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曹印象
刘晓东
知道振兴办事处有个前曹村,还是在乡镇工作的时候,那时的前曹就已经成为综合治理的亮点村。我曾经多次和同行或同事们到这个村参加学习,这里和谐的干群关系、精良的服务设备、完善的管理制度让我们惊叹不已。
再次走进前曹,却是因为马周,这个被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所推崇的唐代著名的布衣宰相。在茌平这块土地上,曾经生活多如星河的名人,他们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和蓬勃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马周就是其中优秀的代表人物之一。
马周,字宾王,1400多年前就生活在前曹村。他少年时父母双亡,但是学习刻苦,并且树立了远大的理想抱负。靠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终精通了《诗》《书》《春秋》等书籍。苍天不负有心人。贞观五年,做为家客的马周因替中郎将常何上疏,而受到唐太宗的赏识,从而走上了辅助朝庭治国安邦的道路,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和延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因而成为一代名相,流芳百世。
前曹村党支部、村委会充分利用马周这一历史名人带来的效应,积极开展马周精神的传承和宣扬活动。在村里成立了马周文化研究会,建设了马周文化广场,设置了马周文化展览馆,整理了家谱,出版了多本有关马周事迹的书籍,在当地引起了很好的反响。现在整个村庄呈现出一种蒸蒸而上的发展态势,2015年来更是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名噪一时。
马周坚韧不拔的精神造就了前曹村今日的辉煌。马周少年时成为孤儿,生活困苦不堪,靠吃百家饭长大。正是因为这样的艰苦条件,让马周从小知道了底层人民的艰苦和生活的不易,培养成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而现在的前曹村支部一班人,继承了马周的这一精神,致力于带领群众发家致富。自2010年开始,前曹村分三期实施新村建设,第一期投资6700万元建成7万多平方米的沿街楼,实现家家有门市楼;第二期投资8000万元,建设13栋住宅楼,拆迁户、适龄青年都分到新楼房;第三期投资4000多万元,完成7栋居民楼及文化设施和广场、喷泉等娱乐场所建设。让村里的百姓彻底告别了砖瓦房,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实现了“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的梦想。这里面的艰辛和付出,只有以马立岭为首的村领导班子才能体会。当年马立岭躺在病床上进行心脏手术的时候,牵挂的还是工地,还是百姓的家园。在内忧外困面前,马立岭那瘦弱的身板,像青松一样挺直,他为前曹村的发展披荆斩棘,遮风挡雨,践行了自己入党时的誓言。现在的前曹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一步步快速发展起来,集体固定资产已高达两亿元。
马周豪爽的性格影响了村班子舍小家顾大家的热情和决心。当年马周在新丰城受困于客栈时,让店家拿来五斗酒。除了自己饮用外,还把剩下的酒用于洗脚,将山东人豪爽的性格展现地淋漓尽致。而马立岭做为马周的后人,将这一特点发挥到极致。在村子发展的关键时刻,他从来没有犹豫过,杀伐果断,雷厉风行。长期经商的经历,让他能够敏锐地掌握住商机;多年的干部经验,让他知道如何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建门市搞租赁,办超市谋效益,他利用各方面的资源,想方设法发展经济,推动村集体和群众共同提高,共同富裕。而他却将自己日进斗金的厂子亲手拆掉,以方便村里的建设。群众的楼房建起来了,道路通畅了,可他的儿子却足足好几个月没有理他。这种痛苦的滋味,也只有马立岭自己知道。“为了群众的利益,我受点苦,吃点亏算不了什么。”这就是一位老共产党员的觉悟,更是马周思想在他身上的具体体现。类似的经历在村班子其它成员身上都发生过,可是他们都服从班子的决定,不搞特殊,不谋私利,为前曹村的发展默默地付出着。
马周忠贞不渝的作风演变成前曹村班子一心为民的行动。据史料记载,马周曾多次向唐太宗上书,针对当时存在的诸多重大问题进行利弊分析,详细论述了自己关于治国理政的思考,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在整顿交通秩序、理顺人才选拔渠道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唐太宗这样评价他:鸾凤凌云,必资羽翼。股肱之寄,诚在忠良。马立岭和班子其它成员的手机号码都对外公布,并且是24小时开机。村里的群众或者是周围的商户有什么困难,一个电话打过来,随叫随到。他们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事事从群众的角度来考虑,例如雨季来临,提前疏通沟渠;新学年到来,协调孩子入学等等。同时他们还通过开展“好婆婆好媳妇”“五好村民”等评选活动,在村里形成了孝老爱亲、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开设了图书馆,内有藏书3000余册,免费向公众开放,满足广大居民的阅读爱好。投资1000余万元,建设占地12.1亩的幼儿园,方便周围的孩子入园。还成立秧歌队、舞蹈队、锣鼓队,设立了棋牌室、乒乓球室,不断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要。
马周的一生虽然很短暂,但是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上留下了绚烂多彩的一页。前曹村发扬马周精神,就像早上的太阳正在冉冉升起。马周精神永存,前曹村会越来越好。


作者简介:刘晓东,山东省作家协
会会员,聊城市作家协会会员,茌平区作家协会会员,茌平区第一批“优秀文艺人才库”成员。作品散见于《人民政协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水利报》《中国建设报》《中国社区报》等报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