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报,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秧”;所谓“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福利果报。如六趣中人天之福报。《增一阿含经一》曰:“虽受梵天福,犹不至究竟。”百论上曰:“福报灭时,离所乐事。”《大乘义章九》曰:“依智起福,依福起报。”
【2】福德报应。《史记·张仪列传》:“夫造祸而求福报,计浅而怨深,逆秦而顺楚 ,虽欲毋亡,不可得也。” 隋张公礼《龙藏寺碑》:“故知业行有优劣,福报有轻重。”《新唐书·王缙传》:“国家庆祚灵长,福报所冯,虽时多难,无足道者。”
常常有人羡慕:某人的福报真好,家世风光,子孙多又孝顺,要金钱有金钱、要爱情有爱情、要事业有事业、要官位有官位;为什么他什么都美满?我怎么什么都要不到?是不是上帝偏心,把世间所有的好运都给了他?其实,福报不是神力可给予的,福报是自己努力得来的。怎样才能有福报呢?
百善孝为先,所以孝亲为修福第一要务,人间第一福德。文昌帝君曾作《元旦劝孝文》称孝为人间第一事,舍此一事,并无功业。佛教很多法师多次提到孝亲尊师的重要性,并称为根基。可见孝亲的重要性。
世法、佛法都从恭敬中来,一分恭敬得一份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无论对人对事对物都要恭敬。对好人、善人,要常常亲近、侍奉、学习,自然得利益;对坏人恶人要恭敬地远离,把他看作佛菩萨的化身来教化我们,不让我们导其复辙,所谓敬而远之;对事恭敬,就是务求竭尽全力,尽善尽美,不留遗憾;对物恭敬,就是要珍惜、爱护、小心使用,惜物就是修福。
邪淫障碍我们的道业、消耗我们的福禄、破坏我们的家庭。何苦为满足一时的冲动而以一生的幸福为代价,更何况那亿劫轮回无有出期的地狱苦报。
有的人虽然家财万贯,由于浪费奢侈,不懂节约,最后免不了穷困潦倒。周武王曾感叹:“像纣天子这般奢华,竭天下之财以穷己欲,安有不亡国者!”,秦始皇生前修建极其奢侈豪华的皇陵,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结果秦朝二世而亡。的相反的,有些人勤劳节俭,所以福报随之而来,如台塑企业王永庆先生。
有的人,事不关己绝对不过问,不与人结缘,当然也不会有好运气。有的人,只要行有余力,就热心助人,也不希求他人回报,但是好运都会降临,让他平安顺遂。想要有福报,必须先播撒福报种子,比如积极参与利益大众的善事,热心助人等事情,所谓“助人者,人恒助之”,多种一点善因缘,就是修福报的方法。
一个人有多少福报,可以由自己决定。《阿含经》记载,有一位小沙弥,本来应该夭寿的,因为一念慈悲,救了许多受困水塘的蚂蚁而延寿。一念善心,可以消除罪业;一念慈悲,能够增加功德。有人“拾金不昧”而获得福报,有人“不贪不义之财”而得到善缘,有人“救苦救难”而消灾免难,可见能够慈悲喜舍,福报就会到来。
许多人害怕自己的利益受损,不愿意吃亏,那是心胸不够宽广。吃亏奉献是一种无私的、真心的付出,是一种欢喜的、不求回报的道德行为。如果我们常抱持着你是好人,我是坏人;你是对的,我是错的;你很伟大,我很渺小;快乐给你,苦恼给我;富有让你,贫穷我受的态度,尊重对方,处处为对方着想,必能获得对方由衷的敬爱。
不必羡慕别人的福报比我大,也不必研究别人的福报从那里来,胡适之先生说:“要怎么收获,先要怎么栽”,已经种下勤俭、结缘、喜舍、奉献的种子,自然能收到福报的果实。
第一,长寿:仁者寿,仁慈(慈爱动物,不杀生命)的人才长寿;
