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活性思想来自于优质高效的终身学习》 新疆 许连宝
内容提要:1.严峻的形势用无声的语言预告我们:活命第一!疫情过后,在大地上站立着的幸存者,就是胜利者!大萧条过后,在经济市场上站立着的企业,就是胜利者!谁笑到最后,谁才是赢家、王者、胜利者! 2.仼正非告白了他的企业在大形势下发展的底线思维:努力地活下来!3.思想是站立的支点,也是希望和优美的起点,是人最可宝贵的财富。 卑躬屈膝的姿势无论多么优美,但终究是在下跪。思想的不同,习惯的不同,决定了人们生产生活的行为不同,也因而决定了人们做事做人的成功率不同,悲喜剧故事不同。人的活性思想只能来源于优质高效的终身学习。 4.与形势相比,我们的应对总是被动的;同命运赛跑,我们的脚步总是落后的。我们选择:在被动的风雨中日夜兼程,主动前进;在落后的赛跑中加快脚步、努力坚持!胜利的天平总是倒向那些不屈不挠的意志坚强者、奋斗不懈的正确行动者! 5.与“勤”字交友,同“懒”字分手,于“危”中寻“机”,在“干”中求进、求生!
9月9日在天山脚下静默居家,线上阅读了哔哩哔哩课件《成功人士的七个习惯》,受教受益,感触很大,深有体会:
一、《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告诉了我们哪些有用的东西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的作者史蒂芬·柯维,被《时代》杂志推誉为“人类潜能的导师”,在全世界的职业培训界、管理咨询界也评价很高。 他在这本书里告诉我们,高效能的人士有七个好习惯,并且耐心地告诉我们如何也能做到这七个好的习惯。
第一个好习惯是“积极主动”。无论做小事还是大事,行动是第一位的,只有积极主动去做,才有成功的可能。梭罗说:“最令人鼓舞的事实,莫过于人类确实有能力主动努力,以提升生命价值。”柯维说:“人性的本质是主动而非被动的,人类不仅能针对特定的环境选择回应的方式,更能主动创造有利的环境。”所谓主动积极就是采取主动方式,摒弃被动的受害者角色,不怨怼别人,以由内而外的方式来创造改变,积极面对一切。积极主动不仅是人们行事的态度,也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等待,等待就是被动行为,还会贻误时机,错失良机。好的机遇是等不来的,有好的成效的人往往积极主动寻求解决问题方法,最后使问题得以圆满解决。积极主动与被动消极之间的差别不仅仅是提高20%-50%的效率,如果能力强,差别就更大了。我们只要积极主动,当受到外部环境制约时,就会努力创造机会,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不断凿通去路、拓宽发展的空间。当然,采取主动不等于胆大妄为、惹是生非或滋事挑衅,而是依据原则及价值观来下决定,为自己过去、现在及未来的行为负责,而不是因为外界因素或一时的冲动而行事。认知转换会带来心态改变、情绪改变,这对人很重要。因为当心态改变、情绪改变而快乐产生的时候,冲动和激情就跟着来了,思想和行动的能量就充足了,创新创作的种子就破土而出发芽生长了,生产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第二个好习惯是“以终为始”。法国的思想家蒙田说:“如果一艘帆船没有明确的航行目标,那任何风向对它来说都不会是顺风。”企业和人生就像航船,没有目标,就会顺水漂流,永远不知道要到什么地方去,在什么地方停泊。对于一个企业包括一个人来说,目标很重要,如果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又如何能找到想走的道路?目标引导行动,成功的关键并不在于你流了多少血汗,而在于你努力的方向是否正确。通往成功的目标错了,那每一次行动无疑就是加快了失败的步伐而已。有些人拼命埋头苦干,到头来却毫无成果,这时才发现原来是追求的目标错了,但是为时已晚。以终为始就是以结果为导向,在做任何事之前先确定好目标,认清方向,再以目标倒推要做的事,时刻提醒自己最开始的目标、计划、愿景是什么,每天都向着这个目标努力,永不懈怠,这样才能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会脱离原目标,迷失行动的方向,误入歧途,走冤枉路,吃不尽苦头。柯维告诉我们,实现以终为始,就要经过两次的创造。首先是在脑海里、思想上酝酿,其次是实质性的行动创造。就是在做任何计划时,先拟出愿景和目标,并据此塑造未来,全心投入自己最重视的原则、价值观、关系及目标。
第三个好习惯是“要事第一”。歌德说:“重要之事决不可受芝麻绿豆小事牵绊。”我们每天总会有许多事情需要去处理,常常忙得焦头烂额,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有时候忙是真忙,但也是瞎忙,因为忙得没有章法。可是为什么高效能人士总能有条不紊地工作呢?因为他们懂得如何在日常工作中科学地划分工作的轻重缓急,如何用先进的时间管理方法来安排自己的工作日程,从而使自己的工作忙有重点、忙中有效、忙而不乱。要办的事情可以分成4类,紧迫且重要,紧迫但不重要,不紧迫但重要,不紧迫也并不重要。最重要的事当然要放在第一位啦,这点很重要。工作和生活中总会同时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要分清什么是要事,是重要的事情,还是紧急的事情,才能合理安排执行顺序,才能更加从容地过好每一天,才能逐渐沉淀为自己的优势能力和特别习惯。有很多时候,人们往往重视的都是第一种,即紧迫且重要的事儿。但是柯维不这么看。在他看来,不紧迫但重要的事儿才是第一位的。因为恰恰是这些事儿往往都是战略性的,有着长远的影响和意义。
