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兄弟篇——和杨圣文师兄读玉山首届高中文浮想联翩之作
自序:农家子弟上学较晚,十五岁的那年离开山村,徒步十五里山路,去当时称为公社的驻地中学——临沭第三中学(1),开始了我的连续四年的中学生活……(2)
中学时光
文/李学蛟(山东临沂)
风华正茂一少年,求学爬岭又翻山。
学校距家十五里,只好住校少往返。
春夏秋冬吃煎饼,冬季早上煮瓜干(3)。
没有青菜吃咸菜,只喝开水无稀饭。
睡觉就是大通铺,没有席子只光板。
夏季没钱买蚊帐,夜里蚊子扑满面。
冬季一床小薄被,缩着腿儿御冬寒。
寒冷季节不洗澡,虱子随身可找见。
寒门母校条件差,教学设施难找全。
恩师个个高水平,艰苦奋斗志不减。
抛弃城里好生活,山区教育做贡献。
多数老师是外地,舍弃家人也心甘。
励精图治干大业,红红火火一片天。
教学器材虽稀少,老师设法做实验。
数学老师条件优,还有圆规三角板。
体育场地实狭小,运动会儿年年办
门门功课尽开齐,德智体美全发展。
学生规距守纪律,多个年级情相连。
就是男女不同桌,同桌中间就划线。
那时没有双周日,每周上课五天半。
师生同舟齐努力,临沭三中美名传。
桃李丰收人才旺,祖国各地做贡献。
时光流失半世纪,母校早已换新颜。
魂牵梦萦情难却,诚祝母校谱新篇。
20220830于济南
注:(1)临沭第三中学后来陆续更名为玉山中学、临沭第七中学。现名为朱苍初级中学。
(2)那时的学制是初中两年,高中两年。时值调整毕业时间,我们初中上了一年半,高中上了两年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