第二,富贵: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
第三,康宁:身体健康,心地安宁;无畏布施(让众生人远离恐惧、怖畏和痛苦,比如放生,布施医药等等)才能健康长寿,修清净心才能得安宁。
第四,好德:随时布施行善,广积阴德,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宁静;
第五,善终:能预先知道自己的死期。临命终时无有痛苦和恐惧,来生得善道,行善积德才能感生善道。
获得具足七德之善趣,具足八瑕十满的珍宝人身是最大福报;出生立即遇正法,具有如理修持之自由是最大福报;能令上师生欢喜,日日夜夜之中行正法是最大福报;闻思佛法,如理修持,生起真实的出离心是最大福报;发菩提心,为众生传妙法,成办他利无有厌倦是最大福报;能以无偏大事业,令诸有情一同成正觉是最大福报。
福报不同于福气,福气是在世间上得到一点福力而已,而福报包含世间福和出世间的福。它来自于修行的功德力,必须具备优良的前因,才会结下诱人的福果。
供养三宝是种福田的方法之一,属于修恭敬心的“敬田”,分别是指「供养佛宝、供养法宝、供养僧宝」;佛是真理的发现者,法是真理,僧则是弘扬真理的出家人。供养佛者得大福德,速成阿耨菩提,令诸众生皆获安乐;供养法者,增长智慧证法自在,能了知诸法实性;供养僧者,增长无量福德资粮,致成佛道。
所谓“供养”,也不只是用财物来供养,例如对佛陀的“十供养”: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对法宝的“三供养”:身体的礼拜、口头的称赞、意念的观想;对僧众的“四供养”: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等等。世间的财富,只能解决我们物质生活的问题,而佛法僧三宝则能解决我们生命的问题,救拔我们出离轮回痛苦,是精神内在的财宝,所以对于三宝,不但要恭敬皈投,更要勤修供养。
供养的意义有二层:一是以能舍、喜舍的心取代悭贪吝啬,成就他人的安乐;二是对于三宝见贤思齐,藉著供养的形式,期许自己向诸佛菩萨学习度众生、修菩萨行。
供养三宝是每一个佛教徒应有的责任,清净庄严的佛宝能启发众生的法身慧命;三藏圣典的法宝,能破邪显正,开启智慧;僧宝则是住持圣法,利乐有情。众生在无明中须要佛法来破除愚痴黑暗,点亮心中久已熄灭的慧灯,导向那清净安乐自在的觉岸。
《杂宝藏经》云:「若有人能信心清净,以一掬水,施于佛、僧及以父母、困厄病人,以此功德,数千万劫,受福无穷。」
《布施经》云:「若以上妙饮食供养三宝,得五种利益:身相端严、气力增盛、寿命延长、快乐安隐、成就辩才。如是南赡部洲,一切众生、父母妻子、男女眷属,如上布施,随愿所求,无不圆满。」
《盂兰盆经》云:「若能以饭食、卧具、医药供养十方僧众,藉此十方僧众清净共修,功德回向之力,能使供养者,往昔七世父母、六亲眷属得远离三恶道,现世父母及其本人,长寿无病无恼,衣食自然具足,身心安乐。」
《增一阿含经》卷一云:「能施众僧者,获福不可预计。」
1、作种种罪过,轻者立即消灭,重者也得减轻。
2、常得吉神拥护,一切瘟疫水火寇盗刀兵牢狱之灾,悉皆不受。
3、夙生怨对,咸蒙法益,而得解脱从前所,永免寻仇报复之苦。
4、夜叉恶鬼,不能侵犯。毒蛇饿虎,不能为害。
5、必得安慰,日无险事,夜无恶梦。颜色光泽,气力充沛,所作吉利。
6、至心奉法,虽无希求,自然衣食丰足,家庭和睦,福寿绵长。
7、所言所行,人天欢喜。任到何方,常为多众倾城爱戴,恭敬礼拜。
8、愚者转智,病者转健,困者转亨。为妇女者,报谢之日,捷转男身。
9、永离恶道,受生善道。相貌端正,天资超越,福禄殊胜。学业有成。
