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乡土文学 白杨礼赞)
编者按:(改革开放的政策简述)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总政策,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改革,即对内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更好地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开放,即对外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符合当今时代的特征和世界发展的大势,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我们白杨,凡生活或工作在白杨树街的人们,大都知道在老蔡家胡同有一个苗家旅社。当年它的名气可真不小,甚或同头道桥、二道桥、蔡家胡同、郭家胡同、山陕庙等一样,成为了白杨街上的地理名片。
苗家旅社在蔡家胡同里,距街口大约五十米的样子,它坐西向东,其房屋和周围人家的房屋别无二致,只是从门前墙壁上所挂招牌上“苗家旅社”四个字,知道这里开有旅社,不同于其他的人家。那时的苗家旅社,类似于现在山水风景区的家庭宾馆,但它的设施却简陋得多,只是把家里的房屋腾出几间来,放一床被褥而已。
到白杨上高中时,我才知道这是我班同学苗光伟家开的。我们关系相处得特别要好,在住店客人不多的时候,我曾隔三岔五随光伟到他家里住过几个晚上,第一次品尝到了住旅馆的滋味,引来了其他同学羡慕的目光。那时说是旅社,其实只不过将家里的房子隔成一小间一小间。房间内的布置也是有区别的,有的房间有床有被褥,有的只有床没有被褥,有的干脆就是地铺,连一个凳子也没有。当时,来这里住店的多是一些贩夫走卒,各种小生意人,如钉锅钉秤的、贩卖棉花布匹的、推销竹器竹贷的、收购中草药的,甚或有“”潜水”捣卖文物古玩的,总之他们大多经济条件都不宽余,专拣这些便宜的地方过夜。住店的人很杂,从地域来看,豫东、安徽、山西的人居多;从年龄结构来看,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居多,也有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从性别来看,不只是男人,也时常会有一些中年妇女结伴到店里来住,她们多是贩卖棉花棉线棉布的。我印象中,不少房间只是隔着半头墙,屋梁上面相通,无论男女,彼此能清晰听见说话声。他们操着不同的方言交流,一晚上下来,我们们很少能听懂他们谈话的内容。

现在再回望,苗家旅社当时在白杨之所以会有那么大的名气,并非在于它的舒适抑或优质的服务,完全是因为它的主人站高望远,顺应了当时的社会发展潮流。还依稀记得,在改革开放初期,在白杨树街这个户籍人口过万的大镇上,当时仅有供销社这一个公家的旅社。八十年代初,苗家筹办个人家庭旅社,这在白杨还是第一家。它的主人成了白杨街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苗家旅社的主人是一个有故事的人,这几年我从老同学、他的四儿子苗光伟口里听说了更多的关于他的事迹,知道了他近乎传奇的一生。
我和光伟曾多次谈起他的父亲,最集中的一次是十年前我俩驾车从郑州驰往开封的途中,那时他的父亲还很硬朗,他边开车边向我介绍了他父亲的大半生。后来,还在不同的场合,我们又一起议论过他的父亲。这里,为了叙事的方便,我运用第一人称,将光伟同学的几次交谈内容整理如下:

我的父亲叫苗同森,生于1917年八月二十九日,于2016年十一月三日去世,老人家走过了整整一个世纪的人生。
父亲自幼家贫,4岁即丧父,与母亲、哥哥相依为命。幼年以逃荒要饭为生,后与哥哥在南山(宜阳、嵩县交界一带)给有地人家当长工种地,后又跟着哥哥学会了泥瓦匠。
父亲20岁左右时,受当地乡绅委托在磨钟山(嵩县称为西岩山)山顶建造山神庙。因遭遇连阴雨,致使工期拖延。等山神庙建造完成,除去支付小工的工钱,自己不仅没有赚到一分钱,还欠下了一笔不小的债务。
为了尽快还上债务,父亲向当地(马家河一带)大户人家韩老六借了一头牛,到一百多里外的洛阳城贩卖,卖牛的过程十分顺利。

