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之笔耕墨耘数十家 风霜雪雨成大家——访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画家张世简先生(下)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笔耕墨耘数十年
风霜雪雨成大家
——访清华大学教授、
著名画家张世简先生(下)
时间到了1979年初,张世简先生终于如愿以偿地走上了中央工艺美院的讲台。自此,研究、创作高峰迭起。1981年,他的《写意花鸟画技法》出版,这是他第一本专门讲授花鸟画技法的书,受到了学画者的欢迎,后来又再版多次,发行逾24万册。此后又有《写意花鸟构图浅说》《荷花画谱》《国画辅导》等相继问世。
我们说画家不是画匠,就因为画家的作品是有思想情趣的,画家通过笔墨色彩把自己对社会,对大自然的认知表达出来,并能反映时代的精神风貌。
与原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画家张世简先生在其家中采访时合影
有关资料这样说:执教于中央工艺美院后,张世简先生大有如鱼得水、猛虎归山、飞鸟出笼的感觉。理论上的提高,又指导带动了创作的丰收。《松鹰图》《孔雀图》等一批力作悬挂于人民大会堂、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内。画于1997年中秋节的《纵横大野顾盼非常》,以枯笔渴墨简笔勾出的巨石上,两只巨鹰相对一蹲一站,深遂机警的目光转侧睥睨,雄视四方。重墨重彩,有干有湿,老辣厚重。《槿艳繁花满枝红》,两只兼工带写的黄鹂在盛开的木槿花下显得十分精神,表现了当前国泰民安的美好生活与对未来前景的期盼,花有香、鸟有声,充满了诗情画意。
张世简先生颇有兴致地讲诉道:1990年春,他应日本友人之邀赴日本访问并办展。那时正值4月1日日本的樱花节,盛开的樱花深深打动了这位来自中国的花鸟画家,他在友人的陪同下,兴致勃勃的仔细观赏,并萌生了将日本樱花收于笔下的创作欲望。他把这一想法告诉了那位日本友人白石岩先生,白石岩听了面露难色地委婉解释:樱花作为日本的国花,早已被日本画家给画到了极至,张先生若画不出独具特色超越日本画家的樱花,那是很难被日本观众接受的。张世简先生听了胸有成竹的笑着说:让我试试看吧。他回到东京下榻的饭店,用日本硬纸一连画了6张兼工带写的樱花。他采用我们中国花卉节枝的传统构图技法,撷取画家眼中樱花最夺目的部分,这与日本画家画整棵樱花树的构图截然不同。
见多识广的白石岩看了张世简画的樱花,连连称绝。立即拿到画廊去展,当天就卖出4张。第二天,当有人出高价欲将另外2张买走时,张世简先生只答应卖1张,另1张自己收存。
我是个门外汉,不敢对张世简的画枉加评论,这里我记录了何保华先生的一段评论,并称张世简的作品有四大特色:“其一大特色是题材新颖、贴近生活。笔下所描绘的对象,多是人们所经常接触、喜闻乐见的东西,使人倍感亲切。在已经出版的两种《张世简画集》的87幅画里,有花卉蔬果46种,其中以荷花、梅花、菊花、松树、桃花为多;画有翎毛鱼虫有13种,以鸡、鹰、白鹭、孔雀、喜鹊为多,其题材之广,画路之宽,令人赞叹;另一个特色是迁想妙得、气韵生动,潘天寿曾经说过:‘灵感为绘画之灵魂,技巧为绘画之父母。’欣赏张世简先生的作品,您会被引入‘诗情画意’之中,时常会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一种与作者灵感的共鸣。
有一幅大横幅《鹤乡》,画的是在广袤的沼泽地上生活着许多丹顶鹤,它们或冲天翱翔,或曼舞嬉戏,或栖息觅食,或停立观望,26只丹顶鹤虽然动态各异,而神态则相互呼应顾盼,纳大自然的生生之趣于画图之中,令观者心旷神怡;第三个特色是笔墨简练、设色典雅。张书旂对张世简先生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可以找见书旂风格的影子。他家墙上挂着一幅《樱花小鸟》,玲珑剔透,十分可爱,初看我还以为是张书旂40年代的作品,凑近一看,方知是张世简1992年在日本东京之作,于是更信他的画(尤其是翎毛)能得张书旂精神。
而更重要的,则是他能从张书旂、潘天寿、吴弗之三位大师的不同风格中,分别吸取营养,不断丰富自己,并自出机杼,从中解脱出来,故其用笔施墨、能老辣稚拙、相依为用、气势旺畅、挥洒自如,类似潘、吴风韵而偏重滋润、清丽。其构思敷彩、能实虚相生、疏密相用、灵动巧变、妍美曲雅,宛如书旂丰彩而清劲、深厚过之;第四个特色是清新自然、雅俗共赏。
他能纳自然于尺幅之中,能给看似平常的东西以新的艺术生命,使之情韵连绵、人见人爱。如其所画的4尺中堂《风和春暖长鸡雏》,画面上25只小鸡在迎春花下绿草地上活动,它们或远望、或怒视、或争夺、或寻觅、或追逐、或打盹、或拥挤、或理羽、或振翅、或相扶、或对语,各呈其态、栩栩如生,观之如临界其旁、若闻其声。”(现此画赠给宋庆龄故居收藏)
说到这里,我不由感慨万端。我在落座的厅堂里环视着:这是一套底层带花园的复式楼房,一层大厅中,人民大会堂回赠他的那只雄鹰(标本)展翅迎客,2楼画室,潘天寿先生1961年写给他的“田家有至梁,行客不知名”的楹联悬于壁上。雅俗共赏是张先生高年后追求的艺术目标,他坚持并倡导花鸟画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的主张,为此他还专门治了一方“下里巴人”的印章。由于他的画生活气息浓厚,贴近大众,颇俱人民性,故被社会广为接受喜爱。