10、能为一切众生,种植善根。以众生心,做大福田,获天量胜果。
11、消除疾病、延长寿命。
12、善业善缘增长,恶业恶缘缩短。
13、增长福德智慧资粮。对工作、事业具有增上缘,使工作事业更加顺利、兴旺发达。
14、能够超拔故去的人,使其永脱恶道,转生善道。
15、使无子嗣者如愿以偿得生子嗣。
1、香供养:心神安宁,身体洁净;三业清净,多闻妙法。
2、花供养:处世如花,见者欢喜;身常香洁,欢喜真理。
3、灯供养:处世如花,见者欢喜;身常香洁,欢喜真理。
4、涂供养:身心清净,相貌庄严;远离烦恼,人缘良好。
5、果供养:远离瘟疫,不受灾害;享受快乐,早证佛果。
6、茶供养:口齿芳香,永离渴爱;安乐少病,具大福报。
7、食供养:力大无穷,寿命绵长;众人爱乐,辩才无碍。
8、宝供养:事业圆满,内心明亮,所有安全,不遭破坏。
9、珠供养:相貌庄严,风度美好;破除悭贪,速证圣果。
10、衣供养:怀惭愧心、皮肤洁净、色泽柔美、具有方实。
法供养得聪明智慧,助众生开悟,助众生证果;只要有供养的行为或心,便可积累非常大的功德。法是佛母,佛是由法而成就的,从凡夫到佛的一切断证功德,都是由法而来;《普贤行愿品》中普贤菩萨言及“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僧宝是一切世间供养、布施、修福的无上福田;供僧就是一种清净的供养,让众生当下远离烦恼,除心束缚,得清净心。发心设斋供众成就道场,不仅能广结善缘,减轻业障,长养布施喜舍之心,更为当来深植出世的菩提善因。
1、衣服供养:得庄严相貌。
2、饮食供养:未来在修行的道路上不会缺乏资粮。
3、卧具供养:未来在修行的道路上不会疲厌劳顿,可以精进修行。
4、医药供养:未来自己修行的时候,不会体弱多病夭亡,可以福寿延绵,专心修行。
三门奉献、依教奉行,可以说是对三宝最好的供养,是我们证入诸佛功德海的捷径。
无始劫来,我们陷于轮回之中不能出离,就是因为强烈执持于“我”,现在誓将身语意三门恭敬奉献三宝,能有力地驱除我执,令三毒烦恼无所依附,障缘无从生起,自己能顺利地发起菩提心。以身语意三门供养上师三宝,也就是彻底的皈依。
将自己供养三宝后,唯一任务就是依教奉行去利济众生。我们如果完全舍弃自我执著,皈命于诸佛菩萨,以坚信受持圣尊的一切教言,很容易藉此截断自之烦恼相续。进一步则如模印中所有花纹,无余皆印于载体上,圣尊之功德也能印现于自相续。
供养佛陀,可以用十物供养(十供养),即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
1、香供养:香能通气养神,传达境界;燃香时,香自灭而留香与人,这就是佛教中舍己为人的精神,所以燃香不是要烧香给佛陀,而是我们要懂得香的精神。
2、花供养:花能清心养目,所以读书人多喜欢在案头上摆瓶花,增加读书情趣。用花供佛,庄严佛堂,或每日在花瓶中插些鲜花,清香扑鼻,让人醒心悦目;庄严的佛堂衬上几朵淡雅芬芳的花,恭敬之心,油然而生。于十供养中,花代表著物质供养;在佛教里,常可听到佛在灵山“拈花说法”这句话,可见花与佛教关系甚大。
3、灯供养:灯并不完全指电灯,比如蜡烛,油灯之类能照暗为明的东西,都属于灯供养的范围内。佛陀传法,如一灯传一灯,灯灯皆明,灯灯无尽,所谓“一灯能续千灯明”;灯又有去暗投明之义,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做一盏暗路中的明灯,驱除幽暗的世界,光亮宇宙大地。
4、涂供养:“涂”梵语,即水。经云:“水能离垢得清凉。”水不但能洗除众垢,令物清净,并且水还具有和合性,无论大江、小溪汇聚一方,皆成一体。所以用水供佛,洗己心垢,三世罪障悉荡涤,心既清净,自性现前,又何叹成佛路远呢?
