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安丘古村落下涝坡
文/张念理
秋雨淅淅沥沥的一连下了好几天,终于停了下来,秋雨后山区,山格外青,树格外绿,空气也格外清新。雨后和几位好友相约再一次来到魂牵梦绕的古村落下涝坡,嗅一嗅雨后山里的清新气息,看一看雨后山里的宜人风景,再次亲身感受古村落的淳朴、静谧和韵味。
元曲中的小桥流水人家是那样的恬静幽美,令人迷恋,令人向往,原来总是认为那都是梦中才有的地方,现在才明白,勤劳的沂蒙山老区人民几千年来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就是小桥流水人家。

下涝坡古村,宋朝赵氏祖先立村,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村民勤劳善良,古村依坡而建,南北高,中间低,村子中央有一条东西能通车的水泥小路,随自东向西的弯曲小溪而修,从主路上延生出来的几条小石板路,曲曲弯弯,延伸至村外,石板路的两侧是错落有致的石板砌成的民房,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水泥主路南侧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小溪的水潺潺的流着,因刚刚下了一场秋雨,小溪的水流比以前大了许多,依然清澈见底,不时可以看到有几条小鱼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小溪上有几座石板桥,这便是小溪南北人家来来往往的通道。村中央的的小溪,自东向西,几道小弯,几座小桥,各具特色,村子里树木不多,却根深叶茂,几只不知名的小鸟,在树梢叽叽喳喳在鸣叫,走到村子中央,小溪拐弯的地方,有一家小餐馆,自豪地起名为“小桥流水人家”,餐馆前正好是东、南两股小溪汇聚之地,从南流泻下来的溪水,从小桥下倾泻,和东来的溪水汇聚,往西北流去,小桥的一侧,不知哪里来的一汩水流,从写着“二龙泉”的两龙嘴里流出,龙嘴精巧,别有一番韵味和情趣,小溪旁,正在洗衣的村妇,抬头友好的望着我们,却仍然不放下手中的活儿,一位老伯赶着一群山羊顺着小路往村外走着,大概趁雨停了,也让羊们呼吸一下雨后新鲜的空气,品尝雨露滋润过树叶和青草。

细雨冲洗过的下涝坡古村,像一位孤独的老人,极静极静的,如果你没有安静下心来,恐怕你很难体会。静静的走在小石屋包围的铺满石板的小巷里,空气中仿佛蕴含着独特的情感,似乎能洞悉人生的坎坷与悲欢。在古村落里,几条深巷,曲曲折折通向小村外,一条条石板铺就的小巷贯穿整个村落。在偏居一隅的乡村,如此幽深的小巷,让你可以目不斜视地穿行其中,在这巷道中踱步,慢悠悠且悄无生息,是何等的释然。

历经朝代变换,历经风雨沧桑,古村落古朴荒凉,幽静恬美,辽远广阔,宛若一幅朦胧的水墨山水画,仿佛一首美妙动人的抒情诗,勾起人们无尽的思绪和乡愁。下涝坡古村落,蕴藏着丰富历史信息,承载着绵绵的乡思乡恋,体现着人与自然相依相偎,和谐相处,水乳交融的美好情景,古村落里流淌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血脉。

在这幽深的小巷里,望着满眼的石屋和石墙,触摸这历史留下的印记和痕迹,不禁让人发问,这布满沧桑的石屋、石墙和小巷,什么是它的载体?是曾经的风雨,还是流逝的岁月。我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言,去形容那些远去的日子,去讴歌那些祖祖辈辈在此地生活的人们,只能在心里默默地为他们祈祷!淳朴善良的山里人啊!愿今年风调雨顺,让勤劳的山里人有个好收成,让他们的日子过得好一点!

就要离开这静谧的村子了,小雨又淅淅沥沥的下了起来,好像不舍得我们离去,滴答滴答地声音仿佛为我们送行,我禁不住再回头望一望这充满神秘色彩,古老荒凉,幽美恬静的古老村落,望一望满村的石屋、石墙和石板铺就的小巷,还有那“小桥流水人家”,默默地在心里说,过几天我再来……
【作者简介】张念理,网名东篱采菊,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潍坊市酒文化研究会酒器收藏协会会员,安丘分会副会长,《齐鲁新文学》副主编。曾在《中国作家网》《齐鲁晚报》《都市头条》《作家》《齐鲁新文学》《河州文苑》《今日头条》等报刊网络平台发表《黄石坂坡,红色浸染的古老村落》《龙云埠上梨花香》《柘山悟道》《走进莫言旧居》《德里留芳》《峡山湖,我梦中的桃花源》《褚时健的墓志铭》等30多篇散文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