第四个好习惯是“双赢思维”。双赢思维是一种基于互敬、寻求互惠的思考框架而产生的共情心意,目的是分享更多的机会、财富及资源,而非敌对式竞争。双赢既非损人利己,亦非损己利人,而是从互赖式的角度来思考,争取互不伤害,利己又利人。双赢者把生活看作是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一个食物链,不是一个角斗场。对于一件事情特别是一件复杂的新事情,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想法,我们都不要提前排斥对方的看法,而是要尊重差异,以合作的最终目的为方向共同迈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求同存异,找到互惠的、有交集的解决办法,从而达到双赢效果。
第五个好习惯是“知彼知己”。知彼知己,就是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人性中闪光的亮点,更要敢于直面自身的丑陋弱点。知彼就是用共情的理念,倾听别人的心声,理解并接纳对方,让对方感到被尊重和认可,从而到达敞开心扉、坦然交谈的空间。知彼不只是要了解别人,还要换位思考,多为别人的缺点和错事设想正当的理由和借口,多用包容的心态体谅别人。知己就是解剖真实的自己,自我分析反省,看清自己的缺点甚至是丑陋点,这需要勇气,要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少为自己找借口,多为自己找方法,然后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知彼知己就是首先寻求了解对方,然后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不但是了解彼此,甚至是称许彼此的差异,欣赏对方解决问题及掌握机会的手法,这是进行有效人际交流的一个关键。
第六个好习惯是“统合综效”。古有“桃园三结义”、梁山“聚义厅”、西游“五人行”。“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个人的力量终归是有限的,只有依靠团队的力量,我们才能完成个人难以完成的事情。为什么成功人士们总能很快地取得别人的信任并在困难中得到别人的帮助呢?因为他们认为圆满人生不仅限于个人的成功,还要追求人际关系的成功、团队成员的共赢。与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视不同个体的心智,采取的态度不同,采用的方式不同,效果也会不同。如果采用敌对的态度,这时候1+1不是等于2,而是0.5,采用折中的方式就是1+1=1.5,合作才是1+1=2,而创造式的共情合作则是1+1>2。统合综效是创造第三种选择,倒不是纯焠的迁就,而是在原则基础上的灵活,在纵向行阻中的横向移位,往往需要跳跃性思维、不按定式出牌,既不是按照我的方式,也不是遵照你的方式,而是在你欣赏我我称赞你的共情气氛中,共同去创造第三种选择,追求1+1大于2的创造式合作模式。
第七个好习惯是“不断更新”。我们办公使用的电脑,一直就在不断的更新之中。不断更新就是一个在成长和转变之间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一个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不断更新需要在身体、精神、智力、社会粘连情感中不断刷新界面、更新自己,不断迈向创新发展的成长之路。
这七个好习惯是相互连贯、不可分割的。越积极主动(习惯一),就越能有效地实施目标(习惯二),把要事放在第一位(习惯三)。越能理解别人(习惯五),就越能找到统合综效的双赢解决方案(习惯四和习惯六)。越是改善培养独立性的习惯(习惯一、二、三),就越能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下提高效能(习惯四、五、六)。而自我更新则是强化所有这些好习惯的动态过程(习惯七)。
二、习惯这个东西,让人欢喜让人愁
哲学家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莎士比亚说:“不良的习惯会随时阻碍你,走向成名、获利和享乐的路上去。”
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我常常胡思乱想,习惯这个东西跟人的心理一样,太难以捉摸,太怪了,它与人的出身、经历、学历、机运、爱好、性格好似筋骨血肉一般粘连在一起,扒扯不清,让人欢喜让人愁,不太好简单地用“好坏”妄下判语。但是,习惯的不同,却决定了人们做人做事的成功率不同。习惯的不同分别了人们命运的不同。没有优良的习惯周期表,你将一事无成。改变命运,应当从改变习惯开始。改变习惯,应当从改善学习开始。
三、改变习惯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
习惯是人长时间养成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它家的亲戚,它决定着一个人看问题和做事的基本方法。有好习惯的人做事都会有好的结果,而坏习惯的人往往难以成事。人们常说习惯决定命运,不是空穴来风。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养成的。要想成为一名高效能人士,就应该认真盘点一下自己在习惯、人格障碍、负能量等相关方面的不良库存,列出清库、进货计划,制定改进目标。
