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阅读导语) 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他们制作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能把石料切成整块大石碑,又能把石块雕刻成各种形象。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再其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摘录自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

一座桥建起来了,就平添了一处风韵。一处古桥群矗立在了这里,于是就有了白杨树街的前三皇后五帝———那就是历史。
一一作者题记
在宜阳文史记载中,白杨古桥群占据了辉煌的一页。除了阎家桥外,东济桥、中济桥、西济桥、遍觉桥(又叫西寺桥),无一例外都是白杨树街上的。其实,白杨树街的桥远远不只这些,蔡家胡回的卖草桥,杜家河沟桥,南寨门、西寨门桥,都和白杨历史撕扯不断,都有着着各自不同的离奇传说,甚或是与鬼与仙有关的故事。单是“一步过三桥、过桥不见桥”的东济桥,那里的山陕会馆、国槐抱春等,故事可就是一摞摞一串串。白杨的石桥,均为青石质料,青石拱券,青石栏板,青石望柱,连榫头也是青石的,无一例外。它们大都修建在明代中后期,明万历年间居多。而最早的恐算是“”一步三桥”的东济桥了,是在明代早期。原来桥下右侧有石碑落款,文革时被人砸坏不知所踪。这几座石桥在东西向的大街上,跨度4一6米,桥高3一5米,桥宽5一7米,均有雕饰,拱顶处有虎头饰,栏板上有二十四孝图,望柱上有莲花样饰,简单明晰。可惜后来均遭破坏,无有幸存。

我不止一次,无数次,无无数次走过老家的石桥,因为那是她有别于其他村镇的唯一。我为她骄傲,为她自豪!我伸手触摸桥栏上的望柱,东济桥、西济桥、中济桥上各有三个稳重工整的大字,看到它们,内心深处有一种刻骨铭心的悸动:这桥就是历史,是白杨树街亘古久远的记忆。
这是一群名副其实的青石桥,我惊诧于古桥的完美构造:拱形的桥身,半圆形的弧度是古桥最柔媚的曲线。像一排彩虹,横卧在东西向的大街通衢上。南北两头,犹如耳朵,聆听水起水落;又似眼睛,笑看云卷云舒。老家的古桥群,全都姓石:石板、石栏、石柱、石块、石头,即使衔接处的榫头也是青一色的石头,像艺术品,巧妙组合在一起,坚固坚硬,默默不语,陡然增添了几分灵动和魅力,还有深深浅浅的浪漫和诗意!

如今,大青石铺就的桥面上,早已失去原来的容颜,沥青、水泥浇筑的垫层,早已掩盖了最初车辙轧过的痕迹。往昔的车水马龙,肩扛手提,轿抬驼运,还有那南来北往、东行西去的官商客旅,文人雅士,如今都湮没于匆匆脚步、声声叹息、袅袅乡音之中。此时,走在桥上,脚步必须是轻轻的、缓缓的,否则恐会叨扰清风明月,恐会把沉睡的历史老人搅醒。
桥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当大地充满沼泽、遍布沟壑时,当人们行走的小道或大路被阻断时,智慧的祖先伫立在水边思考破解之法,于是就有了林林总总的桥:赵州桥、泸沟桥、金水桥、长江大桥……桥弥补了破裂,方便了运输,沟通了交流。白杨树街的古桥群,何尝不是这样?街内南北几道河贯穿而过,寨壕沟水四季不断,没有桥生活肯定不方便。到了现代,桥不但依然存在,而且建得越来越多,越来越长,越来越高,越来越漂亮气魄。

这不,白赵公路一改道,颇有名气的遍觉桥被冷落了。她孤独无助兀自站立在那里,似乎一下子苍老了许多,也更加重了她的历史沧桑感。古桥年轻时候的俊俏和娇容,甘于为人辛苦为人忙的担当和阳刚,也只能在拂去历史的尘埃之后去慢慢品味和体会了。
老家白杨树街的古桥群,她没有钢筋混凝土的坚固,也没有雕龙画栋的华丽,唯有用敦厚朴实的青石板、青石条,默默书写出了属于自己的历史。走在桥上,一种莫名的踏实感油然而生。不经意间脚步放慢了,思绪飘飞了。
沉思,远眺,驻足,凝望……

作者简介:蔡宁武,男,1953年生,中共党员,退休干部。早年从事教育和新闻报道工作。曾在河南日报、洛阳日报,河南电视(电)台、洛阳电视(电)台等新闻媒体发表新闻稿件许多篇,著有《昨夜星辰昨夜风》。

主播简介:吕丛利,宜阳县白杨镇人,用声音传递温暖,以朗诵致敬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