1998年,张先生的家乡浦江县人民政府决定建立张世简国画院,张先生捐出自己的精心之作60幅、收藏珍品40幅,供有志者学习临摹。他还自2001年起捐赠10万元人民币给自己老家的礼张小学书画班做奖学金,以使画家之乡的血脉代代相传。2000年,张先生赴纽约参加世界博览会,同时参观罗斯福总统图书馆,在图书馆他见到了当年堂哥张书旂画给罗斯福总统的巨幅《百鸽图》。张世简百感交集,这就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魅力。参观完后,张世简也将自己的两幅作品赠送给罗斯福总统图书馆,陪伴堂哥作品左右……
对于张世简这样一位画坛大家,我的评论是没有说服力的,故我摘录了部分艺术家对其评论的要点,将其呈到读者面前。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山水画家秦岭云:张先生在自己鹰之作品结构、笔墨、色彩的运用中,破除了某种传统模式,增益了托物言志的审美情趣。其画作主题鲜明突出,自然中见神奇高雅。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花鸟画家金鸿钧:张世简先生的花鸟画追求浑厚多姿、生动洒脱。而其在画鹰中讲气势,有强烈的视觉感,出奇制胜。其在构图中,轻重虚实、疏密聚散、穿插交错、前后层次、呼应气势处理得恰到好处,臻至“真、善、美”的艺术境界。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阿老:张先生的鹰之作品笔墨雄健、功底深厚、老而弥坚。其在《鹰》之作品中使情、理、美融为了一体,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情的陶冶和理的启迪。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画家林锴:张世简先生笔下的鹰雄健威武、造型生动,优美逼真。其用墨变化丰富,浓淡适宜。特别是鹰的嘴、眼、颈用笔简洁严谨,写其意而传其神。张先生的鹰多与苍松为衬托,愈发显得雄姿勃勃、郁郁苍苍。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花鸟画名家刘继英:张先生对艺术有着严谨的创作态度,加上他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与艺术积淀及深厚的学识修养,才使他的艺术臻于上乘。
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画家葛喦:在张先生的作品中,用笔精妙、落笔见趣、厚中有薄、柔中寓刚;既姿势豪放,又刚健有骨;形超神越、俊永脱俗。张世简凭着夯实的笔墨与时代结合的思想,从意境的开拓,到人格的修炼,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
中国美术家协会原书记处常务书记、中国国画家协会主席雷正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历代不少花鸟画佳作,都来源于对自然界的观察、体验,张世简先生借鹰抒情,寻求出独特的意境,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中央美术学院资深教授、著名画家戴泽:张世简先生鹰之画有一种精神、一种气质和内涵在里面,这种精神、气质和内涵就是时代精神和作者所寄托的“情”和“意,极其象征的涵义对提高当代花鸟画的创作水平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授姚治华:张世简先生的鹰之作品有着极高的欣赏价值,其艺术功力能适应大众美感的需要,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其画作具有传统花鸟画的完美程式和严格法度,又有当代文化的明朗格调和饱满的激情,两者的结合统一构成张世简鹰之画的特有风格。
《美术家》主编、美术评论家、北京名人书画院秘书长李海剑:张世简先生的鹰之画作深厚、耐看,其笔势潇洒秀润,将传统技巧与现实生活结合,以传统的笔墨把鹰的姿态跃然纸上,雄浑天成。
叙述到这里我思绪万千,就在我采访老先生几年后,年近90岁高龄的张世简先生不幸离世。回想老先生曾以他高超的艺术水准活跃在中国画坛的情景,联想到老先生曾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奉献给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人民,这不能不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更是令人肃然起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