5、果供养:“果”指水果,大众用新鲜可口的水果供佛,功德巍巍;“果”又有结果的意思。
6、茶供养:茶能退睡魔王,人若昏昏欲睡,一杯好茶在手,精神百倍;此指示学佛者,昏沉不得,须时时省察自己,检讨自己,每日举心动念,所做所为是否正确。
7、食供养:用饭菜供佛,表恭敬之心,且含义深广。佛子在供饭时,以七粒饭出食念曰:“法力不思议,慈悲无障碍,七粒遍十方,普施周沙界。”另加咒语三遍谓:“佛法之理深妙,不可以心思,佛法之事希奇,不可以言议。”
8、宝供养:金银财宝拿出门,处处皆可用。一个人若有了“信”,于己有信;对师长、朋友们守信,不欺暗室,无愧衾影,则人敬如神,待若上宾。
9、珠供养:珠者表圆,学佛的人做事要圆满,待人要圆融,不可有所偏差,有所不圆。
10、衣供养:即用衣服供养三宝;衣在此引申著依靠之意。从事上说,衣服须穿著在身上,才能显出衣体的好坏;从理上说,学佛的人,须依佛、依佛经、依靠出家人,按照佛指示的路径去实行,才能得到究竟解脱。
1、如说修行供养:依照佛陀宣说的种种法门修行,即佛经流通分经常出现的“依教奉行”,或是“信受奉行”。
2、利益众生供养:凡是对众生有利的事,我们应积极实践。见到他人有难,主动给予解救、帮助,使之远离痛苦,获得安乐,这也是供养诸佛的修行。因为佛菩萨是为利益众生而出现于世,我们能利益众生,就是在为佛菩萨分担职责,就是对诸佛最好的供养。
3、摄受众生供养:许多人对佛法有误解,若直接对他们介绍佛法,很可能有排斥心理,这就需要先摄受他们。佛法中有四摄法门,分别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布施,是见到他人有物质或精神方面的需求,积极给予帮助,供其所需。爱语,是本着柔和关爱之心,以真实、利他的语言令人欢喜。利行,即一切行为都对他人有利,不会对其构成任何伤害。同事,即以与大众同样的身份参与其间,使之产生认同感。倘能按四摄法门行事,必能与众生广结善缘。当对方从内心接受我们,了解我们的善意,并将我们视为良师益友之后,再向他们宣说佛法,就能使之乐于接受,而不会有那么多心理障碍了。
4、代众生苦供养:以同体大悲的精神,将众生和自己视为一体。很多时候,我们并非无力帮助别人,而是因为自他的分别,使我们不能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自然也就不会积极主动地替人分忧解难。我们自己生病时,会千方百计地设法治疗。可当他人生命垂危时,我们也会那么急迫吗?也愿倾己所有帮他治疗吗?也愿意代他承受病苦折磨吗?如果我们能时时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一点一滴地努力去做,就能逐步化解自他分别,逐步和众生融为一体。那时,就能真正感受到众生之苦,感受到切肤之痛,而不仅是在口头说说。
5、勤修善根供养:即通常所说的“众善奉行”。善行的内容很多,如皈依、供养、忏悔、护生、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及智慧等等。凡是对自己和众生有利的事,都是我们应该修习的善行。这种修习是长期的,不是几天可以达成的,必须勤勤恳恳、坚持不懈地做下去。
6、不舍菩萨业供养:不舍,即不放弃。身为大乘学子,必须发菩提心,行菩萨行。菩萨行,主要以六度四摄为主,根据众生的不同根基,方便善巧地给予帮助。这种帮助,也是尽未来际永不间断的,绝不半途而废。
7、不离菩提心供养:菩提心,是自觉觉他之心,也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由大悲心而来。在完成自身觉悟的同时,积极帮助他人获得觉悟。发起菩提心之后,我们的所作所为,乃至起心动念,不能有刹那离开这一发心。否则,即使行善,也只是普通的世间善行,只能感得人天小果,有漏之因,无法成为佛果资粮。正如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中所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名魔业。”
供养僧人,可以从四事供养:即饮食、衣服、卧具、汤药;因僧侣在修行的前期需要摒除一切外缘,所以就无法自谋生活必需品,需要信众的布施。布施这样的僧侣是有功德的,帮助他人修行就是助人成就,如能如此发心布施,功德殊胜。
1、衣服:袈裟,抵御寒暑的僧服等。僧服具有严肃僧众威仪的作用。
2、饮食:种种浆水,如果浆、蜜浆、醍醐、甘蔗、葡萄等浆,以及米面、酥酡、肴馔等食物。供养饮食可以让僧众安心修行,证悟菩提。
3、卧具:床褥、枕席、坐垫之类。这些物品可以帮助僧众调摄身心、将养劳苦、以进道行。
4、医药:冷热、甘苦、辛酸、草木诸剂,及金石、丹砂之类。这些药物可以帮助僧众治疗温寒、湿燥等疾病,可让僧众长久住世。
世间五福的果报,它的因果关系如何:
第一福:长寿。果长寿;因是好生护生之德,施他饮食。
第二福:富贵。果富贵;因是施财施恩于他人。
第三福:无病。果无病;因是施药戒杀,心慈无害。
第四福:子孙满堂。果子孙满堂贤孝;因是多结良缘,爱惜大众。
第五福:善终。果善终;因是有修有养,修行福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