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说尘归尘、土归土
不是还有感动
还有怀念吗
哪怕只有
一丝丝
一丢丢
看完电影《隐入尘烟》,我脚步踟蹰,思想也凝重起来,刹那间,生命陷入了停顿,那些隐入尘烟的辛酸和低到尘埃的闪亮,就像将夜时分的一场暴雨,打湿了我的泪腺,矜持的心一下子决堤:
不说苦,却苦到了极致;
不谈爱,却爱进了骨髓……

沉下心来静想,我得出三个深刻的感受:一是揪心,仿佛有块巨石压在心里,喘不过气来,让人无语;二是残忍,画面残忍,人性残忍,命运残忍,残忍到不能再看第二遍;三是诗意,用简单的动作、朴拙的告白,以及专业的镜头,印证了彼此相伴相惜的心意,演绎出别样的浪漫与温情。
该剧是由李睿珺执导,海清武仁林主演,被评为今年最好的华语电影。豆瓣评分8.5分,猫眼和淘票票平台评分也高达9.2分。

影片讲述了在甘肃张掖农村,一对农村夫妇艰辛而柔软的一段生命旅程。两个被家庭抛弃的中年底层农民,从一开始结婚时的陌生,到日复一日的劳作生活中的熟悉,相知相守,展现了一对悲苦的农村夫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憧憬。
人生就像麦子一样
终有定数
如果尘土是人的归宿
那么
他们选择——隐入尘烟

该剧借助象征、隐喻的表现手法,建构起抒情与唯美相融的诗意空间,视角独特、细节丰富。它选取一个极小的切入点,用固定的镜头,静静地注视着主人公,无论是马有铁和曹贵英之间的相互救赎的爱情,还是一砖一瓦、一蔬一饭、春耕秋收等日常所建立起来的关于活着的朴素真相,都在一定程度上,呼唤出来自底层的扎实而坚定的人物形象。
影片通过大量展示曹贵英和马有铁夫妇在田间地头劳作的场景,在暖色的光线下,精心的构图中,自然捕捉的声轨里,汗水和苦难的意味被农忙场景消磨,观众看到了一帧帧充满浪漫美感的摄影画面。这种展现底层生活的视角没有高高在上的怜悯,也没有装腔作势的批判,平实地将乡村生活中已经被忽视了的美好与苦痛,用电影特有的方式提取到了观众的面前。
四季更迭
万物生长
几个麦穗压成一朵花
只为,下辈子
我还能找到你
你还能找到我

如果从文学作品的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来看:
《隐入尘烟》的讲述时间:是全国脱贫后乡村振兴的前夜。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马有铁也”脱了贫“,经人介绍迎娶了自己的新娘曹贵英,两人有了自己的相对意义上的家,如同乡村振兴正向着美好的未来迈进。
《隐入尘烟》的讲述地点:大西北,具体到拍摄地就是甘肃张掖市的高台县。选这个地方来讲这个故事,可谓是用心良苦,这符合近几年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的大政方针:脱贫、合村并镇、土地流转、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产业调整等,而高台县这几个方面在甘肃都处于领先地位。

《隐入尘烟》的主要人物:女主角曹贵英由海清饰演(据说海清是零片酬出演),她在哥嫂家生活,睡在窝棚,过着被人嫌弃的日子。她从小就气虚体寒、一瘸一拐、尿失禁、没有生育能力,是别人口中的“瘟神”,被家人嫌弃……她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佝偻着身躯,低至尘埃。
男主角马有铁由武仁林饰演(据说是导演的小姨夫),是一个真实且朴实的农民。他寄居在村里被弃置的空屋中,守着一头驴子过日子,干农活、运送物资,同样也是一个孤独的个体,被村里人笑称“没有比你更穷的”。
贵英经人介绍嫁给了老光棍有铁,于是他们俩开启了属于自己的婚姻生活:种地、养鸡、养猪和盖房子,一步一步地踏实走着,向着光亮。
两个孤独的个体相遇
犹如和庄稼一样沦为大地的孩子
在日复一日的耕耘中
相濡以沫、互相怜惜
就算大雨滂沱淋坏了盖房子的土砖
就算被人嫌弃唾骂“脏东西”
都算不上什么
咬着牙,换个方向
仍
继续努力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当两个人在狂风暴雨中守护着自己的泥砖,跌倒爬不起来时,他们干脆就坐在泥里又哭又笑,这时,我看到了不屈的生命和与苦难抗争的斗志。他们所需要的,不是高级的爱情,而是最本真的情感和最基础的生活所需,就像驴子想吃苞谷,就像燕子想飞回巢穴,就像麦子想开花。我眼泪在打转:西北大地虽种不出玫瑰,但有小麦印花,小麦印花是最汹涌的爱意!

