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中学(河北)散文3篇
作者简介:程中学,女,笔名冰煌雪舞。从南漂到北,爱好写作,坚持学习,力求进步。散文、小说、现代诗、古体诗等见于《微型小说选刊》《青春期健康》《散文百家》《考试与招生》《晚霞》《短篇小说》《新民晚报》《羊城晚报》《青年教师》《天津日报》《扬子晚报》等全国各级报刊。相信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天然图画青城山》
还是小时候,从武侠小说中知道青城派这个帮派,然后,慕名而知青城山。久而久之,内心对青城山就多了几分向往。那份深深的意念,最后积蕴成一个愿望,一个梦想。
一走进青城山,我便被无边的绿包围起来,仿佛置身于绿色的海洋里。极目之处,重峦叠嶂,四谷盈翠。峰峦,溪谷,宫观皆掩映于繁盛苍翠的林木之间。人在其中,脚步不觉轻快了起来,心情也如坐在绿叶之上的阳光,通透而莹润。就连扰攘喧嚣的红尘,也被荡涤了所有尘埃般清雅、安宁。
随着连绵的石阶蜿蜒而上,曲径通幽,林木葱翠幽静。登高眺望,群峰环抱,奇峰叠嶂。在薄薄的雾幛之间,连绵起伏的线条,织出一片宁静清幽的网。行走至半山腰,一个大大的湖泊突兀地出现在我们眼前,这就是青城山有名的“月湖”了。据说它是由山中的泉水常年汇集而成,它像一块巨大的碧绿的宝石镶嵌在山凹中,这份意外的惊喜让人有种“柳暗花明”的顿悟与感慨。
卢光表在《游青城》一诗中这样写道:“孤峰峻极插苍穹,出处惟余一径通,树色万重山四面,游人都在画图中。”其中,“游人都在画图中”此言一点也不假。“天然图画”本就是青城山一著名景点。顺着石阶继续向上攀登,一路花草相伴,馨香不断,更有啾啾鸟语,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曲曲大自然的交响乐怡悦人心。路过建福宫,经雨亭、天然阁、怡乐窝、引胜亭,便来到了天然图画坊。雄伟的牌坊矗立于长长的石级之上,地势极为险峻。天然图画坊贵在天然,放眼望去,远处龙居、天仓、乾元诸峰堆绿叠翠,仿若一副天然的绿屏障。近处白鹭戏水,云雀翻飞,人入其中如置画中,便是“天然图画”了。
青城山除了奇山秀峰,另一特色便是宫观。青城山是道教的发源地之一,其道家思想、音乐、武术、饮食和养生之道等都有着十分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赋予了青城山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独特的灵性。因此,青城山上,大大小小的宫观在丛林中迂回环绕,幽静而神秘。但只有去了老君阁,才不虚此行。老君阁位于青城第一峰绝顶,海拔高一千六百多米。老君阁阁基宽四百平方米,共六层。下方上圆,寓意天圆地方;层有八角,以示八卦;外观呈塔形,顶接三圆宝,以昭天地人三才之意。其恢宏的气势,昭示了人在大自然界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其深远的意蕴,真透人的魂灵,真教人醍醐灌顶。
杜甫有诗写道:“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池。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青城山又名丈人山,享受“青城天下幽”之美誉。故又有“丈人祠西佳气浓,绿云拟住最高峰。”这些著名诗句抒发了诗人对青城山真切的爱慕之情。不管是天师洞,还是上清宫,亦或圣母洞、圆明宫,都给人天人合一之感,心灵与精神却能在大自然的濯洗中超越一切。让人感受到无为、不争、不贪、知足、慈俭、去甚、去奢、去泰,追求内心的恬淡和宁静,追求思想的自
由与致远,追求与自然万物和谐,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绿玉红香朝那湫》
