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富有哲理,蕴含《易经》之道,既透露事物的关联性,又启发人的悟性。诗可言情,亦可咏物,更能把蕴涵的哲理加以开掘,让诗意升华,使人内心得到昭示。天地有大道而不言,不言是因为不必言;只有经过点拨,才能保持机锋,醉心于自然界的种种奇妙。
起承仅用“水形火性”四字,一柔一刚,写出兼济的中庸之道。然后衬托出“日月精华",客观地反映太极生两仪的《易经》之道,非常蕴涵哲理。国学大师金海峰曾说:“日”是火之精,“月”是水之华,而水火不相融,能够把水火相融到一起的是白酒。它看是纯净如水,但喝起来刚烈如火。所以此句道出“酒”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性。
转结两句,由理转情,从第一层次思索性的哲理意味,转向具象,诗的重点在悄然中发生了变化,其“视点”由“它”转向了“我”,全诗扣题紧。以水火兼济,酿成精华比喻“酒”的抽象性为铺垫,转入一滴入口,随着物我两忘,正如沈约《郊居赋》说:“惟至人之非己,固物我而兼忘”。只有在创作时,和咏物客体融为一体,物我不分,亦即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而立意妙在结句。据《史记·高祖本纪》云:“酒酣, 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所渭“醉笔”,指酒酣使笔,或吟诗作文,或写字绘画。而“春风”是比喻领略一番意境或情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