养。你可以在所有的时间欺骗一部分人,也可以在一部分时间欺骗所有人,但是你不可能在所有时间里欺骗所有人。看穿一个人,从细节就可以得知。
一次,苏轼与朋友谢景温相约在郊外散步。一只受伤的小鸟从树上掉下来,苏轼刚想俯身把鸟捧起来。谢景温却大步走上前去,一脚把小鸟踹到一旁。漫不经心的一个动作,让苏轼心里凉了半截。他认定,此人一定是个欺凌弱小、损人利己之徒,不可深交。果不其然,后来谢景温为了功名利禄,诬陷苏轼贩运私盐营利,几次三番试图将苏轼置于死地。
窥一斑而知豹,落一叶而知秋。人性的丑恶与光辉,在一些不经意的小事里,最能洞悉无遗。德行有亏之人,可以在小事上抛却底线,也可以在大事上麻木不仁,可以今朝与你同饮,也能转身将你出卖。而人品贵重之人,哪怕在最细微处,也能坚守本心,保持良善。
人品修养不是博物馆的展品,只在需要时才展示给别人看的东西,它往往在看不见的地方更宝贵。一个人的尊贵与品质,真实的体现在人们看不见和看得见细节处。 很多时候我们眼前所看到的只是一个表象,一个人深层次的面貌,则需要我们通过平时的蛛丝马迹来得知,细节,往往最能看清一个人。

心小了,小事就大了;心大了,大事都小了;看淡世间沧桑,内心安然无恙。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爱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知因果即知进退,智者善植因果。一念放下,万般自在。凡事要随缘,不要攀缘。菩萨以正觉为习惯,众生却以烦恼为习惯。佛陀从不勉强别人,做不喜做的事情,他只告诉众生,何者善?何者恶?生命还是要自己掌握。凡事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别人着想,是慈悲。自觉、自悟,才会佛在心中圆满呈现!

故事再励志终是别人的经历,歌词再动听终是别人的歌声,喷泉再漂亮都因为她有压力,瀑布再壮观都因为她没退路,水能穿石都是因为她能坚持!
人的一生,只有自己才能改变自己,只有自己自律去坚持;不要奢望人人都懂你,不要要求事事都如意!
只有虚心万事能成,只有谦虚做事方成大业,穷人独自努力,富人借力搏杀,拼一个春夏秋冬,赢一个无悔人生!

《九江文学社》微刊编委会成员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特邀顾问:杨成贵 丘新梅 余斯文 傅塘根 沈志昂 许峰 丘国华 李延录 倪金茂 张晓元 刘长江(通辽) 丘昭骏 李小燕 郭仁炳 徐和勇
顾问:刘长江(四平),易顺天 张升 马艳峰 吴生泉 王述成 王勤 王长顺 徐明 郭洪森 叶新华 王立田 肖海玉 杨成宝 尹连荣
微刊主编:洪新爱
微刊副主编:郭景刚 朱少华 杨柳风 张冰剑 杨学是 逢春来
微刊编委:郭景刚 朱少华
杨柳风 吴生泉 肖海玉 张冰剑 杨学是 逢春来 胡杨 徐明 尹连荣 张丽贤 朱德天 张安敏 石慧
组稿:放飞 石慧
编辑制作:杨柳风 一束暖阳
九江文学社
微刊编辑委员会
2022 3
组稿:放飞
编辑制作:一束暖阳
图片大部分由于秋歌老师拍摄,个别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告之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