“净渚尝浴赤日影,清波时射白虹晶”是清朝政治人物张文炳写在《灵湫》里的诗句,赞扬灵湫之纯、之净、之美、之灵。灵湫,即朝那湫,“朝那”是西汉时期曾设置的古县名,“湫”即是水潭。朝那湫又名姊妹湫(分前湫、后湫),也称关山天池,它西与驰名中外的云崖寺毗邻,东与陇东石窟的另一颗明珠陈家洞相接,是甘肃庄浪县郑河乡“养在深闺”中的美景,因其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仿若嵌在关山深处的一块稀世美玉。正是人间美景天外来,绿玉红香“新龙台”。
作为一个外乡人,去朝那湫,大体方向便是去庄浪县郑河乡上寨村关山边缘的湫头山之巅。沿着盘山公路上山,一路欢歌伴随着飞驰而过的田野,独特的甘肃地域风貌、浓浓的乡土气息便迎面而来。山腰上,一片片梯田玉带似的层层缠绕而上,雄伟、壮丽、大气,让人心胸豁然开朗。伴清风几许,沿途树木芳草逐渐浓密,至最深处,美丽的朝那湫便如待嫁闺中的少女般呈现在眼前。
站在前湫的亭台上,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和草木的芬芳远眺,有碧草揽流云,看水天连一色,心灵便在无形中被这天然洁净的景致浸润。从高处俯瞰,30余亩的前湫如一大块明镜一般陈列,温润、澄澈、透明。静时若处子,秀丽婀娜,如镜的水中则藏着流动的画:流动的白云和蔚蓝的天是背景,各色怒放的花朵是点缀,飞舞的蜂蝶与各种飞鸟是朝那湫的精灵;风起微澜时,山石嶙峋,云烟缭绕,幽香暗涌,净魂濯心,水中的画面也随风起了些微褶皱,立体感十足,自身已俨然成为画中一员。有人说,前湫的形状像极了卧蚕,昼夜不老,缠绵有时;还有人说前湫如一片宽阔而扁平的树叶,有着会呼吸的生命气息。我觉得前湫就是一枚不饰雕琢的天然玉如意,晶莹,丰润,柔韧,吉祥,灵气十足。顺着环湫的木栈道环绕而行,清澈见底的水波绾着阳光,色彩变幻不定,梦幻十足,更有花香沁入心灵,直让人沉醉。那些肆意生长的草木野花美得原始而“野蛮”,让人目眩神迷。此时,我只愿我心似湫心,纤尘不染,洁净如初。
后湫与前湫相距不远,但在这具有无穷魅力的湫头山,相信所有人都愿意舍近求远,感受更多的自然风光。我们顺着一条小路进山,一路松涛阵阵,飞鸟放歌,人的心灵也似长了羽毛的翅膀,与鸟儿们有了无忧无虑齐欢唱的冲动,心情也更加爽朗愉快。约莫半小时,山花烂漫、水草丰茂的后湫如一镰弯月横陈在眼前,很容易地就钓起了人的某种情思情事,让人情不自禁就被包揽其中,直想与之缠缠绵绵永永远远。自由生长在水中的红色水草,渲染了整个后湫的色彩:绚丽、热情、温馨,让人有着宾至如归的感动。掩映在山林之中的朝那祠,烟香袅袅,青云缠绕。据《史记》记载,战国时秦国在朝那湫立祠,祭祀商朝大臣巫威,祈求巫威大神助秦克楚。后来成为秦朝时期祭祀的重要场所。联想到在两千多年前,那些峨冠博带的秦国官员在这里虔诚地祈求湫神带来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让人对香火不断的朝那祠更生敬意,加上这朝那湫独特的风姿仪态,简直是清尘濯世之美,让人不忍离去。至现在,甘肃人民还保持着最具特色的湫神信仰,湫神崇拜已是一多层面的祈雨、祈福的民俗文化现象。
如果说前湫似绿玉,那么后湫自然是温软的红香,两湫周围许多星星点点的小湫便是群星璀璨。至于那“新龙台”,民间传说这里是泾河老龙王被斩的地方,峡谷中至今尚有渗滴暗红色水珠的“新龙台”。关于朝那湫,还有个美丽的传说:朝那湫,是黄土高原上罕见的山顶湖泊,如天外飞来般神奇美丽。连王母娘娘都迷恋不已,经常偷偷下凡来湫里洗澡沐浴。朝那湫有了仙气,更加神秘好看,凡人若置身其中,自然更加倾心此美景,不免也会变得超凡脱俗。历史学家还会说,朝那湫还可能是“雷泽”所在地。据学者考证,中华原始的第一个国家就诞生在这里,人类的始祖就在这里诞生。
