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剪羊毛与董文用之“剪羊毛”考的故事新编
苑枫 读书一得
偶翻罗斌的《鬼谷子全集· 董文用爱民如子》,文中谈及剪羊毛一词的喻义,发觉此“剪羊毛”非彼剪羊毛,令我眼前一亮。脑海里立马浮现出怪不得近些年来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节目多有“剪羊毛”一词出现。尤其是涉及反腐案件时,时不时就甩出个“剪羊毛”来,觉得这词形象逼真,出新,颇有几分形象感,讽刺味儿。那么这董文用究竟是何许人也?哪方神圣,抑或再造金身?竟然赋予这牧民养殖业的生产环节用语以新意。如此创意,时至今日,还用到反腐工作上来了呢?或许还有些什么来历,也未可知?

这疑问让我灵机一动,脑洞大开的是有句旧话叫“教书先生查字果”,我来个现代化的吧,何不问问“百度”或“浏览器”这百科全书呢?随手打开电脑,这一查一问,方才恍然大悟,真的是确有来头。就想把这小儿科似的“发现”,也让如我者关心书报的人们知道知道,可又怕误传了这一孔之见。还是谨遵先贤教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求真不得不再翻阅《元史·董文用传》核实,甭说,果有董文用“剪羊毛”一说,再翻阅一些小册子,也有印证。
书载:董文用,字彦才(材),元代名将董俊之三子,学问早成,二十岁以辞赋中选,主管文书,宪宗三年即1253年从军督运粮草,宪宗七年为太子讲经,1264年元世祖选任他为西夏中兴路行省郎中,意在安撫受到连年累月,倍受战争之苦的百姓。他不负所望,施行一系列招抚离乱的百姓,出山复业,鼓励务农,开渠引水,灌溉农田等等地方政策,安定一方,致富一邦。后来被调去山东等地,他每到一处,都受到民众欢迎,他的政绩号称为:大明朝“天下劝农使之最”。

正因为政绩卓然,深得朝廷重用,在他任礼部尚书一职,管理秘书监时,面对中书右丞卢世荣搜刮民财,暴富谋官,结交贪婪苛刻之徒,盘剥百姓,搜刮民财,邀取功名,还竟然公开说:“如果让我制定办法治理钱财,应该比常年增加一倍……”。
元世祖听信他的大话,让群臣公议。慑于权势和皇帝信任,心有余悸,面面相觑,三缄其口而不敢言。 董文用见状,气愤不已,大胆地站出来,直言不讳地质问卢世荣:敢问中书右丞,这笔钱财是取自右丞的家中呢?还是取自老百姓呢?要是到你家去取,我不敢多问,若是取自于民众,我倒要好好说几句。
比如牧羊人吧,正常情况下一年才剪两次羊毛,如果牧羊人月月剪,十天半月剪,再接着三天两头剪,进而天天剪。羊必定痛苦难熬,致使夏天不能防蚊虫,冬天不能御寒冷,必死无疑。羊死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以后呢?羊都没了,还去哪里剪羊毛呢? 当今老百姓因连年战乱,生计难维,钱袋子本就空空的了 ,适量征收,都唯恐剥夺殆尽,生民难以为计,若要强行征收,老百姓怎么受得了呢?况且咱国家圣主奉行“民本思想”:国以民为本,民乃是官的衣食父母。怎么可以这样盘剥“父母”呢?你这么对待民众岂不是既害民又误国吗!这做法那里是帮助圣主治理国家,分明是要激起民愤,引出“陈胜吴广”啊!一番话,问得卢世荣哑口无言,皇帝震惊!这时,丞相安童见机插话,对在座的官员们高声称赞董文用说:“董尚书真没有白拿国家的俸禄。”于是大臣们众口一词:高呼董尚书说得对!

董文用的一番话驳斥了以卢世荣为首的贪官,也提振了众大臣的勇气,折服了皇帝。于是剪羊毛这民间的俗言俚语,一朝出彩而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成为官员盘剥百姓,搜刮民财,捞取民脂民膏的代名词。我们怎么能不佩服董文用的创意吧!
从此,这剪羊毛一词以其无限生机和活力沿用开来了。
近些年来,尤其是这信息时代,网络语言时不时就多有旧词新解,创意更新,令人耳目一新。时代感令人不能不为这喻义翻新的词汇点赞有佳!笔者何妨不也拼凑几句凑个热闹,赞一赞呢?
赞词语创意翻新:
古有仓颉造字说,许慎说文巧琢磨。
有光简化成新宠,文用创意更堪歌。
苑枫 2022.7月28日

附录:
元史董文用的一段对话原文:幸臣卢世荣,主赋敛,诏廷臣集议,众莫敢言。公时为翰林集贤学士,诘之曰:“是钱若不取于民,倍入之利将安出?譬之牧羊,每岁但可再剪其毛,若时复三薙(ti)其毛,羊主得虽多,而羊死寒热矣,取民者亦然,日削月朘(juan'剥削),邦本先蹶,宁复有财可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