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夕阳浅唱)
那笙 那约 那婚
杨进文(苗族)
苗族的风俗习惯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我们苗族的婚恋风俗,感受一下别样的苗族风情。
“芦笙舞”
相传古时候的尧帝很爱听音乐,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仔细倾听周围有没有悦耳动听的声音。
有一天,尧帝出外游玩,走到一个深山谷中,忽然听到“儿列限吾,列欧限鸦欧列列”的声音,越听越觉得美妙至极。于是,他便向发出声音的地方走去,原来是一股清泉水从岩洞里流出来,再仔细一看,岩洞里面还有几根芦竹,声音就是泉水流经岩洞里的芦竹时而引发的。
尧王回到殿上,便立即传下圣旨,并召集所有会制作乐器的工匠,一齐来到那深山峡谷泉水洞前,要求巧匠们将那天籁之音“复制”出来,他们经过反复比试,终于用长短不一的小竹子把乐器制成功了。尧帝听后果不其然,而感到特别高兴。他将这件乐器取名叫做“芦笙”。
地处湘桂边境苗家侗寨的芦笙舞,是古朴独特的一种舞蹈形式。据湖南《城步县志》记载:“(芦笙舞)于清乾隆年间从贵州传入城步苗乡侗寨。芦笙舞一般在元宵、中秋等民俗节日里进行。表演时人数不限,男子边吹边舞,女子边唱边跳……”三百多年来,芦笙舞这种艺术形式越来越受到侗苗同胞的喜爱。

芦笙舞的表现内容“五花八门”,且耐人寻味。既有歌颂历史上民族英豪的内容,又有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还有恭贺喜事,均得吹起芦笙“跳之舞之”,乐在其中。其表演形式通常分为环圈式、队列式、环圈与队列“串插”进行。
大芦笙高达4米,有一对脚支撑在地上,站着直吹,不便舞动。一般的芦笙为1米左右。中音芦笙与高音芦笙吹奏者在周围环绕圆圈,怀抱芦笙,边吹边舞,鼓笙齐响,舞步齐作,声音宏亮,节奏明快。
苗族芦笙舞以热情奔放见长,而侗族芦笙舞以细腻优美取胜。舞者腿部和膝节常微弯且富于弹动性,同时两脚左右跨步交叉前进,身体上端向前稍弯并很自然地随脚步左右前后摆动,而其重心又很灵活地放在左脚或右脚上,一副“潇潇洒洒、洋洋得意”之形态。
脚步伴着音乐,或摇摆,或旋转,或矮步进退,名目“巧立”,“洋相”百出,变幻多端,热情奔放,舞姿矫健活泼,令人十分“眼馋”,从而表现出侗苗同胞粗朴狂放的性格和直率的喜怒哀乐情绪。芦笙舞具有浓醇的民族特点和风格。
长期以来,侗苗同胞一代传一代,学着吹芦笙,跳芦笙舞,芦笙舞,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芦笙舞从音乐到舞蹈,都蕴含着一种沉缓、凄楚的情绪。据说是苗族古史传说中苗民负重在泥泞的路上行进,举足维艰的动作,配上呜咽咽如泣如诉哀怨笙声,仿佛是一种历史的追忆;仿佛是在向人们展现一轴活的历史画图。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当然新时期的芦笙歌已注入了现代元素。芦笙歌《花桥流水》其歌词大意是:“风吹歌声飘,飘过吊脚楼。吹起你的芦笙,妹妹我唱一首。等到太阳落山,看那春光早,喧闹了枝头,花瓣颜色好,阿妹更娇羞。看那春水流,流过小桥头,风吹歌声飘,飘过吊脚楼。吹起你的芦笙,妹妹我唱一首。等到太阳落山,我就跟你走,带上我的米酒,哥哥你尝一口,甜在你眉梢,醉在我心头……”
而如今,侗苗同胞正踏着时代的“舞步”,用自己心爱的芦笙吹响乡村振兴的“集结号”,一桩桩喜事临门,棚户改造,异地搬迁落地生根。于是,芦笙舞亦在苗侗山乡越跳越欢……
“草标幽会”
点击阅读-苗家“草标幽会”
招郎入赘
招郎入赘的习俗,在我们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已有数百年历史。
入赘对象的选择和确定形式多种多样,或青年伢子主动上门求婚畅叙衷肠;或年轻姑娘自己物色“公开招标”;或经红娘牵线搭桥;或是父母与女儿共商大计,结为百年好合。
于是,苗乡城步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嫁崽”、“娶郎儿”的喜人场面。一些有崽有女的人户,亦心甘情愿地让儿子外出“落户”,让女儿的心上人“进门”,成了苗家山寨里的一道特别的民俗文化风景线。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苗乡入赘之俗也在不断更新完善。无论是纯女户,还是青一色“带把的”(男孩),只要一对恋人你情我愿,全寨子里的男女老少都为其大开绿灯,能享受一系列优惠条件。
譬如男女经过相恋,到了瓜熟蒂落时,一旦选择了良辰吉日,女方父母则要宴请亲朋戚友前来“提亲”,鞭炮阵阵,祝福声声,双方的长辈团聚在一张大圆桌上,握手言欢,举杯共祝:“新婚夫妻早生贵子、白头偕老!”
