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罕第九
(本篇提要)本篇中心是通过集中记述孔子的生活态度,进一步阐发其思想观念,可以说是对前半部《论语》思想内容的梳理和进一步发挥。所谓生活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涵,包括生活观念、行为表现及其对待具体事物的态度等等,集中反映一个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

君子的担当
【原文9•31】“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这一章是本篇的最后一章,也是《论语》上半部分的最后一章。对这一章的注解历来众说纷纭,而且字面意思也确实令人费解,尤其是对于当代人而言,由于文化历史的变迁和历代注解上的纷乱等原因,要比较准确地理解这一章的确切意思,确实难度很大,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据说是孔子在重新编辑《诗经》时删除的一首古诗。孔子为什么要将其从《诗经》中删除呢?这是弄清这首诗的意思以及这一章内容真正含义的一个很关键的前提。
要弄清楚这一首诗的意思,首先要弄清“唐棣”所指。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是承袭朱熹的注解,认为“唐棣”指一种植物。“唐棣之华”的意思就是说唐棣这种植物所开的花朵非常美丽高雅;“偏其反而”是形容这种花盛开之后在阳光照射下翩翩摇摆的美丽情状。因为这种花草非常名贵珍稀,在一般的环境中很难生长,所以就很少有人能看到它,对于它的华美也就变成了一种传说,能够直接观赏就成了世人的一种心理向往。“岂不尔思,室是远而”是抒情,抒发观赏不到这种名贵珍稀之花的无奈之情。意思是说,不是我不想念你的华美,只是我家住的离你实在是太远了!
孔子认为,“室是远而”不过是自己内心没有真正喜爱这种花、思念这种花的借口。如果真是喜爱它、思念它,路途再远也会想尽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去观赏它。所以,他说:“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意思是:只是没有真正想念罢了,不然,哪会因为路途遥远而放弃呢?!正是如此,孔子认为这首诗的境界不高,所以就将这首诗从《诗经》中删除了。这种解释很难令人信服,就是朱熹自己也承认不知道“岂不尔思”的“尔”指的是什么。他是这样解释的:“唐棣,郁李也。偏,晋书作翩,然则,反亦当与翻同,言花之摇动也。而,语助也。此逸诗也,於六义属兴。上二句无意义,但以起下二句之辞耳。其所谓尔,亦不知其所指也。”由此可见,他的这种解释甚是勉强,颇有望文生义之嫌!而且,作为本篇和整部《论语》的上半部分的最后一章,其意思也绝非如此肤浅,值得进一步研究。

当代有学者对这一章有新的解释,认为,“唐棣之华”不是指某种名贵珍稀的花草,而是以周平王之孙与齐庄公之女联姻所开创的东周中兴盛世之美借喻尧舜开创的华夏民族团结统一的文化精华。这一解读很有道理,值得重视。原因是:
首先,从字面意思直解来看,“唐”应该是指尧帝。帝尧也称陶唐氏,史称唐尧,所以,这应该是无可争议的。帝尧是中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帝王,也是华夏民族文化中被誉为开启“三代文明”的一代圣君。传统文化对“三代文明”非常推崇,儒家更认为是人类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社会的摇篮,所以对唐尧非常崇拜。“棣”指由同根同系而蔓延生长出来的茂盛的植物枝叶,华:就是精华、英华,表示最好最美。故,“唐棣之华”指的是由帝尧开创、经过“三代圣王”的继承发展而成的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精华。
其次,再从《诗经》中找答案。《诗经·召南》中有一首诗:
“何彼秾矣,唐棣之华!曷不肃雍?王姬之车。何彼秾矣,华如桃李。平王之孙,齐侯之子。其钓维何?维丝伊缗。齐侯之子,平王之孙。”
