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人物生平事迹链接 )今年9月2号,宜阳县人民政府给我送来一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是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编号是:2015172265。我衷心感谢党和政府对我历史的认可和公正的评价。1929年冬,我出生在宜阳县白杨镇。1942年春,因遭旱灾,家中断炊三日,我不甘饿死,悄悄地离开了家,参加了国军陆军独立工兵第九团,在三营医务所当了一名看护兵。那年我才13岁,便随部队投入抗日战场,在豫鄂边区深山中不断与日寇交战。1945年,日本投降了,在全国人民欢喜庆贺之际,我考入郑州华美医院学习三年。1948年底,在淮海战役中起义。我受伤在解放军医院治疗,因我伤情较重,不宜在部队继续工作,便转业回家。1949年春天,经考试,我以第一名的成绩,参加县大众医药社(县医院前身),一直作医务工作。1988年退休,安享晚年至今。正是:岁月匆匆临暮年,纪念金章送家园。昔日委屈一扫净,如游沙漠遇甘泉。党和政府恩情重,激动之情珠泪连。四代同谢共产党,欢欢乐乐享甘甜。
(《夕阳红报》2015年9月18日)

我的老家白杨镇,传统人称“白杨树街”,史书记载古丝绸之路经过“白杨树”且是一站。我小时候清楚地记得白杨树街内就有12个骆驼栈,每群骆驼少则几十只,多则100多只。骆驼是由青海甘肃过来的,驮的大部分是青海产的食盐,当地人称青盐。他们在白杨休息后,还要往很远的东边去。那些长途跋涉疲惫的人们,远远望见白杨树街的大杨树,就精神倍增,因为那远征的骆驼队来惯了白杨镇,所以远远望见高大的大杨树,就知道快到白杨树街了。
白杨树街是否因树起名?史书査不出确凿记述,我曾访问许多老人,都说不出个子丑寅卯,只有白杨镇的文学泰斗、业师牛立雪老先生在白杨八景中有过这样的描述:白杨镇五里长,三里宽,两头高,中间低,形如浮舟。镇中杜家河沟寨墙之处有大白杨树一棵,高入云霄,俨如船桅。落日衔山,桅梢尚留余辉,蔚为奇观,群鸦飞起,遮天蔽日。诗曰:
一杆巍峨插苍穹,领略风云夏复冬。
崦嵫已衔落日去,桅梢犹留一段红。

大杨树就生长在我家大门口,打我记事起就高大挺拔,树干有4---5人合抱那么粗,高约30多丈,枝叶茂盛,树下是潺潺小溪,每至夏天,很多人聚集树下乘凉。我小时候记得家乡的乌鸦特别多,家乡人叫黑老鸹,每天傍晚,黑老鸹成群结队,从四面八方飞来大杨树上栖息,忽然又飞上天空盘旋。夜暮降临,便“嘎嘎”地共鸣天空,继而拍打着翅膀,遮天蔽日地在大杨树梢上盘旋,几圈之后便栖息在茂盛的树枝上。
我还清楚地记得,大杨树上共有 28个鸟巢,群鸦归林,成千上万,28个鸟巢杯水车薪,根本就容纳不下,故大多数黑老鹞皆在树枝上栖息。我六七岁时,一个初秋的夜晚,突然炸雷轰鸣,继而雨骤风狂,瓢泼似的猛雨,直下了一夜。翌晨一看,大杨树下雨上破被风雨打蒙的乌鸦满地飘泊,因羽翼全被猛雨打湿,无法起飞。我随手捉了几只抱回家,妈妈看见大声喊着说:“赶紧把老鸹放了,老鸹是益鸟!”

我记得秋凉之后,各类害虫隐居地下,到耕地播种时,老鸹跟在犁后,把害虫吃得一干二净,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
孩提时常听老人讲乌鸦反哺的故事,说的是乌鸦老后无力觅食,由小鸦衔食喂养,以送其终。
乌鸦也是我国诗词吟咏之对象,君不见唐人张继《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写的是鸦啼高树,清霜满天,后世极为传颂。爱好诗词的人都知道“枯藤老树昏鸦”、“斜日寒林点暮鸦”、“月皎惊乌栖不走”等百读不厌的雅句。
上世纪50年代,那棵粗大挺拔标志性的大杨树,为建校作了奉献。而那些一年四季都栖息在大杨树上的乌鸦再也看不到了,在我心灵深处总觉得惋惜不已。
2006年9月11日

作者简介:杜建欣,生于1929年11月,卒于2019年8月,字立民,号屏南竹客,宜阳县白杨镇人。少年投笔从戎,英勇抗战保家卫国 。解放后,回乡从医治病救人,造福桑梓,用中西医结合治好了诸多疑难杂症,被接纳为中华医学会会员。1988年退休后,修身养性,笔耕不缀,有各类作品近百万字,其中散文、诗词被录入《中原文献》的有13篇,被《夕阳红》杂志登载20余篇,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的3篇,被洛阳广播电视台《霞满天》栏目播放的50多篇,被授予共和国功勋诗人荣誉。留有《屏南竹客文集》和《盲人日记》传世。

主播简介:田俊换,网名田添,宜阳县白杨镇人,白杨镇五区教师,人生信条“努力做好自己”。

(编辑:白杨写作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