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诗词之乡——太平镇诗词分会

中华诗教先进学校——太平镇芙蓉学校

校园之星
黄河颂
石门县太平镇芙蓉学校七年级130 班余若兮 13 岁
滚滚黄河天上来,喷雷破壁海门开。
壮观九曲如龙舞,我引涛声入壮怀。
(第三届中国梦.湘天华杯全国青少年传统诗词大赛优秀奖)

党旗颂
石门县太平镇完小五年级 86 班 柳苏纹 11 岁
党旗飘在我心中,航启南湖浴日红。
龙舞锤镰开愿景,一花引领百花荣。
(第三届中国梦.湘天华杯全国青少年传统诗词大赛优秀奖)

戏 雪
石门县太平镇芙蓉学校八年级 唐澧枫 14 岁
梅雪迎春不畏寒,孩童出户喜连天。
草绳戏作银蛇舞,堆个雪翁带笑看。
(第三届中国梦.湘天华杯全国青少年传统诗词大赛网络人气奖第三名)

书包吟
石门县太平镇芙蓉学校九年级 吴鑫羽 14 岁
书包无语不辞劳,风雨同行情自豪。
仰望云峰登绝顶,一程更比一程高。
(第二届中国梦.湘天华杯全国青少年传统诗词大赛三等奖)

