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南戏文化 打响故里品牌
——关于瑞安南戏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调查和思考
刘玉庭(浙江瑞安市政协)
【摘要:源于温州的南戏称中国“百戏之祖”,是宋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瑞安对于南戏居重要地位,南戏鼻祖高则诚和《琵琶记》是瑞安的文化“金名片”,瑞安高腔是南戏“活化石”。近年来,瑞安在南戏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在目标规划、宣传效应、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短板,难以打响南戏故里品牌。笔者通过深入走访调研、研读查阅有关书籍,发现问题并就“传承南戏文化,打响故里品牌”提出对策建议】
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传承历史、守正出新,海纳百川、兼收并蓄。2021年8月召开的浙江省文化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袁家军明确提出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让千年宋韵文化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南戏是宋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瑞安是南戏故里。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提出聚焦“文化文明高地”、全力打造宋韵文化示范县,在推动南戏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长期来看,许多方面工作尚欠精准,没有抓住重点,打不响南戏故里品牌,为此,本人将“传承南戏文化,打响故里品牌”作为本次学习调研课题,通过实地走访、座谈调研、研读和查阅有关书籍资料等,分析研究瑞安在南戏文化中所居地位,了解掌握我市南戏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现状和举措,发现梳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推动瑞安南戏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以打响南戏故里品牌的几点肤浅思考,以供政府及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一、瑞安在南戏文化中居有重要地位。
南戏源于温州,瑞安素有南戏故里之称,在南戏文化中居有重要地位,主要归纳于两个方面:
(一)“百戏之祖”南戏源于温州,是宋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祝允明所著《猥谈》记载:“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据温州南戏馆、瑞安高则诚纪念堂集善院资料,公元1130年正月二十一日,正处康靖之难、两宋交替之际,宋高宗赵构被金兵追击,一路逃至温州,在温州沿海漂泊4个月,停留温州城内55天,先驻江心屿普寂禅院16天,后以开元寺为天庆宫(行宫,处今鹿城区五马街公园路)。这期间,北宋的宫廷杂剧和诸色民间艺人随朝廷南迁云集,深受勾栏瓦舍说唱艺人演绎故事的各种民间歌舞小戏、使用的话本小说和书会才人们创作的戏本影响,温州杂剧随之滥觞,称为永嘉杂剧。温州杂剧吸收北宋杂剧元素融合发展,南宋开始后因区别于北方金、元的北曲杂剧称之为南曲戏文即南戏,称为“百戏之祖”。南戏在北宋末年南宋开始的时候源于温州,是浙江宋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瑞安对于南戏居有重要的地位。瑞安之所以称南戏故里,缘于对南戏方面的重要地位,具三个特殊因素:
1.历史悠久,遗留南戏韵味元素多。瑞安历史悠久,源于三国东吴时所置罗阳县,后改安固县,唐代名瑞安沿袭至今。宋代,瑞安是温州为数不多的一个历史古县, “温州杂剧”盛行时期,瑞安各种民间杂剧丰富多样,如源于南宋的曹村灯会沿袭下来的就有抬阁、跑叮马、踏高跷、排街秧歌、舞龙、舞狮等多种表演艺术形式。目前传承的打花鼓、唱道情、瑞安鼓词等等,亦歌亦述,多含南戏余韵。
2、高则诚和《琵琶记》是瑞安文化“金名片”。高则诚是瑞安现南滨街道柏树村人,他所作的《琵琶记》的艺术成就很高,问世后广为推崇,后人尊高则诚为南戏鼻祖,称《琵琶记》为“南曲之宗”。当代戏曲史学家、戏曲理论家孙崇涛先生2005年12月赴家乡瑞安参加“高则诚诞辰700周年纪念大会”发言说:《琵琶记》是南戏史上第一部由“名公”文人参与创作的戏文,在中国戏剧史上是一座里程碑 ,高则诚是一位划时代的先驱人物。笔者2019年12月到北京拜访孙老时,他还评价:《 不列颠百科全书》有其记载,高则诚是中国“莎士比亚”!是世界历史名人,在国际的知名度要高于孙诒让、陈傅良等国内知名历史人物。
3、“瑞安高腔”是南戏的“活化石”。瑞安高腔也称温州高腔,是传承至今的为数不多的南曲余脉,2016年12月列入第五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起源于明末清初,是我国近350个剧种中的独立剧种,《中国戏曲大辞典》有其条目。瑞安高腔第三代传人瞿积柳系仙降前林村人,专业戏班“阿柳班”于民国期间流动瑞安仙降、湖岭一带。其祖父瞿崇伍、父亲瞿步忠均为高腔名角。百姓有顺口溜: “阿柳班,阿柳班,戏笼自担担,沙锣自敲敲。唢呐只一支,铜锣用脚踢。”
