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之不懈的耕耘与探求——访原中国美协常务书记、著名画家雷正民先生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不懈的耕耘与探求
——访原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书记、著名画家雷正民先生
(一)
在友人的书房里,读得一本画册——著名画家、美术评论家雷正民先生的国画作品集。
翻开画册,一幅幅巨幅山水画深深地吸引了我,那千峰竞秀的场面,那万壑争流的情景,那大气磅礴的恢弘画面,令人为之感慨万端。
也许就是因为这份感动,使我走近了他——著名画家、美术评论家雷正民先生,他向我讲述了他的艺术人生、他在艺术的海洋中是怎样耕耘与探求的。
与原中国美协常务书记、著名画家雷正民先生在其工作室采访时合影
以下是我记录的雷先生的自白:
"只管耕耘,不问收获",我遵循这样的信条。我深深地懂得,和任何事物一样,从事艺术、攀登高峰,也有着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长期点滴的积累才可望有起色的端倪。当然,这并不是和尚撞钟式的例行公事,而需要发自本能的自觉,严肃地不间断地对待周工日课,既要实践还需要思考,正所谓"六艺非练不能得其精,百工非练不能成其巧"。我也体会到,艺术是生命的自由显现,每届临池挥毫需有排除杂念放达无畏的心绪,才能呼唤出天趣、灵感;急功近利的计较,务必成功的期待,往往适得其反。何况攀登艺术高峰绝无捷径,有时甚至会面临停滞倒退的苦闷,如临地狱之门,这是兴趣、意志、抱负的考验。自知资质愚顽、根基不厚,只能不懈地埋头做下去、做下去。或许由于日常行政组织工作的烦杂,作画的时间甚少,所以每当丹青泼洒之际,总是格外兴奋特别惬意。仿佛这是一片自由的净土,灵魂可以在这里憩息,胸襟可以全面敞开,精神可以海阔天空地自由翱翔。
雷正民强调:绘事失败也苦中有乐,小有所得更会暗暗自喜。老实说,到目前为止,我在求道的途中,失败的时候居多。即使如此,却仍兴味不减,是否也算得一个艺痴?余自号陋室为"跬步斋",不期有突飞猛进之想,只求细水长流。至于能否到达千里之遥的江海,就不去管它了!
(二)
雷正民先生接着说,余从师学画已70多年,成绩几何,说来惭愧。最初从师于山西画家高寿田、赵缵之,那是在1947年。这两位先生精于中西画学,又擅金石考古。解放后,前者曾任山西博物馆馆长,后者现在已年近百龄,曾是山西美协副主席、顾问。一年多的时间,我从他们那里学习了速写。1949年进入华北大学文艺部美术科,是胡一川、罗工柳二位老师的学生,这两位都是著名油画家。1950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美干班学习。记得听过王朝闻的《创作方法-艺术概论》,李桦、常任侠的中外美术史,王临乙教素描,蒋兆和教勾勒,夏同光教色彩,陈晓南教解剖……还聆听过徐悲鸿先生的教诲。时间不长,可谓"速成"。当然不可能真的速成,而是经历了艺术的最初洗礼,为嗣后的进展奠基,当时在罗工柳指导下进行创作,所作年画《结婚登记》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宣传画《支援志愿军》发表于《人民画报》,还在《工人日报》上发表过漫画;和赵志方合作的《戎冠秀》连环画因种种原因可惜未能面世。
雷正民讲道:1951年初,和同班4位同学一起,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我被分配在志愿军总部文化部文艺科任美术组长。这期间为志愿军英雄模范设计过立功喜报,布置过大型会场,绘制了大幅油画领袖像,也曾下部队采访,在庆功会上为英雄画素描肖像,同时搜集了不少战斗事迹,绘制成连环画,并配合部队教育绘制宣传画,总之为部队服务,需要什么就干什么,一专多能,立马为用。这也不唯不是一种战斗的洗礼。在总部工作,有幸多次看到彭德怀元帅及中朝高级将领,回想起来那是一段令人神往、值得珍视的岁月。
雷正民说:1953年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电影美术又是一新的行当,随学随用,拉拉杂杂十几年的辛勤凝聚在胶片上。"文化大革命"下放工厂,辅导工人美术活动。1978年后调到中国美术家协会,肩起美术组织工作的担子,一晃又是20年。
(三)
雷正民先生接着讲述到,我由于从事过多种样式的普及工作,以致绘画难以专精,但杂多的实践,倒也陶铸了我较为开放的艺术思维,古今中外,广为涉猎,博采各家,不拘一格,这就形成我的绘画既不传统,又欠纯粹,非驴非马,且不甚规范的格调。
雷正民继续说:任何理想欲付诸实现,不得不面对现实,实事求是。致学之路,多种多样。正规军自然可以在正规战地上大打大干,取得辉煌战绩,令人钦慕。"杂牌军"游击队也自有其用武之地;相机行事,偶然出击,神出鬼没,亦可为风光之处。习艺术者也颇类似。忆及50年代,每当大家午睡的时候,我已去营房附近写生;再因失眠又正好读书,虽说不求甚解,效果欠佳,然仍是勤耕不辍奋发向前。近10年来,工作无论怎样忙,都得完成自定的指标,每年作画不得低于百幅。时日推移,当有所悟,也似有进步。