礼献
石门县太平镇完全小学四年级89班周诗文10岁
我心向党颂中华,礼献英贤一朵花。
奋进新征齐努力,红旗高举走天涯。

贺神舟十三号安全着陆(新韵)
石门县太平镇二房坪完小五年级 郑凯文 11岁
告别天宫转海涯,平安一路到中华。
感觉良好开怀笑,摘个星星回老家。

喜迎
石门县太平镇穿山河学校六年级 唐立标12岁
喜迎党代适时开,捷报频传日日来。
荟萃群英商国是,共圆新梦上层台。

喜迎
石门县石门县太平镇石水田完小五年级唐菊11岁
山欢水笑颂声扬,四海精英聚一堂。
国是共商开愿景,新征又启创辉煌。


《青年文学家》回归文学社湖南长沙分会太平分社作品展示——

中华诗教先进学校——太平镇芙蓉学校文化墙
中华诗教先进单位巡礼——
深耕沃土功持久 阆苑新花盛太平——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太平芙蓉学校诗教纪实
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太平镇芙蓉学校 王昌德
湖南省石门县太平镇中心学校始建于1843年,是一所百年老校。学校坐落在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西北,与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交界,素有“湖南屋脊”之称,这里是中国第五大民间传说故事——桩巴龙传说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这里山高水清,山峦叠嶂,秀美无比,沱水流域贯穿于此。学校现有教学班10个,学生408人,教职工45人。太平镇中心学校诗教进校园工作始于2004年。传承中华经典文明,厚植诗词基因,以诗立德,以诗育人,就是我们开展诗教进校园活动的初衷和宗旨。十七年来,诗教薪火相传,六任校长都十分重视诗教工作。学校十七年如一日,一以贯之,坚持不懈,常抓常新,师生学诗,诵诗,写诗,赛诗,已蔚然成风。校园里有庄重醒目的诗墙。五十五米长的诗墙,从诗经到毛泽东的诗词,雕刻了各个时期的代表作五十五首,成为中华诗词五千年文明的缩影。学校还有耐人寻味的诗窗,妙笔生花的诗展。诗,是校园里一道最靓丽的风景。传承诗教精神,把握诗教核心,弘扬诗教文化,彰显诗教魅力,创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我校教育创新的一个显著特色。
一、点面植苗次第兴
2004年上学期,学校成立星星诗社,开始诗教进校园工作试点,在初中一年级三个班各挑选了十名成绩优秀的诗歌爱好者组成一个诗社。每周星期一下午最后一节课余活动时,请胡明合校长和语文教研组王大雷老师上课指导,开展学诗、诵诗、写诗活动。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诗社会员创诗数百首,分类为“祖国颂”“党旗颂”“先锋颂”“长征颂”“抗日颂”“小康颂”“园丁颂”“雷锋精神颂”“先烈颂”“爱我家乡颂”共10个版块,后编成了一个集子。聚全体会员的智慧,给这个集子取名为“百童千诗颂中华”。试点得到了县关工委的充分肯定,现在已成为石门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一个品牌。 由点到面,由骨干小组扩大到整个班级。学校充分利用课余活动时间,老手牵新手,向学生传授诗词写作基本知识;或请专家举行诗教讲座,师生共同学习诗词创作。十七年来,累计大大小小的诗词讲座达120多场次。诗词创作基本知识已经普及到了全镇三年级以上的中小学生1000多人。这1000多人就是学校诗词进校园的主力军。
二、守得源本水山清
如何使诗教进校园工作持之以恒,常抓常新呢?这是一个重要课题。破解这个课题,关键是要有人,尤其是校长和语文教师。如果说学生是诗词创新的生力军,那么校长和语文老师就是传承国学经典的筑梦人。为了打造一支过硬的语文教师队伍,学校多次研究,不断加大培训力度。每年举办两次中小学领导及中小学语文教师诗词培训班,语文教师100%参加培训。经县诗词学会领导批准,全镇中小学校长、语文教师50多人团体加入了县诗词协会。这在全县也是首创。现在全镇校长们个个挥笔,语文教师人人动手,写诗创诗。太平中心学校诗词教育现已形成三个方阵,一个是校长领导们的领头雁阵,一个是语文教师的骨干方阵。三是青少年学生的雏鹰方阵。守得学校和教师这一源头,诗教便如沱河之水,源源不断,常流常新。
三、深耕沃土功持久
为了把诗教进校园活动融入课堂,以诗立德,以诗育人,校务委员会研究决定自编诗词教材,于是,学校成立了诗词校本教材编写小组,聘请胡明合老校长为组长,全体语文教师为组员。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历时三个月,编写成了诗词校本教材。教材共四章三十二节。这部校本教材有三个特点:一是有启蒙性、普及性。教材从格律诗词最基本的三要素——声律、韵律、对律讲起,交给学生诗词入门的三把钥匙,凡三年级以上的孩子皆可接受。二是有可操作性。教材每节均设置了诗谱、诗例、创作辅导、实践写作四个部分,教者可结合语文教学实际分步实施,具体指导。三是有较强的本土地方特色,贴近现实生活,有亲切感。为了保障诗教进校园工作的健康发展和顺利推进,还必须有完善的机制体系。十七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全面落实“诗教十有”措施。一有领导班子,镇中心学校校长任组长, 中心学校校本部(2021年改扩建更名为太平镇芙蓉学校)“星星诗社”由廖千千校长担任社长。学校副校长、教导主任和语文教师为工作组成员,把诗教纳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实行教学内容一体化。二有单列工作计划,坚持年初制定,年终总结。有雷声,也有雨点,保证诗教活动落地生根。三有教材。四有师资,即语文教师。五有诗社,中心学校的“星星诗社”,镇完小的“燕园诗社”,平安希望校的“绣球诗社”。均由校长亲自担任社长,实现统一领导,融合发展,协调推进。六有会刊展示平台,坚持一年一期,雷打不动。七有活动记录。八有硬件建设。九有作品专集。十有经费保障。诗是艺术,音乐、美术、舞蹈也是艺术。如何把诗教融入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课堂。这也是一个新的课题。这就要树立大诗教意识。于是,一年一度的元旦艺术节,每个班级,都必须安排一定数量的诗词类的节目参赛参演。把古诗词,毛泽东诗词,弟子规,三字经等搬上舞台,面貌全新,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不仅如此,数学课、班会课、科学课,老师们时不时也会来一两句,或为前人经典,或是即兴生成的打油诗。十七年来,围绕社会和教育热点,确立诗词创作主题,一年一个主题,一步一朵鲜花,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诗不同。以“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的主题教育活动为例,2017年诗歌创作的主题是“党的颂歌”。2018年诗歌创作主题是“高歌改革开放四十周年”,2019年诗歌创作主题是“诗颂新中国七十华诞”。2021年诗歌创作主题是“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庆祝建党一百周年”。师生利用业余时间,挥笔疾书,诗兴正酣。校长带头,教师上阵,学生参与的创作活动新局面正在形成,方兴未艾。
四、阆苑新花盛太平
十七年来,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少年学子,也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小诗人,如刘睿、印昱铭、陈乾、唐嘉仪、陈雅洪、吴鑫羽、蔡静、余若兮、唐澧枫、柳苏纹等同学。他们的优秀诗作,是校园诗词园地的奇葩,绽放出奇光异彩。经过十多年的积淀,学校诗词园地,诗花怒放,新秀如林。出人才、出精品,成果丰硕。在石门县教育局、县关工委,县诗词协会联合主办的一年一期的《百童千诗颂中华》,现已办到第十四期,太平镇中心学校共有3249件优秀作品在此刊上刊登,其中一等奖30名,二等奖45名,三等奖84名。成为全县之最。近三年来,学校在《常德诗词》“新秀之林”栏目上刊登的优秀作品达153件之多。成为全县全市诗教进校园的一大亮点。近三年来在国家级诗刊《诗词之友》、《中华诗词》和入编《全国诗人缅怀周恩来》、《诗颂新中国七十华诞》大型诗词集上刊登的优秀作品有85件。尤为突出的是:有蔡静等6名学生的诗作分别荣获“民族魂杯”全国青少年诗词大赛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有唐嘉仪同学的《书包吟》荣获第二届“中国梦·深圳杯”全国诗词大赛三等奖;有陈雅洪、吴鑫羽两同学分别荣获第二届“英才梦·湘天华杯”青少年全国诗词大赛一等奖和三等奖。有余若兮、唐澧枫、柳苏纹三位同学分别荣获第三届“中国梦·湘天华杯”全国青少年诗词大赛三等奖和优秀奖。小诗人雏凤之声,登上了国家级诗词大赛的大雅之堂。诗教燃情,诗润少年。诗教激发了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陶冶了情操,学校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学校在诗教中获得了快速发展。2005年9月,2014年10月,石门县教育局,县关工委,县诗词学会,县文明委两次在学校召开诗教进校园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2014年10月学校获得石门县“诗词之校”的荣誉称号。2017年12月,湖南省诗词协会授予学校“湖南省诗教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21年3月17日,被中华诗词学会评为“中华诗教先进单位”。借诗教韧力,兴太平龙凤,太平镇芙蓉学校以诗歌教育强学校,育良材,化乡里,14年走出了一条诗教强校之路。

潇湘诗人:王昌德,男,1957年10月出生湖南常德,中共党员,退休教师。《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理事、湖南长沙分会副主席。喜爱诗词、书画,湖南诗词学会会员,中华福苑诗词学会签约诗人,“中华诗词之乡”太平镇诗词分会会长。

《潇湘诗苑》都市头条栏目组:
主编:周丹
编委:(排名不分先后)
姚先辉 余晓琼 陈细彬 孙献文 李明 张政健 谭金虎 汤丽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