这首诗是赞美周平王孙女“王姬”下嫁齐公子时的颂歌。周平王是东周中兴的英明之君,齐国是春秋时大国、强国。西周后期,是所谓礼乐开始崩坏的时期,突出的表现是周王室一统天下诸侯的政治秩序遭到日益强大起来的诸侯破坏,周王室的统治地位受到诸侯列强的挑战,此所谓“王室衰微,诸侯强大”。各诸侯国虽然在名义上依然拥护王室,但却为争夺霸权开始相互攻伐、兼并,天下开始大乱。齐国作为大国、强国,在当时诸侯国的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叱咤风云,到齐桓公时雄据“春秋五霸”之首。因此,能不能“抚平”齐国,争取齐国对周王室的拥戴,是周王室最高统治者巩固自己“一统天下”的统治地位,维护天下太平所面临的首要政治问题。“联姻”作为调和矛盾、缓解政治危机、建立统一战线的有效政治手段被各个政治集团广泛采用。周王室在周平王之后,为缓解与以齐国为首的各诸侯国的政治危机时,也采取了这一手段。由于这次联姻有效缓解了周王室与以齐国为首的诸侯之间的政治危机,暂时巩固了周王室在周平王中兴之后的最高统治地位,维护了天下一统的政治局面,实现了天下太平,因而受到天下百姓的赞美。由此也可以看出,维护天下一统,实现天下大同,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华和美好愿望。
明白了这一历史文化背景,我们再来解读这首诗的意思。“何彼秾矣,唐棣之华”“秾”是“盛”的意思,即浓厚、盛大等意;“唐棣之华”指东周在周平王中兴之后的“太平盛世”。传统文化认为,周王朝建立的礼乐制度是继承了尧舜开创的文化精华,是在尧舜开创的文化之根上生长出来的枝蔓,这是非常美好的。周平王继承并发扬光大了周朝的文化精华,才实现了东周复兴!由此可以看出这种文化精神的精美。故,“何彼秾矣,唐棣之华”的意思就可以理解成:多么美好呀,唐尧开辟的仁治精华!
“曷不肃雍?王姬之车” “肃”,肃穆庄重之意,“雍”即优雅和谐。“王姬”,周王之女姬姓,故曰王姬。这两句诗可以翻译成:你看这礼仪和乐章哪样不肃穆庄重、优雅和谐?这是王室公主出嫁的车鸾!
“何彼秾矣,华如桃李”意思就是:你看公主打扮的多漂亮啊,美丽得就像盛开的桃李之花一样!
“平王之孙,齐侯之子”即:平王的孙女(花容月貌)齐侯之子(英俊潇洒),
“其钓维何?维丝伊缗”“钓”本指钓鱼的金钩,这里应当是指车鸾上系装饰飘带的吊钩;“维”、“伊”同义虚词,“缗”,纶也,即用精美的丝线织成的锦纶。这两句的意思是:那精美的吊钩上飘扬的彩带是什么呀?那是用细丝织成的锦纶!
“齐侯之子,平王之孙” 即:齐侯之子,平王孙女,这一桩婚姻,门当户对,何等般配!
这首诗是通过赞美周平王孙女“王姬”下嫁齐公子时的盛况歌颂东周复兴之后天下安定团结的太平盛世。
弄清楚了“唐棣之华”的含意,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论语》中这一章的真正意思,分析孔子为什么要将这首诗从《诗经》中删除。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意思就是:唐棣开创的认知之道是多么美好啊,可是现在的世道偏离了它,走向了它的反面,导致王室衰微,诸侯争雄,天下大乱。
“岂不尔思,室是远而”不是我不深思担忧,这是王室的事情,离我们(老百姓)太远了!
孔子认为,这首诗太消极了,缺乏责任感,所以就将其删除了。他说:
“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即:这是没有认真思考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怎么能说王室离我们遥远,与我们关系不大呢?
由此可见,孔子是用这首诗来教导弟子,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将“仁以为己任”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高追求——这就是君子的担当!
这一章不仅是对本篇的小结,而且是对上半部《论语》的总结,反映出了孔子的学问观点、教学目的和对弟子的殷切期望。