雷正民说道:组织工作者首先要为大家服务,其中定会遇有诸多琐事难题,无暇静心艺术的沉思,技艺的锻炼也只能求助于一个"抢"字了。一切事物总有它的两个方面,有弊亦有利。为大家服务,接触面必然较广,"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论老中青,他们的艺术成就和创新,将资学习。工作中有机会观摹了不少新作旧绩,以艺术的目光审视,岂不是求之不得的机遇。艺术组织工作者也当然有与大家一起"行万里路"的时刻,不计时日长短,都在接触社会,拥抱大自然,随时都可感发艺术触角,丰富生活积累。正因为机遇难得,锻炼了形象记忆和想象能力。一次路经太原,往访老画家苏光,他谈及发现一处新的风景区"北武当",介绍了他往观的感受,颇使我向往,但又难于立即往游,于是据所阐述试作一图。两年后有机会亲往写生,地理形貌居然与前所作大致相仿。当然,直接的感受,亲临的观察,形诸笔墨的写生,最为真切。这对于艺术家是至为重要的最基本的财富。有条件的话,没有哪一位画家会拒绝前往去写生的。
雷正民说:古诗谓,人是"百代之过客"。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有限的,但艺术应在有限中包蕴着无限,杰出的艺术将传之久远。为此,从事艺术者应当扩大眼界,提高素质,勇于超越前贤,突破极限,当然这首先就必须不断充实自己。为弥补自身受教育的不足和薄弱环节,需要设法补课,需要掌握新的信息。鉴于此,我曾向刘叶秋先生(《辞源》主编)学习文学,向吴玉如先生(客居天津的著名老一辈书家、诗家)学习书法;有一段用每天午休时间至故宫顺序研习艺术史陈列;还曾在北京师大哲学系听美学讲座。要想开发智力和艺术包括能够欣赏形式美的眼睛,我以为首先需要锻造人格品位,应当相信,综合修养的提高,会在冥冥中无意识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四)
雷正民先生继续说道:我是怎样画起山水来的?说来也许有些缘分。我生在太行山麓的山西,抗日战争中曾随家避居于晋南山中,在深山峡谷受到山水自然美的蒙养陶冶,至今闭目遐想,那情那景,历历在目。身着戎装在朝鲜战地行军,也不免会偷眼欣赏那青山绿水、小桥村落。"五七"干校时,恰巧分配在水利班,日日巡察水道,缘溪行,两岸山色诱人,索性借乡野土纸为山川写照,也自我遣兴。钟情于山水,也将专攻于山水了。古人说:能以笔墨之灵,开拓胸次,而与造物争奇者,莫如山水。的确,山水画抒发情怀,寄托神思,玩味逸趣,研精极思,深涵妙理。小趣味大精神,变态无穷。于是有意识地奔赴东北林区,南海滩头,西域"取经",东海观涛,漓江揽胜,黄山登云……去寻访和汲取大自然的源头活水。同时不懈地临池实践,参以读画论,看展览,诵诗书,翻画册,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泛滥诸家,以资我用,尊重传统,也珍视创新,不分东西南北,不择皴擦拓印,取拿来杂交的态度。保持临战状态,一有机会便趁兴挥洒点染,瞬间落墨满纸,却要几番辛苦收拾。败笔而能挽救,或许新趣出人意料。夜阑人静,常常反复端详习作,欣赏的时候少,叹息的时候多,自我审视,冷眼挑错,又不知从何下笔加工改善,往往百思不得其解。或有掉个方位翻过背面,偶有发现墨迹线条错落间颇有点意味。时有改得一塌糊涂,心虽不忍,终于废弃。"废画三千"大师李可染尚有此言,我等岂有马到成功之想?
(五)
雷正民接着说:总的艺术追求,我还是崇尚真善美。以真善的本体化入美的世界。不过这美不是漂亮纤巧,不是搔首弄姿,而是美学意义的美,是崇高、雄强、大方、杂多、浪漫、意境和涵蕴美。不妨参以荒诞、怪异手法,以增强山水画的境界的恢宏开阔,使其更具有力度。这力度这美应附丽着深沉的精神——个性、胸襟、时代风云、宇宙意识以及民族审美情趣。
雷正民强调:曾经设想,设立几个系列课题,连续探索追踪。崇高系列,把艺术思维中感受到伟大崇仰的情绪,凝固在强有力的风格中。见闻系列,从写生和直观中来,多一些客观,少一些主观,多一点再现,少一点表现,是与客体神遇的直接产物。当然,它们还应有自家的取舍和剪裁,自家的角度和处理。再,可称感发系列,多一点主体精神,多一点融会大自然大宇宙之后的主观情怀,多一点情调趣味,放荡不羁、天马行空、面目全非,是艺术激情降临时爆发性的物态化。几个方面互为参照,又拉开距离,假以时日,或有所进展。
雷正民表示:意识到前途的艰难,却又义无返顾。既然献身艺术,只有执著地耕耘下去才是。
听着雷先生的述说,我的感慨更深了,在艺术的海洋中不断地耕耘与探求无疑是难能可贵的,但像雷先生这样执著如初,数十年如一日,而且在古稀之年后仍坚持不懈,这是更加难能可贵的。衷心祝愿雷先生一路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