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顾”之情,诸葛亮用生命丈量蜀汉——读诸葛亮想到的
作者:苑枫
诸葛亮(181~234年)由高卧隆中的隐士到三国蜀汉的政治家、军事家。是史上著名的学识渊博的贤相,忠臣,更是世代流传又几乎妇孺皆知,近乎神化了的名士。他的一生堪称辉煌,故事多多。
《隆中对》所谓未出茅庐定三分,火烧新野、舌战群儒、智激周瑜、七星坛借东风、火烧战船、智算华容、三气周瑜、智取汉中,以及南征(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计、挥泪斩马谡,造木牛流马,即使失败也有传奇,甚至死后还有定军山显圣……他治理西蜀堪称太平盛世,老百姓“马放南山,刀枪入库”。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那是不惜倾其笔墨,扬其名,显其圣。就连他的为人,教子(见《诫子书》),可谓世代永流传的佳话,廉政的风范例证。于微细处见精神。

然而,诸葛是人,不是神,更非完人。俗谚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或对先生客气点,不忍或不该说是过,而是历史局限性的必然所致。
一曰忠君。原因就出于报答“三顾之恩”。诚如《出师表》所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足以见其关注时事久矣!进而“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将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忠之属也!直至“临表涕零,不知所云”。可见一片忠心报君恩。也许就是作者正统观念的呈现吧。

二曰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为报君恩,如《后出师表》云:“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熟若伐之?”实属明知不可为而勉强为之,焉有不失败之理。用他自己的话说“凡事如是,难可逆略”,于是补充一句“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三曰辅佐刘禅后主是愚忠。面对扶不起来的天子,还不得不扶持,这就决定了他的命运灾难。他出征前千叮咛,万嘱咐,结果朝中不争气,出师难补给。内外交困,分心焦虑。只是他分心乏术,力不从心,身心憔悴,命运乖舛。终于命归定军山。谁之过?

由此三者可见,失败是必然的。可见聪明一世的诸葛亮也难以力挽时局,且为恩情失策,不得不付出生命的代价。但他绝非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而是被情所累,所扰,所限而不能自拔。可谓史上“士为知己者死”的典范。被世人公认的“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诸葛先生也折服在一个情字上,这情就是“三顾”之情,您说:情为几何?悲夫!
窃以为这教训不可不为后世者所察,为名仕可叹进言:
聪明盖世诸葛亮,力挽狂澜独逞强。 怎奈刘禅非帝才,殒命定军蜀汉亡。
苑 枫 2018年7月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