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罕第九
(本篇提要)本篇中心是通过集中记述孔子的生活态度,进一步阐发其思想观念,可以说是对前半部《论语》思想内容的梳理和进一步发挥。所谓生活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涵,包括生活观念、行为表现及其对待具体事物的态度等等,集中反映一个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
做人要有骨气
一个知识渊博、懂得很多道理的人,其人格是不是就一定能受到别人敬重?当然不是。知识、智慧并不能完全代表人格的高低。构成人格的中心元素是气节,这就是“志”。我们常说,做人要有骨气,道理就在于此。
哪么,什么是气节呢?所谓“气”就是志气、骨气,是做人的信仰和志向,“节”就是节操,即做人做事恪守的原则。通俗地讲,气节就是一个人的信念和原则,是构成人格的中心元素,彰显一个人外在气质。所以,孔子这样教导弟子:
【原文9•26】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这两句话很有名。“帅”是军队的主心骨。一支军队,不管队伍有多么庞大,武器装备有多么精良,打起仗来,只要对方捣毁了它的领导机关,夺去了主帅,这支队伍就会群龙无首,失去主心骨而崩溃。军队崩溃了还可以再组织,再重建,但一个人内心的信念一旦被击破,其做人做事就失去了主心骨,就很容易丧失原则,尤其是在紧要关头,容易失节丧志。如果那样,这个人的一生就完了——他的生命就会毫无意义,就无人格、气质可言,纵使再有才华,也谈不上能受人敬重了!古今中外,那些被戴上“民族败类”之类帽子的人物,莫不如此。就是在平常生活中,一个做人做事没有原则、没有主心骨的人,也是很难受人敬重的。

哪么,一个人怎么的表现才算是有志呢?孔子以子路为例来说明:
【原文9•27】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衣”,穿,动词;“敝”破旧的意思;“缊袍”指丝棉做的袍子。“狐貉”指用狐和貉的皮做的裘皮衣服。“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意思是说:穿着破旧的棉袍子,与穿着豪华裘皮衣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会感到羞耻而自卑的人,大概仲由能做到吧?这就是说,做人要做到不卑不亢,不会因为别人富贵、别人地位比自己高就自感不如人而自卑,这是一种做人的尊严,更是一种难得的修养。因此,孔子引用《诗经》上的话告诉弟子,做人心中要坦荡、淡静,要以一颗平常的心态看待功名富贵,既不能以一颗乞求的心态仰慕富贵,或者嫉妒富贵,更不能以富贵、贫贱来划分人格高低,要始终活出自己的尊严,堂堂正正、坦坦荡荡,这才是君子的气度与风雅,高雅的气质就会自然而然表现出来。“忮”本意是“害”的意思,这里可理解成“嫉妒”之意;“求”乞怜之意。“臧”即“善”“ 好”之意。“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是《诗经•邶风•雄雉》中的两句话,意思是内心不嫉妒、不乞求,(这样做人做事)还会愁做不好吗?

这一章很有意思。孔子以子路为例,给弟子讲修养之道,子路受到表扬,就很得意,于是,一天到晚把“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这两句诗挂在嘴上,表面看是咏诗自勉,实际上有炫耀自己的意思,于是,孔子就及时敲打他:
“是道也,何足以臧?”意思是说:这只是学问修养的过程而已,仅凭此就能说明你的修养很好吗?言下之意,这没有什么好炫耀的,因为学无止境,修养更无止境!于是,紧接着就说:
【原文9•28】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后也。”
只有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一个人有没有学问,道德品格是否高尚,并不能凭一时的表现或者一两件事的作为就能看得出来。能经受得住岁月的磨练和大风大浪考验的人,才是真正品德高尚的人!孔子这句名言,言简而意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