父亲拿到钱后,晚上住在洛阳东门大车店旅店,在这里遇到了几个贩卖棉花的人。经打听得知,当时从洛阳贩卖棉花到黄河北的武陟一带能赚钱。父亲就把卖牛的钱全部买了棉花,跟着这几个人一路向北,到黄河北武陟一带,很顺利地把棉花卖了,又赚了些钱。
父亲用赚到的钱还了东家韩老六的牛钱,又在洛阳买了一台轧面条机。最早在伊川宋店轧面条,后来回到白杨轧面条。轧面条生意是小生意,是卖力气的,挣的是辛苦钱、血汗钱。
听父亲说快解放时(1949年前后),白杨周边好多有钱人家私下卖掉自家银元,父亲就把多年做生意挣的钱大都换成了银元,埋在了我家院子的好几个地方。再后来,文化大革命开始,吃大锅饭,不让做生意,我们家的轧面条机也被充公了。造反派还多次到我家挖地三尺,掠走了好几罐银元(据说是500多块)。

不让做生意的那些年,由于父亲是泥水匠,技术好,会领工,经常被管理区或大队抽调过去盖房子。记得上小学、初中时,我看到教室的大梁上都写有父亲的名字。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包产到户,也允许做生意了。我们家又做起了轧面条的生意。轧面条的生意,主要由我母亲料理,我记得当时轧面条的加工费是一斤两分钱。开始时轧面机是手摇的,后来改成了电动的,再后来二哥又自己动手,做了电动搅面机,省力气了,效率也提高了。
1984年前后父亲出外办事,在外地旅店住了一段时间,受此启发,他觉得在我们家开个旅馆肯定也行。白杨镇有集市,还有好几个化工厂,到白杨做小生意的人也越来越多,当时白杨镇只有公家一个旅社。

父亲从外地回来就开始收拾房子,最先把我家临街房整理了一下,起名“苗家旅社”,收费每晚五毛(自带被褥)或一元。开业第一天就有好几个做小生意的人来住店。后来,生意一直很好,房间经常住满。遇到镇上集市日,旅客住不下就睡地上。夏天,好多人会睡到我们家平房上。几年后,随着店客的不断增多,我们家就把临街房翻盖成了二层楼房。
进入新的世纪,伴随着母亲去世,父亲的年龄也越来越大,加上镇子上新开业了几家现代时尚的的旅店,父亲深感自家院落空间狭小,缺少发展空间,决定我家旅社生意停止经营。
父亲一生勤俭持家,吃苦耐劳,身体健康,93岁还骑着自行车,一直到过了99岁生日都能自己走路。他很少吃药,2016年11月2日去乡医院还能自己走到医生门诊处,医生检查后说:“没事,都没事。好,都好好的!”谁知道,第二天中午在家里就不行了。父亲是很自然地离开了我们。父亲的一生不管是做人,理财,持家,都是值得我们怀念的!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
白杨自古位于东西交通孔道的重要位置。过去几百年里,街上店铺林立,商品贸易极度繁荣。苗家旅社是对白杨数百年来传统商贸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它又开启了改革开放后白杨个体经济发展的伟大序幕!苗家旅社和它的主人虽然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但他的子孙后代们,却各自又在新的不同的领域,开辟出了一片属于他们自己的新天地!

作者简介:刘志敏,宜阳县白杨镇人,毕业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中文系,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发表网络作品七十余篇,创建有微信公众号“乡土文学 白杨礼赞”。现为白杨写作学会副会长,平台主编。

作者简介: 苗光伟,60后,宜阳县白杨镇白杨树街五区人,在外独立创业打拼。

朗读者简介:玉华,实名郝玉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人,教师,播音爱好者,喜爱朗诵,喜欢旅游。近三年有数百篇朗诵作品发表在网络平台。愿用温暖的声音和饱满的情感传播人世间的真善美。

(编辑:白杨写作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