综上所述,正因为南戏发于温州,瑞安又占南戏文化如此重要的地位,在全省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的大背景下,瑞安乘此东风,擦亮高则诚和《琵琶记》这张“金名片”,保护好“活化石”,打响“南戏故里”品牌正当其时。
二、瑞安南戏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现状和举措
通过对我市宣传、文化等部门和街道村社的调查走访了解,长期以来,我市对南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有所行动,各届党委政府力度不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提出要高标准谋划中国南戏城等大项目,有思路、有行动,取得一定成效。
(一)南戏保护传承方面。
一是场馆建设:1993年11月在南滨街道柏树村建设落成一座建筑面积230平方米的高则诚纪念堂,戏剧家曹禺题匾额,门台有戏曲史学家孙崇涛作楹联。2012年市委宣传部要求仙降街道下林村建设文化礼堂时纳入瑞安高腔内容,腾出一室作为展示馆;二是戏曲创作排演:2009年投入300万由瑞安越剧团创作排演越剧《高则诚》并晋京演出,首次将瑞安名人高则诚形象、功绩搬上舞台,荣获首届全国戏剧文化奖四金五银大奖,并参加了第四届中国越剧节献演。2019年投入50万排演南戏名曲之一《白兔记》,2022年7月投入370万排演越剧《琵琶记》宣传南戏,后续均安排下乡入村巡回宣演;三是传承活动:2016年开始以瑞安市实验小学等3所学校为基地,持续开展南戏传承进校园活动,每年安排戏曲课200节。四是研讨交流:1990年开始,我市共组织3次南戏南戏传承交流研讨活动,邀请全国和省、温州市有关专家参加并编订论文集;五是队伍建设:1987年瑞安建立高则诚研究会。 2010年中国戏剧文学学会批准同意建立“中国南戏文化传承研究活动基地”(现设在忠义街南戏馆。)集稿出版《南戏初探》、《好与苍生洗汗颜》等论文、剧本、诗歌专辑;2013年12月瑞安市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成立事业性质单位“南戏传承中心”,核定编制人员4名,专门从事南戏传承方面工作。今年瑞安市越剧团在南戏馆为专访南戏的五个国家学者表演了越剧《红丝错》,推介传播了南戏,创作新版《琵琶记》参加了第五届中国越剧节、第二十届越剧大展演开幕式贺演,为打造瑞安南戏品牌做出了努力。
(二)南戏创新发展方面。舍得投入,谋划大项目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安排省专项债券2亿资金和土地资源,结合未来乡村建设打造南戏小镇,谋划地处南滨街道柏树村约占地6亩的中国南戏城一期工程,目前已投资200万用于总体设计等前期工作。确定在瑞安电影城一楼计划建设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的南戏演艺传承研究活动中心,结合玉海古城环西山改造工程改建现有的人民剧院为瑞安主题剧院。正在10个乡镇(街道)新建或改建10个文化站作为传承研究活动分中心,建成后各设南戏文化驿站。
三、瑞安南戏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瑞安南戏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方面一定成效,但是在目标规划、宣传效应、保护传承、艺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短板,难以打响南戏故里品牌。
(一)目标规划不明。自成立南戏传承中心以来,还没有对瑞安南戏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制定一个清晰的目标规划,对如何打造南戏故里没有形成整体的清晰思路。据了解,2019年机构改革之时撤销南戏传承中心,将之变为瑞安市文化馆的一个科室,人员分散使用到了其他岗位。组织领导和人员力量的削弱导致规划目标的缺失。
(二)品牌宣传不够。清末著名学者王国维言:“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据专家考证,最初的南戏即温州杂剧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在舞台出现有行当、角色、演员“唱念做打”来演故事的真戏曲。也就是说戏曲是随着南戏而生的。瑞安素称南戏故里,但多数干部群众,不知道南戏为何物,不理解高则诚的高度,对瑞安南戏的元素等知之甚少。1984年,上海昆剧团《琵琶记》首演到瑞安,称“琵琶记回故里”;2011年文化部组织一次“南戏回故里”活动。这些,都是在为瑞安做宣传。但是,瑞安没有自己宣传好南戏故里这个品牌。据今年7月份来瑞观摩指导瑞安越剧团所排《琵琶记》的专家反映,一路到瑞安感受不到一点南戏故里的氛围。对比文成的刘基故里,一路过去直至南田,氛围甚浓,相形见绌。
(三)保护传承不力。据实地走访,柏树村高则诚纪念堂和下林村文化礼堂瑞安高腔展示馆,建筑和展示内容都显陈旧,内部和外部环境杂乱,久无维护,管理跟不上。尤其是瑞安高腔处于自然流失边缘,重视力度欠足。目前第六代传人瞿昭安尚能唱曲,正对妻子王翠华等10余人进行传教,但处于缺经费缺场地的境况,文化部门每年给予的非遗补助仅3000元。展示馆所在文化礼堂建在宫庙,排唱戏曲和做佛事共存。南戏传承入校园活动,也只是交由非专业剧团人员教唱越剧表演,把教越剧等同于南戏传承,内容和形式单一。投资近1亿元在建的10处南戏传承研究活动分中心,事实上就是乡镇(街道)文化站,容易会因其多用途而流于形式。