代赵时春有诗言:“莫汤深潜空自守,拟乘云雨共飞蹇”,表达了诗人让守身如玉的朝那湫走出陇原的愿望。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朝那湫,它那神奇的自然风光、美妙的神话传说、古老的历史故事、冰清玉洁的姿态成为无数人向往的地方,我们在尽情领略它的婀娜多姿的同时,也应担当起守护的职责,让朝那湫的人文永存,永远保持朝那湫的洁、净、灵、秀、美。
《“世外桃源”古堰画乡》
去古堰画乡,先到浙江省丽水市大港头镇。镇上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本就是一大特色,更有山水环绕其间韵味幽远绵长。这个美丽的地方,就是古堰画乡的游客接待中心。
到了大港头镇,才知古堰和画乡就是被一江隔开了的两个古村落:古堰村。它是千年的古村,村里有千年古樟群,连同南朝时期的通济堰一起留存在岁月里;画乡,位于大港头镇,比江南水乡更具神韵,一幅无需修饰的天然画卷,是艺术家、摄影家们的灵感之源,亦是美院学生临摹练笔的好地方。
进入大港头村,便相当于进入了画乡。一条条的小道旁边是古色古香的房屋,大多数建于明清,飞檐画栋,天然质朴,毫无刻意雕饰的痕迹,与现代文明乡村有着不同的风格。这种古朴,庄严中透着艺术的气息,是一种刻进岁月里的美,一种渗透到骨子里的经得起任何考验的美。这里也有些复古建筑,装修典雅精致,大部分都是画室以及美术相关用品店。油画与艺术已经成为了这里的一个符号:上世纪80年代起,一群借鉴法国巴比松画派技法的画家、摄影家前来碧湖、大港头等地写生创作,逐渐形成丽水巴比松画派。中国美术学院等艺术高院也将这里作为了专业户外写生的创作基地。因此,这里的街头除了游客,大多数都是慕名而来的艺术家或正朝艺术家这个方向发展的学生们。他们在这个小村子里汲取着来自大自然的精髓,接受着美的熏陶,安静的画着,体会着,感悟着。这里也不逊于任何的古镇。或许大家早就看厌了江南古镇,但是在画乡还有一条河会吸引你的注意。那淡蓝色的水中,有着白帆船与不知名的鸟类作为点缀,有黛青色的山作为背景,延至远方与蓝天融为一体——这根本就是一幅纯天然的水墨画。在河滩上看去,仿佛自己也是置身于画中,天地澄明,心宽眼阔,能让人忘却一切世俗的烦恼。河的岸边建着木质的两层小楼,是民居,有的是专供游客暂居的旅店,同样透着大方古朴的气息。如果在此地停留下来,定是“心中有闲适,悠然望山水”的日子,定然不思归。
古堰所在位置叫堰头村,需从画乡渡船过去。身在画乡,人已在画中。人在渡船上,人亦如画中游一般,心神所至之处,样样是洁,是净,是美,是诗,是画。古堰是一处古樟树遮蔽下的古村落,村头的双荫亭是古堰画乡独具特色的亭阁之一,因亭前两棵千年古樟树而得名。樟树是画乡人民心中的吉祥树,看到古樟树,就意味着到了古堰画乡。古堰村之所以叫古堰村,是因为这里有个货真价实的古堰,由南朝詹南二司马主持修建在瓯江上的通济堰,至今仍在使用,并造福这里的人民。
通向通济堰和堰头村有一条长廊,被称为“古贤长廊”,在长廊中每走一段路就会看到有一座与通济堰有关的历史人物雕塑,有著名的历史人物有汤显祖、范成大等,他们都为丽水做出了巨大贡献,与中国千年文明也有着很深的渊源。堰头村里,成群的三、四合式天井院落整齐排列,马头墙上雕刻着精美的天狗、哺鸡、鳌鱼等,形态各异,趣味横生。堰头村的文昌阁建于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结构是二层重檐歇山顶亭榭式木构建筑,二十根柱子四方鼎力,外观八角形,顶部元宝状,是奉祀文昌帝君而立的祖庙。堰头村在明清时期,文风昌盛,鼎盛时期连出了五名进士,获准建文昌阁,寓意昌明儒学文化。除此之外,村里还有千年青瓷古窑址、千年古碑刻群、千年宋代古墓群、宋代贞洁牌坊等历史文化遗存。
文化与历史,积淀了古堰的底蕴;独特的韵味与景致是画乡原生态的美,艺术是画乡的灵魂。古堰画乡,这个藏在浙江丽水的水乡美成了当代的世外桃源。“青山看不厌,绿水趣何长。”诗意的栖居,古堰画乡正是洗心宁神最美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