当马友铁借回鸡蛋,开始在纸箱孵小鸡时,镜头特别唯美,透出的光斑与祥和象征着二人爱情的开始。伴随小鸡的孵出、长大,二人的感情也生根发芽。我在悄无声息间体会到了“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精神宇宙已将现实世界所超越,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意境。
这进一步印证了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那句话:“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于是,这部电影极度克制的镜头语言,便将冷漠的世界编织成诗意的画面,营造出张弛有度的戏剧张力。
这是一首爱情诗
一首献给农耕文明的长情诗
苦中有乐
至真至纯
贫困之下,开出了
一朵别样的花
美丽而清新

影片有一组场景尤为让我心动:曹贵英拖着病躯冒着寒风半夜在村口等马有铁回来,她将水杯藏在怀里,水凉了她就跑回去换,一晚上不知道跑了多少趟,只是为了让马友铁进城归来时有一口热水喝。虽然只是一杯水,但却超脱了感知层次的物象还原,从叙事层次上代表着两人自然质朴的情感已经升温。马有铁拿出新买的大衣为桂英披在身上,两个被命运遗弃的可怜人,在这一瞬间相互取暖,他们慢慢地牵着驴走回家,幸福在此刻疯狂生长。
所有的山盟海誓,在他们简单、呆滞的目光与对话中显得那样苍白无力。这是山一样凝重的情感,海一样深广的情境,大地一样厚重而沉稳的气质,无可比拟,不能渲染。这种爱,看似苍白,实则撼天动地。对于这对物质生活极为贫穷的夫妇,却有着最为充盈的精神生活。
在这部电影里,我还看到了马有铁身上的闪光点,那是人性最美的华章:张大户病了,村里唯一有熊猫血的马有铁,一次次献血,分文不取,却不失时机地帮村里人说公道话;张大户的儿子给贵英买过两件新衣服,在偿还粮食时,1000斤的麦子,马有铁只要了840斤,那160斤的粮食款抵了衣服的钱;在他处理好贵英的后事后,他挖出地里的土豆,送给当时换芨芨草的老乡,兑现了当时的承诺,接着又把所有的粮食卖光,拿着钱还清了在小卖部赊下的债,最后还拿着十个鸡蛋还给了邻居……此时他终于心安了,对这个世界不再亏欠了!

就是在这个木讷老实、近乎呆滞的马有铁身上,我看到了他的真诚、善良、朴实、守信,他高尚的品德、淳朴的人性,正如他脚下的西北黄土地一样厚重、深沉。
被世俗嫌弃的灵魂
硬是在苦难的土壤中开出花来
一次次跌倒
一次次爬起
没有大起大落
只有平凡
只有不屈

133分钟的电影,按照一年四季的进度,有条不紊地展开,节奏及其缓慢,对话很少,所有单调的农事,都形成了一首单调的诗,只是从一个人的独奏,变成了两个人的合奏曲。
这部电影不是歌颂苦难,也不夸张失实,它只是在记录,记录我们广袤无垠的黄土大地上,有这样一群人默默无闻又坚韧的活着,即使在最低处,也要好好地活着。

也有人说,这部电影令人恶心,简直就是睁着眼说瞎话,明目张胆地给观众洗脑,用底层人的悲凉来换取票房;也有人说,这部电影用力过猛,故意暴露农村的贫穷与丑恶……
我想说:正是这部电影,才体现出我们这个时代的农民,有着值得尊重的品质,有着拨动人心的高贵,他们有淳朴辽阔的生存哲学,有令人感动的相濡以沫。

作者简介:洋漾,江苏南京人,中华文艺学会高级会员,中华声动诵读协会成员,江苏省朗诵协会会员,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南京诗词学会副秘书长,金陵好时光朗诵艺术团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