(四)创新发展滞后。温州腔南戏自产生后,很快向南北流布,演变至现代的350来个剧种。也就是说,大多数戏曲是继承南戏而派生的。因此,南戏故里需对南戏文化艺术往多方面创新。为了扶持瑞安越剧团,瑞安一直只编排以越剧演南戏,艺术创新也只是对越剧一家演绎的创新,有失偏颇。目前,瑞安除一家专业越剧团和几家民间爱好者组成的戏曲业余老人活动团体外,与南戏有关的文化产业几乎处于空白。瑞安虽然投入较多资金建设中国南戏城和瑞安主题剧院等项目,但南戏城停留在规划设计阶段,瑞安主题剧院规划做到一半现停滞着,目前来看进展不快,带动产业发展还需时日。可以说,目前的资金投入方向对近期打响南戏故里品牌还见不到效应。
四、瑞安南戏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瑞安文化底蕴深厚,八百多年的南戏文化是瑞安一张颇具标志性的文化名片。针对问题,现就如何进一步促进瑞安南戏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激活传统戏曲的“青春基因”,打响南戏故里品牌,提出四点不成熟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专项规划,强化支撑保障。一要制定专项规划。参照浙江省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的规划和温州市《宋韵瓯风传承弘扬发展规划》要求及我市创建宋韵文化示范县的总体思路,结合有关政策文件,研究出台我市南戏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五年规划和实施方案,涵盖南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产业发展等等,抓住南戏故里打造的重点,明确瑞安南戏文化保护传承内容、政策支持、创新发展项目、产业发展方向等等,列出计划清单,阶段性推进重点工作,确保圆满完成规划目标。二要强化各项保障。强化组织领导,组建完善我市南戏文化传承发展专门领导小组,确保南戏传承中心人员力量到位,建立定期研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强化政策支持。要认真研究省、温州市文化有关文化产业发展、“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实施、非遗文化传承保护等扶持政策,结合瑞安实际,在资金、土地、环境、人才等政策供给给予大力支撑。
(二)营造宣传氛围,打响故里品牌。一要普及南戏知识。建议谋划南戏演艺传承研究活动中心同时要考虑建设南戏知识展示馆向社会大众开放宣传;南戏传承进校园要开展南戏知识普及宣传;全市新建或已建的图书馆、百姓书屋要“植入”南戏元素;同时组织编撰南戏丛书,讲好高则诚和《琵琶记》以及有关南戏的故事,组织观看越剧《高则诚》、瑞安新版《琵琶记》。二要营造故里氛围要在高速口、动车站、机场方向至瑞安入口等主要路段设置南戏故里宣传公益广告,打造几条南戏文化走廊。在玉海古城、东门古渡、塘河月光经济带及公园、旅游景区等处,组织演绎路边秀、河中秀、快闪等融入南戏元素,让南戏“流动”起来,走上街头,深入“草根”,形成故里浓厚的戏风。
(三)重视保护传承,丰富创新内容。政府投入中国南戏城等大项目建设的同时,务必对瑞安南戏文化需保护传承的重点予以高度重视和支持引导。瑞安的南戏“金名片”和“活化石”,是保护传承的重点,要舍得投入以发扬光大,彰显瑞安的南戏地位。因此,高则诚纪念堂的修缮提升、内容更新要及时。抢救“瑞安高腔”这一南戏文化刻不容缓,建议安排专门地块或场所,建设展示馆和排练中心。鼓励支持传承人瞿昭安组织团队传教演戏,加大经费补助力度。艺术方面的传承和创新,要通过筹办系列南戏文化专家参与的研讨会,聘请剧作家创作改编南戏,引进戏曲人才和培养优秀演员,为南戏艺术继承发展注入活力。要以扶持瑞安越剧团为重点,同时兼顾其他剧种来演绎展示南戏,如昆曲、瓯剧、瑞安高腔等,以丰富南戏的内容,避免将越剧等同于南戏、代替南戏。
(四)提速重点项目,推动产业发展。
加快南戏小镇的谋篇布局和建设步伐,提速中国南戏城、瑞安主题剧院、南戏传承研究活动中心及分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重视切实解决推进项目过程的困难问题解决和资金落实到位,整体提升南戏故里品牌打造的硬件水平,以项目带动南戏文化产业发展。推动南戏融入文旅产业发展,建议结合玉海古城改造,在环西山瑞安主题剧院打造南戏主题一条街或生活圈,将南戏元素植入建筑立面改造艺术、茶文化、书画文化甚至文化衫设计和文化虚拟设计等文化产业。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市场化运作参与富含南戏元素的文化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2022年6月20日,袁家军)
【2】《省委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21年8月31日,袁家军)
【3】《中国共产党瑞安市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报告》(2021年12月29日,麻胜聪)
【4】《瑞安市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2月18日,秦肖)
【5】孙崇涛《回眸集》(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6】崔佳《人类戏剧的历史》(哈佛历史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