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夕阳浅唱)
黔峰赏秋月
杨盛科
黔峰山又名龙须界,位于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儒林镇东侧25公里处;主峰龙须岩海拔1698米,是县城儒林镇境内海拔最高的山,也是县城境内离月球最近的山峰。龙须界山势巍峨,峰峦挺秀,林木葱郁,青如黔黛。龙须岩两峰对峙,中有雷石潭,幽深莫测,被誉为“黔峰合秀”,为城步古八景之一。
据清道光《宝庆府志》载,唐代柳宗元在《武冈铭》中所书的“黔山之巑” 即指此山。明清时期半山腰处的雷石潭侧建有民办的黔峰书院,在此攻读的学子无假期,学生家长每3个月上山送一次大米与油盐,学子们正月十五元宵节上山, 要等到腊月二十四日送灶神后才下山回家过年。每年中秋节,由书院学长组织学子们集体举行拜月仪式。据说因有月神相助,凡在该书院攻读的学子十有八九能考上秀才。清初,书院被废后在该遗址上建黔峰庵,常有香客在中秋节前去黔峰庵赏秋月,故中秋节前后此庵香火格外旺盛。
月亮因为与地球太遥远,故产生距离美;黔峰山虽然地理位置偏远,旧时仍有不少文人学者来此游览欣赏月色之美,并写有许多名诗佳句流传于世。
明隆庆二年(1568) ,城步知县胡釆游览黔峰山后写有《黔峰合秀》(诗载《城步县志·艺文篇》):“山色黔州胜,春光楚碛开; 树分天外锦,泉应壑中雷。鸾鹗影相逐,蛟龙势共回;何因驾辀毂?问俗献瑤台。”
清代城步文人张应点在黔峰山赏秋月后写有《黔峰合秀》诗:“翅首东瞻秀气棂,巍巍耸护毓钟灵; 双峰挺峙笋成像,万仭祟龙笔有形。翠插青天霄汉接,尖联红日雾云停;登高一览群山小,惟有黔峰作画屏。”
清光绪辛丑岁县劝学张镜镛在黔峰赏月时也写有《黔峰合秀》诗:“一览黔峰小众山,双峰竞秀笋连环;灵钟接接昆仓外,耸与天齐霄汉间。嶂叠千层群附丽,山巍万仭共追攀;都梁胜景声先占,嵩岳文明恩诏颁。”
黔峰山是城步县城儒林镇境内离月球最近的高山,也是游人赏月最佳去处。去黔峰山赏月最好选择无云的中秋夜,因无云的中秋夜月亮最大、最圆、最亮。古代诗人们将海上的月亮称为“海月”,称山区的月亮为“山月”, 称月圆称作“满月”。观海月时只见波澜壮阔的海水汹涌澎湃,观山月时只见山势连绵气势雄伟,各具特色。游人站在黔峰山顶仰观山月,只见玉宇当空,月如银盘,无云雾遮挡的秋月格外透亮、清澈、明净。
我们在游览黔峰山时与该庵70多岁的老僧人们拉家常,他们感慨地说:70年前他们来黔峰庵时,庵里的僧人只点蜡烛、桐油灯照明,蜡烛、桐油用完了只好在黑夜里赏夜景;夜间远望西边的县城一遍漆黑,因那时的居民只有煤油灯没有电灯,昏暗的煤油灯光在离城50里远的高山是看不见的。
如今,改革开放的东风使黔峰庵也用上了照明电(蓄电池),现代化的设备与古老的庵庙共存,这是僧人们万万想不到的。这是搭帮党的光辉照亮了大苗山, 使我们僧人也有了幸福感、获得感。从灯光的面积看,如今县城区域面积较70年前扩大了20倍,城镇各街道实现彩灯化, 五颜六色的彩灯、明亮的太阳能路灯彻夜不熄,整个城区一片灯火辉煌,参差的楼阁在皎洁的月色下星光点点,灯光或明或暗,朦朦胧胧,又似在飞机上居高临下观赏城市夜景,如同人间仙境,美不胜收。
在古代,月亮成为身居异地的亲人们共同看到的参照物,“月是故乡明”,人们在月色下觉得天旷地远,明月入怀,思乡之情、思亲之情油然而生。“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李白)“露从今夜起, 月是故乡明。”(杜甫)宋·苏轼《后赤壁赋》:“月白风清, 如此良夜何?”其实最理想的度夜方式是与文友们在洒滿月光的山地散步,谈赏月的感想,以激发创作灵感。此时月影相随,十分浪漫,容易使人想起唐代诗人李白《把酒问月》中“人攀明月不可及,月行却与人相随”的诗句,“月影却多情,随人处处行。”(宋·张生《菩萨蛮》) 古代诗人们把在月光下散步的心情与月下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月是时间,月亮亏了再圆为一月,太阳每天升落一次为一日;月是诗歌,人类对月亮的吟哦的诗篇远远超过太阳;月是哲学,苏东坡词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圆”代表着完美和理想,“缺”代表着遗憾和现实。圆与缺是一个不断转换行进的过程,月盈则亏,月亏则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所以,我们应理解这个哲学意蕴,不以圆为喜,不以缺为悲,顺应其变化即是最自然的人生态度。
若在中秋佳节期间到黔峰山赏一次月景,说不定又能激发出更多的感慨来……

推荐阅读“古稀杨老讲故事”
点击链接文字-杨盛科作品
作者简介:杨盛科,男,1947年出生,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人,苗族。湖南省苗学会员,邵阳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城步杨家将文化研究中心会员,城步县文联会员。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