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诗会
《姑娘,你到家了吗?》
作者:陈扬炎
在2022年农历中秋佳节来临之际,从我的“百宝箱”里翻到这篇26年前的写稿,“万家团圆”一一记录着我的家乡一个真情感人的故事。
1996年农历正月的元宵节刚过,万家还沉浸在新春欢乐的余庆之中!
3月5日(正月十六)傍晚,一位约20岁左右的女子,乱妆蓬发地随乘一辆小公共客车来到了湖南武冈市稠树塘镇法新村的街头,据司机和乘客述说:她是中途上的车。
姑娘下车后,对眼前所出现的一切都很陌生,连村民的说话好像“外国语”贯入自己的耳中……?
“家在哪里呀一一?”姑娘在发楞。她,忽而又“发疯”般地向远处奔走。
“那里没有我的家。”她又蹒跚地挪步回来了。像“笼中鸟儿”在想妈妈,却又飞不出去?。
姑娘的脸部上明显地表现出红、青色的肿块……。可知?她的身后“藏着”多少的“密秘”。
现场的村民们似乎瞧出姑娘一些经受折磨的端倪。
村里的小伙子、小妹妹,大哥、大姐及年长们都来看姑娘,问寒问暖。可是,姑娘总不吱声。因为,她不相信这一个个的“生面孔”,更不敢接近那些年轻的小伙子……。就这样,“蒙笼”地熬过了一个多小时。
夕阳早已落山,农历十六的月亮也迟迟未升起。万家灯火已经点亮,奔波一天的人们也该回家了。
这时,好心的大姐们要领姑娘到自己家里,她不肯进屋;善良的大妈端来了热米饭,她摇着头。
不知许时,姑娘从这些陌生人中听得出几句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她相信她们中有工作人员;相信他们中肯定是读书学生。然而,姑娘的话闸被打开:“我一一家一一在一一内蒙的一一呼和一一浩特……学生,二轻工学校”。她哭了,声音显得微弱低吟。
“你知道老家的电话吗?”会点普通话的大姐在问。“嗯!”她轻轻地应答了一声。
“那么我们给你家中打个电话”。她点着头。
动作快捷的小伙子马上取来了钢笔和纸。姑娘受过伤的手抬不起来,最终颤抖地写出:0471一xxxxxx。随即,小伙子林青山、马代勋、金强宝等十几个人,你一元、我二元,他五元……一下凑起了40多元来给姑娘打电话的长途费(注:当年,打长途每分钟话缴费三元)。
此情此景,姑娘有点儿相信面前的陌生人,是善良的、是好人。她跟随小伙子和姐妹们来到村里的公用电话室里。
马健群大哥按照纸上写出的电话号码,连拨了几次,都是“嗡一一嗡一一”的叫声(注:实情对方在占线)。围在旁边的人顿生猜疑:难道姑娘不愿说真话?
然后,让姑娘自己按纸上的电话号码来拨,真巧一拨就通啦。
电话打到了内蒙古,传进了呼和浩特市的二轻工业学校里。得知,对方接电话的是学校一位姓张的女教师。
“老师:我一一是一一王艳艳(化名),我一一现一一在一一湖一一南,请一一告诉一一家里人一一来接一一我啊。”
对方在问:“湖南什么地方?”
姑娘哽咽,泪水淆淆地落下,再也说不下去了。
马健群大哥接过电话,告诉:“一一武冈市稠树塘镇法新村街上”。由于双方语言差异,对方还是无法记录清楚。然而,马健群大哥只好“武汉的武,站岗的岗字去掉上面的山……,电话0739一4451003”这样一字一句地敲出来。
对方学校张老师记录后,然又回复核对了一遍。
随后,姑娘又与老师相互说了几句。
这次通话,足足打了11分多钟,姑娘恐惧与悬着的心,稍有一点静下,巳经看到了回家的希望……
山村里没有旅店。姑娘今晚住哪里呢?她不愿意随便进入陌生人的家里。
为了使姑娘放心,马彩娥阿姨主动伸出温暖的手,告诉姑娘:“我是这里医院的医生,我的二儿子现在北京林业大学读书哩,……今晚就到我们单位上去住吧,妹子,行吗?”
这时,众人也开口说出:“你放心吧!”,“去吧,你尽管放心一一!”
姑娘抬起头来,瞧了瞧面前的这位马阿姨,点了点头。
这晚,这个山村医院里下榻一位不寻常的“远方客人”。
第二天早饭后,村民们又来看望姑娘。她等不得家人来找,(可能是姑娘不愿自己去添太多的麻烦)执著要走。在场的村民一个个发声婉留:“妹子,你现能到哪里去啊?”“昨天不是电话说好等学校来接你回家的吗”,“就是大伙给你凑足路费,像你现在的这个情况能回到家吗?”。
由于姑娘的“固执”。村民们实在不放心姑娘的只身离去。最后,给她下了两个“硬条件”:一,留下等家人来接;二,送你到镇派出所帮助你回家。
然而,姑娘选择了到有“国徽”的派出所里去。
法新村离镇派出所还有5公里多地。于是,个体司机俞中华免费专程送姑娘一趟;村民们为了放心,还安排了李海龙和另两个年轻人陪同随行。
来了镇派出所里,欧指导员首先做了热情地接待;雷所长回来了,又给姑娘安慰了一番。
“人间自有真情在”。爱心的故事在这告一段落。
在姑娘离开后的十几天里,法新村的村民们一直在惦记与祈福着平安:姑娘,你到家了吗?
月余后,姑娘从内蒙古呼和浩特给法新村的那部座机打来了电话:真情地感谢!感恩您们有这么多的热心好人……。
(附注:本文,是作者1996年出差路经老家的听闻,并采访了多位现场当事人和见证者。)
作者简介:
陈扬炎,1972年12月从湖南武冈市农村入伍,1983年7月军转业到北京,新闻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