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至远
(散文)
作者:小许
提起苏轼,众所周知。苏轼,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是河北栾城,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人称苏东坡、苏文忠、苏玉局、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画家、书法家、美食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他的古文创作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创作是宋诗大家、豪放派代表,其书法创作是宋四家之首。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被称为“千古第一悼亡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读时:惟有泪千行。苏轼的文学作品很多很多,不是我之辈能评说的,苏轼的作品留下雪泥鸿爪、河东狮吼、水落石出、明日黄花、胸有成竹、坚忍不拔、出人头地、沧海一粟、海屋筹添等成语。苏轼的文学至远,我辈能讲好、学好、用好已不易了,即使这样,我辈知难而上,不但学好用好,尽力发扬。
苏轼的文学至远和他的美食至远同样名扬天下。苏轼发明的美食很多,最有名的当属东坡肉。苏轼的《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苏轼把五花肉切成大块,加葱、姜、酱油、料酒,慢火细焖,煨制成酥香味美、肥而不腻的红烧肉,分与附近每户,获得了很大声誉。从此民间便把这种红烧肉命名为“东坡肉”,成为传统的名菜。苏轼到江西永修一带时,为当地一农夫的孩子治好了病,农夫为表感谢,特地留他吃饭。席间苏东坡吟了一句诗:“禾草珍珠透心香 ”。正在灶间做饭的农夫听了,以为这是苏轼在教他怎样去煮肉——“和草整煮透心香”,于是赶紧将猪肉和系肉的稻草一起放进锅里去煮,后世称为东坡肘子。苏轼还留下东坡豆腐、东坡豆花、东坡鱼、东坡凉粉、东坡羹、东坡饼等美食,传说以“东坡”命名的菜肴有66道。苏轼爱吃众人皆知,吃,只是苏轼的表现,活,才是苏轼的奋争;苏轼用吃,表达了乐观、向上、不屈,认真对待人生、修炼自身的一种孜孜不倦,兢兢业业,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在吃中体会苏轼热爱生活,建设生活,创造未来的实质。
苏轼的至远还有一个身份——政治家。苏轼在青年时期就确立了为民请命的民本情怀,写下“民者,天下之本”的诗文,这也是他一生笃行的从政理念。苏轼为官40载,都秉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同时也坚守“功废于贪,行成于廉”。苏轼主张改革,针对当时北宋社会“财之不丰,兵之不强,吏之不择”等情况,在土地、财经、政治、军事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都是从“以民为本”的思想出发的,苏轼虽一贬再贬,越贬越远,官越做越小,却是“一蓑烟雨任平生”,在杭州疏湖筑堤,在徐州抗洪抢险,在惠州修桥治水……他主导的许多工程利在千秋,至今还在发挥作用。在现在的四川省眉山市三苏祠博物馆,有一块镌刻着“守其初心”四个大字的巨石。“守其初心”,出自苏轼所写的《杭州召还乞郡状》;苏轼在《范增论》写到: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苏轼在《思治论》写到: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一生坎坷,尽管他身处逆境,苏轼始终坚守着为国为民的初心,深受百姓的爱戴。苏轼的守其初心,始终不变,对新时代今天的我们,更是有着沉甸甸的意义,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
东坡风骨,绵泽后世;苏轼至远,接续新篇。有人说,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苏轼,苏轼的文学至远,美食至远,书画至远,政治至远,我们以苏轼至远为榜样,为动力,为奋进,我们更要至远,至远,至远远,驰而不息,纵使离世,也要留下苏轼样的至远。
2022.08.26.
【小许:从事法律工作,文学爱好者:散文和诗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