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病得不轻”的句式
吴熙禄

这个句式就是“最……之一”!
它,语病很重,却又非常活跃。在文人笔下,言者口中,拖着“病体”频繁亮相,形成当代语言奇观!
“最”字的含义,应该说是路人皆知。字典解释是:副词。表示程度达到极点,超过同类的人或事物。评价语中,一旦用了“最”字,就是“唯一”,已无“之一”的容身之地!
明明是相互排斥的两个词,可在我们的言论中,“搭伙”的频率却非常高,什么“最优秀的运动员之一”啦;“最好的单位之一”啦;“最早来到中国的外国人之一了”啦;“最优秀的科技成果之一”啦,等等,不一而举。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语病?我想决不是因为国人的语文水平低,不知“最”与“之一”的含义,而是工作作风和思想作风出了问题。有些岗位上的工作者不了解实际情况,却热衷于唱高调,说了大话心里又没底,于是,语病就发作了!如表彰某人或某单位,不用“最”字,不足以过瘾;用了“最”字,又怕“山外有山”,此句式就派上用场了!“最”字打头,开启高调;“之一”断后,可耍滑头!在“山外山”前,宁愿赚个“病句”,也不愿担负事实“穿帮”的责任!——“之一”嘛!

这不仅是个工作态度问题,更是反映了很多人沉醉语言奢华的浮躁心理。一个“满嘴跑火车”的句式长盛不衰,语言环境也够宽松的,只是让我们“五千年的老脸”有点挂不住!
我不知道“最……之一”句式的最早使用者是谁,但我断定这个“首创者”是心虚的,因为他明显复制了“古时候卖矛又卖盾的那个人”!然而“文道”却一路绿灯,“最……之一”句式,一路高歌,未见有“拿你的矛刺你的盾如何”的质疑者!
说实话,了解一个“人外有人,山外有山”的大千世界,没有先进的调查手段和精准的分辨能力,确定某一事物在特定时期内呈现的正、负程度是不是“最”,不是件容易的事,有些事物和现象可能永远弄不明白。这不打紧,描摹不确定的事物,汉语从来不缺词汇。遗憾的是,面对难题,很多人不是改进工作作风,行文、发言实事求是,而是热衷于“最……之一”的文字游戏。
此句式“在位”多年,有广泛的受众基础,不是笔者所能撼动的!这个句式究竟有没有毛病,我说了不算,不妨让热恋的男女一试:“亲爱的,你是我‘最爱的恋人之一’!”
一记耳光不响,算你走运!
2022年9月于莱钢金鼎花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