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张瑞法 乡土文学白杨礼赞 2022-08-22 00:00 发表于河南)
编者按:(比较阅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如今的赵保镇
1954年7月,我高小毕业,顺利考入宜阳三中(赵保三中),被分配到一年级丙班(那时,初一分甲、乙、丙三个班;初二、初三各分甲、乙两个班)。进入初中是我第一次离开父母,也是我走上独立生活道路的开始。刚到学校,一切都不习惯,换了新环境,人生地不熟,记忆最深的是那时非常恋家。学校规定每两周回家一次,可我总感觉时间过得太慢。每到星期六惯例回家,上午都安不下心学习。星期六下午也安排有课,下罢第二节课,急着往外出。走在路上,飞也似地小跑,恨不得一步跨到家里。可去学就不是这样了,等到第二天下午该去学时,我迟迟不想走,就像新媳妇回娘家一样,总想在家里多待上一会儿。我心里认为,反正能跟上上晚自习的。
刚入校时,每月伙食费五万元(那时旧币还没兑换),不发饭票,随便吃。当时,学校管伙食的李老师没有经验,一天三顿都是糊涂饭。我们都是十几岁的小青年,饭量也大,天天吃不饱,常饿肚子。食堂也有规定,盛好饭后,听哨声统一开始。喝饭也要有个窍门,两满一浅,即头碗满,二碗浅,三碗满。若是头碗二碗满,第三碗再去,锅里就没饭了。同学们盛好饭后,开始用筷子搅, 当老师一吹哨子,饭堂就像刮大风似的,哗哗直响,老远都能听见喝饭的声音。进入初中的那段生活,我们简直和战场上的士兵一样。尤其吃饭,太过于紧张了。

革命老区红赵保
这种方法只试行了两个月,学校决定改用新的就餐方法,让学生买饭票,自己掌握时间去吃饭。食堂制度改革后,吃饭不再拥挤,秩序开始有条不紊起来。要还按以前的方法,初中毕业时,可能绝大多数同学的身体都会吃出毛病,因为每顿的饭都烧嘴,为了抢着喝,不少同学的嘴都起了泡, 十分危险。
学校食堂管理方法的改变,仅仅是形式上的改变,给学生带来的好处,不过是吃饭不像过去那样打仗似的,但花的钱并不少。那时我父亲患有精神病,家里庄稼种得不好,粮食年年歉收。我两个哥哥在外当学徒,只能顾住嘴,一分钱不挣。没有其它经济来源,助学金又吃不上,可以说困难重重。

红薯是现今时尚的食品
每当星期天去学校时,上午我母亲就开始忙碌了。她把红薯擦成渣,兑点红白萝卜丝,捏成渣窝窝,再和几块红薯一起在笼上蒸 。去学时,我经常是,左手㧟一小篮凉红薯,右肩上背一提兜渣窝窝馍。宜阳三中距我家二十余华里路,远路没轻重,走到学校, 累得我筋疲力尽。晚上自习课,总是眼皮直打架,有时就直接睡着了。
凉红薯、渣窝窝馍,天热时还凑合,可是到了冬天,冻得像冰糕一样, 冰得牙疼难受,吃到肚里浑身都冷得打哆嗦。在每周的前三天,二分钱一碗的稀饭,我都买不起,全靠从家里带的干粮来维持一日三餐了。
回忆起初中时的生活,它是我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但我能上初中,比起父辈们没进过校门,还是幸福得太多太多了;比我小时候被拒之校门外,不知要好多少倍,因为我有了求知的机会。我始终感谢共产党和毛主席!

宜阳三中原址
岁月不待人,现在我已年逾八旬。每逢看见有钱币丢在地上时,特别是看到五角钱币的话,我会立马把它捡起来。五角钱,勾起了我深深的回忆,在我心里,它的含金量特别高。
我上初中时,我父亲每周给我攒五角钱,叫我吃一个星期。五角钱是我的生命钱,伴我度过了三年的艰难岁月。我父亲由于出身贫寒,弟兄又多,没有入过一天校门,他饱尝了不识字的苦楚。他虽然患有精神病,但他支持我上学的心志从没有改变过,哪怕再苦再累也要供我上学。
为了我上学的生活费,我的父亲没明没夜,起早睡晚。一年四季,太阳还没出来,他已吃过早饭,扛起镢头,背起铁锨,㧟着箩头,奔向野外了。他经常会跑到六七里外的北鱼泉村的西坡,找天花粉、乌药,我们这个地方生长有这两种药材。为了挖乌药,父亲不知忍受了多少疼痛。乌药大部分生在石头堆里,小枣树特别多。首先得把小枣树周围的石头,一个一个挪开,再把小枣树全部拔掉。小枣树满身是刺,为了挖点乌药,父亲常常满手都被扎得血淋淋的。那时家里又没有消炎药品,全靠自身的抵抗力。有时有炎症,感染化脓,钻心疼,但我父亲从没有叫苦过, 仍坚持干活。无论数九寒天,还是盛夏酷暑,他从没休息过一天。

八十四岁寿宴上的张瑞法老师
我始终感恩我的父亲。父亲,犹如一座山,巍峨而庄严,令我尊敬 ;父亲,犹如一片海,宽阔而澎湃,让我崇拜!
今天,年轻人走在路上,倘若见到五角钱,都懒得弯腰去捡它。可我上学时的五角钱,谈何容易啊!它是我父亲用一滴汗一滴血换来的。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引领辉煌。我是俺蝎子山村自1949 至 1961 年这 12 年间,培养出的第一个高中毕业生。毕业后,我在大队学校里当上了人民教师。
现在,我们一大家子总共33口人,光大专、本科毕业生就有 16 人。他们有的当了副矿长,有的是工程师,有的是公务员,有的是医生、有的经商,还有的参过军。可以说,工农兵学商, 我们家都占全了。
这些都是父母的功劳,都是他们重视教育的结果!

作者简介:张瑞法,男,1938年生,现年84岁,洛阳市宜阳县白杨镇蝎子山村人,退休教师,常年居住在洛阳市。晚年生活充实,下棋,习字,著文章,皆为所好。

朗诵者简介:玉华,本名郝玉华,河北省怀来县人,中学英语高级教师,爱好广泛,尤喜播音、唱歌、旅游等,用声音传递人间的真善美,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好河山。

(编辑:白杨写作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