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罕第九
(本篇提要)本篇中心是通过集中记述孔子的生活态度,进一步阐发其思想观念,可以说是对前半部《论语》思想内容的梳理和进一步发挥。所谓生活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涵,包括生活观念、行为表现及其对待具体事物的态度等等,集中反映一个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
“三达德”的完美人格
我们说,本篇是通过集中记述孔子的生活态度,进一步阐发其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哪么,一个人如何才能克服自身弱点,不断取得进步,达到修养的最高境界呢?本篇最后三章作为对本篇中心意思的总结,给出了答案。
【原文9•2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知”通“智”,是智慧的意思。而智慧却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聪明”,是一个抽象意义上的概念,很难用词语解释清楚。一般而言,“智慧”包括两个方面涵义,一个是“知”,即对事物的知晓程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知识;一个是“悟”,即获得知识的能力。“知”可以从后天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获得,而“悟”则是先天因素决定的,这就构成了人与人之间在知识能力上的差别。有的人表面很聪明,对任何事情一看就懂,知道的也很多,看似知识渊博,但却不能由表及里,从表象看清本质,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当然,知识可以积累经验,提高认识,增长见识,从而提高个人的悟性程度,增长智慧,因此,儒家学说非常重视后天的学习与实践,认为人的先天因素虽然有“上智与下愚”之分,但一个真正的有志之士,却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智慧。

在这一章,孔子告诉我们,真正有智慧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就不会感到迷惑,因为他们有知识、明事理,不会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被现实生活所困扰而忧愁哀伤,因为他们心胸豁达,为人处事达观,不会产生恩怨,总能乐观地面对生活;勇敢的人不惧怕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总能以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克服和战胜一切困难。一个人,一旦具备了“智、仁、勇”这三重品德,就具备了仁者的完美人格——这就是儒家学说中著名的“三达德”修养追求。《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力求达到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