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内容摘要)理发,是一门行业,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一种生活方式;理发,是一种技艺,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满足之后对美的追求;理发,又是一个窗口,小世界大舞台。通过它,我们可以窥探到,白杨的发展也在与时俱进,不仅与外面的世界接了轨,而且开始跨上了经济和文化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在我们乡下,人们都把理发叫作剃头,剃头的师傅被称作剃头匠。他们来村上包作,一包就是一年。每户多少男丁,按人头收粮食,当作工钱。虽然生产队里每年分的口粮少得可怜,一旦说给剃头匠交粮,没有人抗拒的,谁家交得越多证明人丁越旺。
小时候,人们对于理发只是一种生活需求,无论是年轻人留个平头,或者上年岁剃个光头,很少有人从审美的角度去评品。乡下人只会在理发后,搔一下头顶,道一声”得劲”!

那是一个冬天,在生产队喂牛的窑洞外,等待剃头的人约有十几个。剃头的师傅是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他专心致志地在做着自己手中的活路。天气有点冷,等着剃头的人们架起一堆柴禾,生着火,围了一个大圈儿,大家都静心地听着西院大爷讲述他年轻时的故事。
大爷说,年轻时在陕州(三门峡),他遇见一个剃头匠,那人功夫相当了得,理光头的时候,先让你正襟危坐,然后在你肩上轻轻一拍,说声”挺住”,接着一把剃刀在头顶上旋转,宛如在削一个硕大的苹果……
大爷连说带比划,人们听得津津有味,至于陕州过去是否有此高人,当然也无从考究了。

后来上了高中,我这个乡下娃也开始关注”天下头等事业,世间顶上功夫”这门手艺了,就一直在白杨街上的店铺理发。
当时白杨街上理发比较有名的有朱栓和张迎芳这两位师傅。头发经他们修整打理,倍感精神,真的有一种飘飘然的感觉!
有一次在张迎芳师傅经营的”时代理发店”理发,那天人不太多,我俩就拉呱起来。提起白杨街上理发行业不温不火的原因,张师傅叹了口气,缓缓说道:”人们还是没钱,这是其一。第二呢?角有生旦净丑,人分三教九流,人们的意识还受传统思想束缚呀!”他还说:“人生在世,要记住这点:家有万贯业产,不如薄艺在身!”一句话,道出了师傅半生的无奈和艰辛。当时的我,似懂非懂,只是随声附和。
大千世界,悠悠千古,沧桑巨变,兴衰有时。

三十几年的光景,弹指一挥间,如今,当年白杨街上曾经理过发的”时代理发店”,也许是跟不上时代步伐的缘故,已不复存在,而一街两行诸如美发室、发艺厅之类的门面比比皆是。那些年轻的理发师们,八仙过海,把美的元素注入到理发之中,不仅仅只限于理,烫,吹,染,一款款精心设计和打造出来的发型,就像画家的一幅幅作品,匠心独具,青春时尚,交汇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理发,是一门行业,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一种生活方式;理发,是一种技艺,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满足之后对美的追求;理发,又是一个窗口,小世界大舞台。通过它,我们可以窥探到,白杨的发展也在与时俱进,不仅与外面的世界接了轨,而且开始跨上了经济和文化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作者简介:王庆德,60后,毕业于白杨高中,长年从事炼油及煤化工电仪安装工作。工作之余,总爱捡些文字,胡乱堆积。

主播简介: 牛锁伟,网名牛哥, 宜阳县白杨镇四村人,毕业于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自由职业者 ,爱好音乐、播音、书法。

(编辑:白杨写作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