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火烧赤壁”还是“火烧乌林”
陈汝定
我在十年前(2010-2011),执行主编大型诗词集《古今诗人咏咸宁》(武汉出版社出版2011年10月)时,读到了一首1700多年前,否定所谓“火烧赤壁”的古诗《伐乌林》:
曹操北伐拔柳城,乘胜席卷遂南征。刘氐不睦,八郡震惊。众既降,操屠荆。舟车十万扬风声,议者狐疑虑无成。赖我大皇发圣明,虎臣雄烈周与程。破曹乌林,显章功名。
此诗作者叫韦昭,又名日耀(204-273)。三国时期吴国的三朝元老、史学家、文学家,江苏丹阳人。孙权时官至太子中庶子。孙亮即位,为太史令,撰《吴书》。孙皓即位,任侍中。皓欲为其父孙和作本纪,昭以孙和未登帝位为由,坚持只能作传。因而触怒孙皓,被皓杀害。
可以说,韦昭是孙刘联军由南向北,过长江,“破曹乌林”的见证者、实录者。试问:还有什么有关这次战役的史料,比韦的诗还要真实、可靠、可信?
读了韦昭《伐乌林》后,我对所谓“火烧赤壁”的说法,产生了怀疑。历史上究竟是“火烧赤壁”,还是 “火烧乌林”?是“赤壁大战”还是“乌林大战”?
西晋史学家陈寿(233-297)著《三国志·吴书》,书中也有“拒曹公于乌林”的记述,说明曹操当年确实驻扎在江北的乌林,而没有过长江到江南,来火烧蒲圻的赤壁。恰恰相反,是孙刘联军到江北去,火烧了曹操的乌林军营。
唐朝杜牧《赤壁》诗说: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此诗的后两句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提供了方便、帮助、支援,烧了曹操在江北乌林的战船,消灭了岸上的曹军,使曹操狼狈逃窜,恐怕他美丽的夫人小乔和她的姐姐大乔,都要被曹操,掳到铜雀台去“金屋藏娇”了。这首诗也从侧面形象说明,当年的这场战役的战场,不是在江南蒲圻的赤壁,而是在江北洪湖的乌林。根本不存在“火烧赤壁”之说。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9回“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也详细记述了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一月二十日,黄盖等率二十只火船,由江南向江北冲向曹军在乌林的水寨,纵火烧船。当时东南风起,火乘风威,风助火势。由于曹军的战船被铁环锁住,无处逃避,纷纷着火。“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这段生动的描述说明,当年被火烧的不是江南的赤壁,而是江北的乌林。是乌林冲天的火光,映 “红”了隔江的赤壁,而不是自身难保的曹军放火烧“红”了赤壁。因为诸葛亮借的是东南风,按常理,东南风只会向吹向江北的乌林,而不会把乌林的大火吹向江南的赤壁。如果不是这样,孙、刘岂不是自己放火烧自己,成了“玩火自焚”?
诸葛亮在京剧《借东风》中唱道:“望江北锁战船连环排上,叹只叹东风起火烧战船,曹营的兵将无处躲藏。”
总之,以上说明:当年火烧的不是赤壁,而是乌林。乌林才是这场战役的古战场。
2013年6月18日,市诗联学会组织了数十位诗友,去赤壁市游览参观了“三国赤壁古战场”。我看后写了首七绝,现录在这里。
游赤壁存疑(2013.6.18)
风借东南应北吹,
缘何烈焰向蒲圻?
火烧赤壁谁纵火?
千古谜团可问谁?
注:诸葛亮在《借东风》中唱道:“望江北锁战船连环排上,叹只叹东风起火烧战船,曹营的兵将无处躲藏。”但江南的“火烧赤壁”又是谁放火“烧”的呢?
载《咸宁诗联》2013年第2期第36页

令人不解的是“火烧赤壁”的说法,由来已久。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文人墨客,更是吟咏不绝。李白写有《赤壁歌送别》一诗,其中前四句是:
二龙争战决雌雄,
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
周瑜曾此破曹公。
就连辞书之“王”的《辞海》也这么说。1980年8月第1版的《辞海》,在1952页的“赤壁”辞条中说:“赤壁,山名。(1)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与刘备联军,败曹操军于此。”
有人真会开玩笑,明明是孙刘联军用反间计、连环计、苦肉计、诈降计、借东风,烧了曹操的乌林营帐 ,事后却要倒打一耙,说是曹军烧了孙、刘的“赤壁”;此战的战场明明是在江北的乌林,却偏说在与乌林隔江相对的蒲圻赤壁。
千百年来,为什么会有人不看韦昭的史诗《伐乌林》,而偏要是非颠倒说火烧赤壁呢?我想原因有二:
一是推卸责任。要知道孙、刘的这一把火,烧掉了曹操想统一全国的梦想,从此国家陷入了“三足鼎立”的分裂局面。要知道这个责任非同小可。于是便有人想把分裂国家的责任,推给曹操,嫁祸于人。反正曹操是所谓的“奸雄”“枭雄”“汉贼”,社会名声不好,而且他又不是正统的汉室宗亲。给他再加一条“莫须有”的罪名,他也不会介意。
二是名人效应、积非成是。一件事,一件物,或一个人,说“非”的名人多了,日积月累“非”也就成了“是”。所谓三人成虎,众口铄金,从众心理,以讹传讹,不对的“非”,也就成了对的“是”。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既然火烧的是乌林,战场也在乌林,为什么会在蒲圻出土了许多“赤壁之战”的文物,能找到曹军“沉沙”的“折戟”呢?笔者认为这些东西,极有可能是作为胜利者的孙刘联军,从乌林曹营中,缴获得来的战利品。
总之,赤壁之战,时代久远。其战场究竟在哪里?自来就有蒲圻赤壁说、黄冈赤壁说和江夏赤壁说。但我认为不管是哪种说法,都不能忽视、抹杀、忘记韦昭的《伐乌林》诗。因为,他是吴国的重臣,是第一个记述赤壁之战的历史学家,唯有他才最有资格、最具权威地指认当年赤壁之战的古战场在哪里。作为后来者,我们应该尊重历史,尊重事实。而不应因权势、名利、亲疏,而扭曲、篡改、颠倒历史,贻误后人。
作者简介:
陈汝定,1936年生,湖北大冶人,副主任医师。原咸宁地区精神病医院副院长、调研员。中华诗词学会、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咸宁市诗联学会筹建人之一,原常务副会长、顾问等。著有诗文集《为生命留痕》三册,《向阳湖诗文随笔》《陈汝定诗文评论集》各一册。2014年获“湖北省诗词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6年获“咸宁市诗联界耆宿”荣誉称号,2018年获所在医院“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