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罕第九
(本篇提要)本篇中心是通过集中记述孔子的生活态度,进一步阐发其思想观念,可以说是对前半部《论语》思想内容的梳理和进一步发挥。所谓生活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涵,包括生活观念、行为表现及其对待具体事物的态度等等,集中反映一个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
小聪明与大智慧
【原文9•24】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法语”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古以来所流传下来的警句、格言,包括圣贤人物的经典语录等,这些是人类经过长期实践所不断总结、提炼出来的智慧结晶,比如流传千古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等等,蕴含着丰富的人类生活的经验和智慧,具有颠覆不破的真理,构成了指导人们现实生活的处事法则和行为准则,世代流传。“能无从乎”的“从”本意是跟随、顺从、听从的意思,这里是信从之意。“改之为贵”的“之”指个人身上的毛病、缺点。“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从上古流传下来的规劝和约束人们为人处事和行为规矩的警句、格言,谁能不信从其中的道理呢?然,最可贵的是能够依照这些警句格言反省自己,改正自己身上的毛病和缺点。这就是说,贵在学以致用。
“巽”即恭顺,谦逊。“巽与之言”就是顺情的话、恭维的话。“说”同“悦”。“ 绎” 原义为“抽丝”,这里是推究、鉴别的意思。“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的意思就是:顺情恭维的话谁听了会不心情舒畅呢?然,可贵的是能够从中辨别出真伪,看人家是真心佩服、赞许还是假意恭维,拍马屁?

孔子的这几段话,确实是大实话!大凡是人,都有一个普遍的心理,就是爱听好听的话,喜欢别人恭维,反过来,就是忠言逆耳,对于批评的话听起来心里就会感到不舒服。所以,大凡聪明的人,也都会顺情说话,恭维别人,博取别人的喜欢,达到自己的目的。我们都知道清代才子袁枚给别人,尤其是给自己老师戴高帽子的故事。说是考取功名之后被朝廷任命为某地县长。赴任之前,去向自己的恩师辞行谢恩。老师问他,你就要赴任了,都做了哪些准备呢?袁枚就回答说,啥也没准备,就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老师一听就批评开了,说你年轻有为,怎么能想用这些歪门邪道来笼络人心呢?袁枚回答,现在的人都很浮躁,喜欢听好听的,喜欢别人给自己戴高帽子,有几个能像您一样务求实际,实事求是,讲究原则啊?只要给他们戴上高帽子,就能笼络住这些地方上的各色人等。老师听了以后就再也没有说什么,默许了。出来以后,有同僚问他和老师谈的怎么样?袁枚回答,很好,高帽子已经送出去了一顶。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巽与之言能无说乎?”!
顺情恭维的话谁听了会不心情舒畅,关键是要甄别真伪,这里面存在一个小聪明与大智慧的问题,即:小聪明的人往往什么都懂,什么道理都清楚,可就是不能用在自己身上,不能学以致用,克服和纠正自身的毛病和缺点,而且往往经不住别人的夸奖,听几句恭维的话,拍马屁的话,就会沾沾自喜,甚至忘乎所以,自以为很了不起,结果会在别人的夸奖与赞美声中自我陶醉、自命不凡,不知不觉中钻进别人的设置好的圈套,轻者,一事无成,重者遗恨终身!古今中外的那些权谋家、阴谋家往往用这一招将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拉下水,为己用,把别人卖了,被卖的人还会兴高采烈地帮他数钱,等到明白过来时,却已经悔恨晚矣!
所以,孔子接着说:“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听了好听的话心情舒畅却不加甄别,明知道警句格言以及古今圣贤的教导正确,却不能反省自己,改正自己身上的毛病、缺点,我实在拿他没有办法!孔子的这段大实话,确实深刻,他告诉我们,学以致用,求真务实才是真学问,大智慧!
其实,“学以致用”道理很清楚,但要真正做到却实在不容易。《论语》这部著作的精妙处之一就是不仅告诉了我们应该怎么做(原则),同时又告诉了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实践)。如何才能做到“学以致用”呢?孔子告诉我们,一是要诚实,一是要恭谦,所以,接下来就说:
【原文9•25】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一章重录了《学而篇》第8章,我们已经解读过了。之所以放在这里,就是强调做人做事要始终坚持忠诚守信,恭敬谦虚,不可妄自尊大,不能认为自己的朋友都不如自己聪明、有才干。做到了这两点,就能获得真学问,修成大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