我的改进建议是:与“勤”字交友,同“懒”字分手,于“危”中寻“机”,在“干”中求进、求生! 我认为改良自己的习惯首先应同“懒”字分手,向“惰性”开刀!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惰性”,就象沉积在我们供热管网中的水垢,往往积惰成习,固化为我们的习惯,致使人不想改变、不愿改变、拒绝改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人的进步,特别突出的是影响到岗位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和工作效率。
我们身上的惰性跟惰性化学元素很相象。 改变化学元素的惰性有多难,改变人身上的各种惰性习惯就有多难。在现行的118种元素的元素周期表中,一共有7种惰性元素,氦、氖、氩、氪、氙、氡、气奥。在常温常压下,它们都是无色无味的单原子气体,很难进行化学反应。发现并认清这些惰性元素的过程十分艰难,发现并认清我们自身的人格障碍、惰性因素的过程也不会容易。1894年发现了第一个惰性化学元素氩。由于氩和许多试剂都不发生反应,极不活泼,故被命名为Argon,即“不活泼”之意。氦、氖、氩、氪、氙、氡的发现,是近代化学发展史的大事,元素周期表成功地接受了它们,它们充实和丰富了元素周期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元素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交织、无比生动活泼的自然图景。在希腊文中,“a”表示“不”,“ergon”表示“工作”,argon就是“不工作”、“懒惰”的意思。这也是18族元素系统命名为“惰性气体”的由来。 1962年法国科学家巴特列用Xe和PtF6反应制得了XePtF6,打破了这一说法,后来又制取了许多化合物如XeF2、XeO3等。实验证明,惰性气体并不是绝对地永远不与其它元素发生化学反应,而是需要诱导,需要给定充分条件。就这样,叫“惰性气体”不再合适,改叫“稀有气体”、“贵气体”。
科学是相通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也是相通的。谈论自然科学中的“惰性气体”,以及从“惰性气体”到“稀有气体”的改名过程,意在借用这一化学模型,从积极心理学、管理学的视角,分析探讨查找人性中的“惰性元素”,进而采取有的放矢的靶向治疗手段,变害为利,变废为宝,开展积极的改变实践活动。
四、活性思想来自于优质高效的终身学习
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也可以变成物质。一切的主观、客观改变,首先来自于思想,而活性思想来自于优质高效的学习。个人不良习惯的改善、七个好习惯的养成,也是这个道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1963年5月10日,毛泽东主席在审改《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时写下一段批语: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而社会实践,包括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个方面。把科学实验提到同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同等重要的地位,正确反映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我曾多次到热力公司调研工作。在学习中获取思想,就好比我们在自然界获取热能一样,有一个纵向与横向织成的阔大无涯的取能空间。西方人说普罗米修斯为人间偷来了天火,中国人说燧人氏教会大家钻燧取火,一个在天上取火,一个在地上取火。这个思想直接启迪了现代人的智慧:向上向天借火,太空取热发电传回地面、太阳能发电、风电(雷电技术还没出现);向下向地借火,油气开发、水电、潮汐发电、核电、煤电煤热、沼气、柴火、中深层地热(地心热技术还没出现)、地表地层煤火热萃取。热取来可以暖人,思想取来可以暖心,可以长心!
人生也有涯而学也无涯,知识和思想无涯。建立在习惯养成之上的终身学习,将为我们不断向上攀登、向前奋进,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动力,带来滚滚不尽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与形势相比,我们的应对总是被动的;同命运赛跑,我们的脚步总是落后的。我们选择:在被动的风雨中日夜兼程,主动前进;在落后的赛跑中加快脚步、努力坚持!胜利的天平总是倒向那些不屈不挠的意志坚强者、奋斗不懈的行动有力者!
凡事,说起容易做起难。培养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干大事的思想和行为习惯,让我们共同努力,相互砥砺,互相加油,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岗位工作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