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中火,放红光,我为亲人熬鸡汤,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愿亲人早日养好伤,为人民求解放,重返前方……”这首歌就是由“沂蒙小调”衍化而来的红色经典歌曲《沂蒙颂》。
沂蒙山区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被誉为山东的“小延安”,抗战期间,这里有21.4万人参军参战,120万人次拥军支前,10多万名革命烈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涌现了一大批英模人物和先进群体,为后人树立了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
“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就是当时沂蒙老百姓为支援抗战做出巨大牺牲的真实写照。

贫苦出身的家庭妇女明德英在1941年11月鬼子大扫荡中救下了身负重伤的八路军小战士,面对缺水休克的伤员,在周围没有水源的情况下,正在哺乳期的明德英毅然用乳汁救活了伤员,让他康复归队。在战争年代,类似英嫂的妇女成百上千,在贫困的沂蒙山区,家家都是医院,个个都是护士,对人民子弟兵她们都倾注了自己最诚挚的爱心,付出悉心的照料,通过英嫂这一人物形象,讴歌战争时期广大中国普通女性的一个聚焦点,反映非常时期军民鱼水之情的崇高精神。《沂蒙颂》洋溢着人民大众斗志昂扬的激愤之情,表现了人民大众对共产党的热爱与支持,坚信革命必定胜利的信心以及嫉恶如仇的情感,同时展现了共产党与劳苦大众并肩战斗,处处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而奋斗的目标,也表现了军民团结起来,一定能共克时艰,最终取得胜利的壮志豪情。
撰文:空谷幽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