吃罢早宴,新郎迎着朝阳,迈着健步,带上大量礼品在兄弟姐妹们的陪伴相送下,一路上说说笑笑、高高兴兴地来到女方家。
女方家人热情地放着鞭炮迎接,由德高望重的族长将新郎官带到堂屋里,休息片刻后,就给入赘者装扮成“妆郎”——从头到脚更换新衣服,并扯着长声,唱起《妆郎歌》:“放喜炮吔喜洋洋,请来新郎坐华堂。亲戚朋友来祝贺,看我今天来妆郎。头上加冠状元相,身穿马裤福禄长。一根玉带软绵绵,系在腰间生状元。袜子一双绣鸳鸯,左鸳右鸯配成双。一双登云鞋,仙女做下来,新郎穿过后,步步踩金阶。百般式样都到齐,妆就新郎貌堂堂。今日恭喜你新婚夫妇白头到老,地久天长。”

接着由新娘的父母主持婚礼,由家户长作证婚人,新婚夫妇相互表硬态:将自己的爱情进行到底!然后,一阵鸣炮过后,父母当着众人开诚布公:我娶来的郎崽就如同自己的亲儿子,任何人不能另眼相看!
洞房花烛之夜,女方家长取得新来初到的“儿子”同意,就邀请同族父老为其按女方姓氏和辈份重新取名,同辈男女以兄弟姐妹相称。上门女婿享有女方家庭成员同等的财产继承权。所生的子女既可随母姓,也可以随父姓。所以,不少人家三代男女,均为同姓氏。家庭成员之间彼此互敬互爱,和睦相处情意浓浓!
苗乡入赘的历史已久,过去由于山高林密,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山寨里的青年男女在生产生活之中擦出了爱情火花。经过一来二往,相互倾诉衷情,谈婚论“赘”,坠入爱河。其时,男方父母也就“网开一面”。有的家庭连续二、三代都是上门入赘的。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有一位堂伯父是从邻县武冈的石铺头夏家来上门入赘的。他从小练武学医,后来成为当地有名气的“水师”,精通治疗跌打损伤,擅长于草药治病,具有药到病除之奇功,尤其是对骨折损、无名肿毒、烫伤及绝蛇单,俗称虫疮,具有独特的医术。那时,周边几个县的患者来登门求医。
光阴荏苒,时至八十年代,伯父的女儿杨小凤长成一个落落大方的姑娘,时有牵红线者上门,但她总是“不满意”。两年后,人们才知道她的“小九九”,原来,小凤姐是一个好孝女,她心里想:父母养育了我,理应赡养老人度晚年。与她青梅竹马一块儿长大的现役军人肖国华善解我堂姐之意,他俩常书信传情。对越(南)自卫反击战胜利之后,国华探亲回家之际,他遵守承诺与小凤喜滋滋地到当地民政部门领回了结婚证,踏上了红地毯。
入赘是苗家的一种传统习俗,而如今注入了现代元素,入赘者改姓换名无所谓了。男到女方家入赘成婚,早已成为苗家的一种正常婚姻关系。(2022.8.20)
(图片由作者提供)
高安、纳兰珠儿《花桥流水》.mp4
推荐阅读:
点击阅读-杨进文作品
作者简介:杨进文(笔名先进文化),男,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人,苗族,城步作家协会会员。常在《中国绿色时报》、《湖南林业》等报刊上发表文章。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