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一本书《自在小家》,日本加藤乡子著,吕凌燕译,中信出版集团出版。在这本书里读到一些新的观点,挺让人信服的,小家与大房子哪一个比较好?小家作为一个选择合情合理,特意选住小家未尝不可。希望读完这本书,小家能成为一个新的选择。必需品一件不少,不需要的物件不持有,所以简单,有可以代替的物品就没有必要了。被为数不多却是心头好的物件包围,内心满足,东西就不会过度增加。吸收各种小居室生活的技巧、思维,全面武装自己。重新审视对于自己重要的东西。日用品全是小包装,家中不仅没有存货,还惯用便利包装、试用装。收纳不带门,不要大量备用品,减少压迫感,开放式置物,令视线通畅,有轻快感。啰里啰唆说了这么多,也记住了吗?我觉得原则上就是,重要的必需的东西一样不少,不必要的东西可以代替的备用的物品不要。放东西也有讲究,开放式置物。
全面反思一下,我们有的人买衣服,买东西,不管家里有没有,不管用着用不着,看到便宜了就买,一说搞活动哩,买。买来家里用不着堆一边,有的衣服买来很久了,牌子还没有拆下来呢,根本没穿,挂在衣柜里不占地方啊。无论是小家,还是大居室,都应该注意一下,就是大房子,也架不住你乱摆乱放。有的人家衣服放不下,床上也有,沙发上也有,多咱坐下时先扒拉扒拉。拥有必需品就好,全面反思,回归简单生活,通过例行清理,控制物件的增加,有用不着的打扫出去。有的小孩子多,弄得袜子不成双,放一个袋子里盛着,丢了还怕再找出另外的那只,可是也不见找出来,就倒腾到这里,倒腾到那里,舍不得丢。真的没有了,放多长时间也是白费,物品减少后日子越过越顺畅。满满鼓鼓地,堵得慌。

要保持整洁,反复归位很重要。全家人都要做到这一点,小孩子也要从小培养训练。用过之后,物归原处,还有一点,小家生活,牢记功能多样化,有效使用空间,甚至于有可能的话,借助外界的设施和物品,控制物品的增加需要训练,取舍之间张弛有度,严格审视重要的东西,定期动手整理,清除多余的东西。或者送人,或者捐出,或者丢掉。所以说,养成定期清理卫生的习惯还是必要的。
用心生活,物品少而心灵富足。人真正需要的物品不多,物质可以不是很富足,精神可以更丰盈。精神追求更高境界,文化生活更高层次,那么物质生活就更能简捷地服务我们。物品是不是摆得满,不在是小家还是大家,而在于人。人的习惯使然,人的本质秉性使然。清理的不仅是生活中的垃圾,而且包括精神生活中的垃圾,这样我们才能生活得更好。记得还有一本书《断舍离》,也是告诉我们学会取舍。

顾德,本名李吉利,男,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人。普通草民一枚,文字写作一以贯之的爱好者,立足自身,写平常百姓事,抒普通草民情。偶尔创造点自己意料不到的乐趣。现在互联网+时代,我也与时俱进,开微博,建微信,挂邮箱,有空暇就乐此不疲读书写文字,自娱自乐而已。追求用精准和个性化的语言写自己最深切的生命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